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心理医生
2020-11-06
要不要等孩子长大再离婚?
近年来,我和丈夫关系很不好,话不投机半句多,即使同在屋檐下,也基本各过各的不相打扰。我们的儿子已经12岁了,我决定等他到了18岁能独立了,我就跟丈夫离婚。但我担心的是,儿子已经越来越懂事了,我和他父亲的这种状态和关系,是否会影响他的心理和爱情婚姻观?我该怎么做能减少一些对他的负面影响?
你的担心不无道理。孩子是聪明的,他们能观察到很多现象,但是他们的生活阅历尚浅,心理尚未成熟,不大可能真正理解父母的关系状态。好像18岁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理想的时间段,很多人都这样认为。其实,这可能是我们大人的一种刻板的界定,是我们心理上的错觉。如果我们真的为孩子着想,就要尊重孩子的感觉。你可以和孩子聊一聊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的感觉,他怎样看待和理解父母的关系,孩子说出来的话也许不成熟,但多半是真实的,至少在感情层面上孩子基本的倾向性还是可以看得出来或值得讨论的吧。当你真把孩子当作大人来看待时,他可能就有大人般的表现,至少会思考,会想到担当。不和睦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在更多忧虑中早熟,如果已经有了一些不良的影响,母亲采取更加开放、理性的态度或许是一种疏导及补救方式,帮助孩子获得一些心理上的解脱,这一点比未来离婚从形式上得到解脱更有实际意义。
婚姻中有些问题没必要解决
每次我一发火,老公就沉默,把自己关进书房或者干脆出去遛弯。结果问题没有解决,冷静下来再跟他谈,他又敷衍了事。下一次,我又会因为同一个问题发火,周而复始。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老公正视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吗?
你们之间 “应对”的过程很像姐姐对弟弟。当“姐姐”不快时,“弟弟”选择保持沉默或溜走,原则是躲开不面对。过后,“弟弟”的心中已忽略了你们之间的不快。冷静下里的交谈很难达到你想要的效果,因为弟弟“弟弟”认为冷静下来代表问题已经解决得不错了。这种姐弟的感觉一部分源自于性别的差异。男人在言语表达上比较差,尤其是家庭论战时,绝对说不过,于是就躲,有的男人嘴上赢不了就耍脾气。男女的思维方式也不同,女人所要表达的,男人往往不能完全理解,他们觉得该说的不是都说明白了吗?再就是每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一些男人的原生家庭中没有给他们参与家庭论战的机会,所以当有了自己的家庭后,自然习惯于不参战。女人通常善于思辨和表达,不说尽兴了决不罢休。方方面面的弱势让他显得像个节节败退,又有些怕姐姐的弟弟。
可是,在你们的婚姻中国,真的有这么多必须不敷衍,要获得永久性解决的问题吗?你烦恼的可能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发火时没对手,总在唱独角戏。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你老公也绝对不敷衍、不妥协,这日子是不是就战火连连了?思考一下:你們的生活中问题到底是什么,有多重要?怎样才算上是正视(正视的标准是什么)?必须要解决吗?他说解决不了,你能接受吗?沟通时,你要先有所改变(不指责、不教训),他才会随之发生变化。最后,假如你先生不再给你发火的机会了,事事跟你辩解到底,你能适应吗?新的夫妻模式和保留一些无关痛痒的生活问题,你到底要选择哪一样?
除了发火和抱抱,你还可以做什么?
2岁的儿子最近如果一件事情做不好就会急得直哭,我来帮忙,他又不要,反倒哭得更厉害。这天他要推一张大椅子,推到一半给东西挡住了推不动,又急得哭了,边哭边喊“宝宝推不了”,我说:“宝宝还小,这个椅子大,等宝宝大点就可以了”,可是他不听,还是推,推不了又哭,当姥姥说“姥姥帮你吧”时,他更生气了,还伸手打姥姥。
两岁的宝宝,他此刻的阶段就是:发现了自我,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凡事都要有自己的观点,都和家长对着干;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我自己来”,享受独自探索世界的乐趣;同时,他又因能力有限、对事物了解有限、对情绪的了解和控制能力都比较弱,而常常感到沮丧,他的沮丧又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就会哭闹发脾气。了解了这些,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他不要妈妈帮忙。妈妈说“宝宝还小,这个椅子大,等宝宝大点就可以了”,这个话,恰好说到孩子的痛处,两岁的他所希望的评价是“你真是长大了,你是大宝宝了,你能自己做事了”,所以他感到妈妈这样说、或是真的帮他,都是意味着他的无能,是对他的成长的否定,而这些恰是他此时沮丧的原因!
那么此时怎么回应?我想,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比如,很多情况下,只要哭闹不是很严重,家长不必给太多关注,不必马上过来解围援助。即使他有些轻微的哭闹,您也可以只是在远处表示看到他了,需要帮忙就喊妈妈,然后继续忙自己的事情。这样给孩子空间自己处理。他自己可以继续尝试、探索,或放弃、或哭闹一小会又被其他事情吸引。如果他能自己发现椅子背后的东西,琢磨明白这里面的原因,他会非常开心的。或者,您可以过来以游戏的方式对待。比如自己假装也使很大劲去推,然后夸张地惊呼怎么推不动。您可以假装做不好另一件事,请宝宝来帮忙。或者跟椅子“谈一谈”,把它变成一个游戏角色,看看它究竟找来了一个什么帮手,才有这么大的力气……游戏的方式,可以化解沮丧情绪,给孩子的油罐加油,给他不同的看待和解决的角度。很多家长对这个事例的回应是理性去解释。在两岁孩子这样有情绪时,理性解释有时效果不会很好,以游戏的方式帮孩子理解,孩子才乐于接受。
另外,有时我们还可以暗中帮一下。比如,对他说,儿子,你需要给自己喊口号来加油,像我这样喊“加油、加油”,然后你就能推动了,试试看!在他和你一起喊加油时,您暗中把挡着的东西挪开一点,让他自己使劲就能推动。这样的做法,就是我常说的可以帮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做法。这里面包括了帮孩子的几个原则:保证任务的难易适度。挪开一些东西,就是把难度降低一些;只给他一点点必要的帮助;最后保证是他自己完成的。椅子不是您给推动的,是他自己推动的。这样经过努力、成功做事的经验,会让他以后遇到困难勇于坚持和努力,有勇气迎接挑战。
我在前些天的微课里,发现很多家长说孩子总是说不会,还没做就喊“我做不了”、“宝宝太小”、“宝宝不会”。这种现象从两岁到6、7岁,都很普遍。这和家长在孩子这种原发的自主意识刚刚出现时,尝试自己做事,却被家长限制、过度保护和帮助,都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