APP下载

“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多人谈

2020-11-06李宇明姚喜双张世平洒强

语言战略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共同体语言

李宇明 姚喜双 张世平 洒强

李宇明(国家语委咨询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语言规划的两大社会背景,也是两大使命。通过语言规划来促进这两个“共同体”建设,是时代课题。共同体的命运共同,需要语言共通。

1.语言规划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科学的语言规划。

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民族共同体需要信息畅通,需要形成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集体记忆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肩此伟任。在我国农村、西部和民族地区,普通话还不普及,需要通过语言扶贫大力推广;城市与东部地区则重在“规范使用”,提高水平。

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还是文化库藏,各民族语言及方言都是失而不可复得的国家文化资源,要珍惜爱护它,科学保护它,开发利用它。语言保护有诸多举措,特别是信息化提供了强大手段;但语言传承还是最好的语言保护途径,要有“双言、双语”意识,让儿童从小习得汉语方言或民族母语,入学后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方能适应中国当代的语言生活。

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多语言、多方言的社会语言关系处理不当会出现语言矛盾,社会冲突也常借语言作为爆发口。要妥善处理语言关系,减少语言冲突,关注语言舆情,通过语言促进社会和谐。要重视语言权利的维护。传统上习惯于在立法层面维护群体语言权利,以后还需重视在司法和执法层面维护公民合法的语言权利。

促进语言经济发展。语言是人文现象,更是生产力。语言能力是劳动力,亦是社会劳动管理能力。语言教育、语言出版、语言翻译、语言艺术、语言康复、语言信息技术等语言产品,其生产、营销形成不同的语言职业、语言产业,创造着10%的国民生产总值。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数据与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并列为第七大生产要素,可以通过市场“按贡献取酬”。人类80%的数据是语言数据,集聚、共享语言数据并使之数字化、智能化,使之配合“新基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是语言规划、经济规划和社会发展的新议题。

2.语言规划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已经写入联合国和相关国际组织的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共享未来”,需要解决国际语言生活中的问题,需要通过语言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国家出行,语言先行。足够的语言能力才能保证国家在“一带一路”上行稳致远,保障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推进中文国际传播,完善中文国际标准体系,助力华语的海外传承,支持各国把中文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争取中文在国际组织、国际会议的地位,使中文逐步成为国际语言生活的重要公共产品。

重视外语能力提升。学外语可以扩大视野、有助于吸收人类的不同文化,更能建立对母语母文化的自觉认识。外语是国人重要的当代素養,也是国家语言能力的基础。人类最重要的语言有20余种,使用人口在400万以上的语言有200来种,国家应具有20?200种的语言能力,即熟练使用20余种语言获取世界信息,使用200来种语言向世界讲中国故事。当然,国家还需要一些特殊语言能力,用于国际维和及处理灾难、事故等。

参与世界语言治理。中国语言学界注意研究中国语言,注意研究外语教学,却较少研究世界的语言和语言生活。世界语言生活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就是语言单一化问题。国际会议、外语学习、大学教学媒介语、科技用语、翻译等领域,几乎一语独大,比如SCI最近10年的文本中,英语文本占98%以上。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通用语言,但语言单一化会带来文化单一化,人类的思维和文化表达都用一种语言,是“人类危机”。既要维护人类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又要维持共同体的通用语言,是需要国际共识和国际智慧的。

直面语言濒危问题。据估计,到本世纪末90%的语言将会濒危甚至消亡。语言记录着人类已有的文化世界,也是文化多样性和身份认同的基础,是新文化产生的营养钵。语言濒危显然是人类文化的重大灾难,需要国际社会一起展开濒危语言保护行动,或保存语言样本,或保护语言活态。

解决语言冲突问题。目前,国际冲突频频发生,其表现之一就是语言冲突。前苏联地区、前南斯拉夫地区充满语言矛盾,还时时发生语言战争,甚至语言国际传播机构也常常被意识形态化,成为被抨击的靶子。语言是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语言传播本是为世界传送文化钥匙的使者,不应对其污名化,引发新的语言冲突。世界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世界语言冲突,寻求化解之策。

重视语言文字在文化自信建设中的作用

姚喜双(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语言文字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本身;语言文字既传承文化和文明,又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为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开辟了新境界,提出了新要求。要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就要重视语言文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语言文字是载体、是基石

语言文字作为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关系到历史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同时,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二者互为依托、互相渗透。

语言文字工作是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力度、普及程度和应用规范水平,是中华民族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促进语言文字的国际传播和网络传播,有利于向全世界展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中华民族精神。

语言文字事业是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健康发展,尤其是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消除交际障碍、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国家核心利益和文化安全的基石,有利于增进整个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语言文字是纽带、是钥匙

语言文字传播广泛,从国内到国际,从人际交流到人机交流,其应用穿越时间和空间、遍布各领域各行业各方面。语言文字的传播也是文化传播最直接、最便利、最有效的途径。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外来文化的输入,许多场合中英文混杂,外语词、字母词乱用,有些地方语文教育与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弱化,经贸、科技等名词术语被国际采用的微乎其微等,实际上是对民族语言的轻视和文化自信的缺失。而今,很多中国专有名词被录入英语词典,字母词有了规范中文译名,国际中文教育的影响日趋广泛,等等,彰显了语言文字工作在规范社会语言应用、构建健康和谐语言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语言文字事业是保障国民文化权益的重要内容。培养、提高人的语言应用能力,提供并不断完善语言文字公共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保障。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传播,翻译作品的信达雅,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核心竞争,网络语言的规范,古籍善本的保护传承,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保护,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制定与推行,以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等都需要语言文字发挥纽带与钥匙的重要功用。

3.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语言文字是根脉、是标识

语言文字在中华民族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们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印记。在悠久的文化发展中孕育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汉学、成语、书法、篆刻等,是中华优秀传统语言文化的代表;以弘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毛泽东诗词及其他近现代经典诗文,是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的代表;语言文字事业从“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等语言文字三大任务,到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法制化建设,再到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历经70多年的伟大实践,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充分证明这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

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的指路航标

张世平1,洒强2(1.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原所长;2.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论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治国理政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指路航标。

1.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习总书记2014年4月在新疆考察时强调,少数民族孩子双语教育要抓好,学好汉语将来找工作会方便些,更重要的是能为促进民族团结多作贡献;2015年8月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努力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我们在全国特别是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坚定不移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指明了方向,指出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打破沟通障碍、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2019年9月,在全國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努力提高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壮年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获得更好发展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3.构建和谐语言生活。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讲中,阐述了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理念:“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这既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对国际社会的一次宣传,也是在2015年5月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关于“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思想的形象化表达。十八大后,习总书记曾走访台盟中央,勉励工作人员学习闽南话,以便与台湾交流更亲切。2014年9月,习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兼顾,处理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各民族语言文字,普通话和方言,规范汉字和繁体字、异体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外语之间的关系,积极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4.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总书记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014年5月,在参观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时,习总书记说:“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书法课必须坚持。”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要求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2019年11月,习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提出“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继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加强语言文化国际交流合作。习总书记在国际交往中,多次谈到各国间语言文化交流的重要性,2014年3月在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学会不同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处。”2018年8月,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就要求我们加大与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化交流合作以及中外人文交流,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加强中西方比较研究,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努力提升中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习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论述,既高屋建瓴,又紧密结合国情,立足于解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中面临的新课题,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方位关注并指导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勇于担当、履职尽责,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创新发展,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特约编辑:王飙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共同体语言
爱的共同体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我有我语言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