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未来的德育变革” 云端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0-11-06杜时忠孙银光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10期
关键词:华中师范大学学校德育道德教育

杜时忠 孙银光

在新的时代境遇下,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趋势交织,价值多元化和民粹主义的观念碰撞,网络虚拟空间和社会现实生活互相映照,学生处于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情境之中,学校德育也面临着无可避免的时代变局。这意味着,未来的学生道德发展和学校德育定位将会发生明显的改变。面对新的时代境遇,学校德育何为?德育研究者何为?

2020年8月18日,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德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面向未来的德育变革”的云端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師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和中小学的七百余位专家、学者、师生参与了本次研讨会,通过主题报告、代表发言、互动交流的形式,围绕道德教育研究的现实与前瞻、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与变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一、道德教育研究的现实与前瞻

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和国家对学校德育的期望,德育研究应该如何应对,德育思想应该如何发展,德育专家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回应。

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关注德育课程问题,精要地梳理出主要发达国家德育课程实施情况,藉此提炼出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内在结构和模式,并从德育目标的内容维度和形式维度指出,所谓的“一体化”只能作生态学的理解,而不能忽视德育的生命力维持僵硬的上下一体。这种以西鉴中的思考,为我国未来的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工作提供了国际视域。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所所长、长江学者冯建军教授聚焦公民品格教育,从列维纳斯的“他者性”视野出发,重新审视了公民品格的内核,赋予了其伦理主体的身份和“为他者”的内涵,并建构了转变主体观念、构建“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促使我与他者相遇、唤醒爱与责任的良知、促进正义和关怀的互补与融通的培育过程。这种对公民品格教育的研究,既触及了学校德育面临的转型问题,也推动了公民教育研究的理论延伸。

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德胜教授则注意到当前学校德育研究忽视了道德的反面——道德伪善,认为其是一种欺骗性的不一致,目的是为了自我保护、追求名声或损人利己,存在内外在诱发因素。他强调道德伪善往往与自欺纠缠,甚至与教育机构连接,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未来值得德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关注和警惕。

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黄向阳研究员认为当前德育领域存在观念泛化、知识贫乏的现象,而德育学者有必要对繁杂的德育知识进行整合。他指出哲学诞生于教育语境,而教育确认了德纲和德目,并强调这种关系从苏格拉底时代延续至今,因此未来之德育研究亦当整合哲学知识。除此之外,道德教育还应当整合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实现纯粹理论和实践工作的交融。这种关于德育知识整合的认识,有利于打破学科分立的藩篱、理论与实践的壁垒,从其它学科汲取养分以提高自身的知识含量。

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华中师范大学德育所所长杜时忠教授对制度德育论进行了答疑和阐发。他首先回顾了制度德育论的观念探索、机制探索、本源探索历程,其次梳理了学界已有的对制度德育论的各种质疑,再次以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回答了学界同仁对制度德育论的质疑,最后提出将完善制度德育论的理论体系,总结提炼出制度德育的实践操作模式。制度德育论拓展了教育学的理论视野,开辟了一条极具思想批判力、现实观照力、理论创造力的学校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可能路径。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与变革

学校道德教育不仅联结着德育理论和实践,也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发展。面对充满变化的现实和不确定性的未来,学校道德教育将会发生哪些变革、教师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都需要得到正确的解答。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唐汉卫教授分析了未来社会对学校德育实践的影响,认为变化性、颠覆性、风险性是未来社会的特征,这会对现有的伦理秩序和个体的道德发展环境产生极大的冲击。他认为未来学校德育实践要由应对确定性的德育转变为应对不确定性的德育,将对确定性观念的寻求转变为解决方法的寻求,着力于培养学生形成道德敏感性、道德反思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等。

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德育所副所长孙彩平教授则对制度德育论进行了现象学解读,认为制度现象源于在世界中去存在的自我指引,源于存在对本真状态的价值追求,源于与在世界中共在的生存论处境。她指出道德与制度同根同源,逻辑层面难分先后;道德与制度是人的责任伦理状态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现实层面缺一不可。以此观之,学校德育实践和未来变革应重视制度环节,其未来路向应该是德法相济,即挖掘制度的德育内涵,建构出有道德温度的制度。

首都师范大学学校德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院副院长朱晓宏教授聚焦于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环节——师德建设,认为师德是教师在专业实践中具身化的体验之知,表现为教师专业伦理形象,而教师专业伦理形象是教师在自我视域和他者视域的共构中生成的。她指出未来有必要厘清教师专业伦理教育与教师专业伦理意识、教育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推进教师专业伦理课程建设和教师制度及伦理行为改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班建武副教授关注学校德育变革的方式。他将医学循证理论和德育诊断结合起来,力图化解道德教育研究与学校德育变革之间的隔膜。他在具体阐释了诊什么、断什么以及如何诊、如何断之后,提出了德育诊断的循证路径,如建设有效的德育数据库、提升德育工作者专业能力。他还特别指出循证德育诊断的内在张力,包括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矛盾、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冲突、程序性与主体性的龃龉。

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程红艳教授认为,关于人的良知的看法极为重要。她指出人的良知是一种基于人类基因和文化的社会建构,而层次之高低是由文化决定的,主要包括权威的指导、相信他人会做出利他行为、对他人有好处的程度等要素。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良知扮演着见证者、对话者、立法者等角色,形成内心的权威以规避为恶,而良知的培育则需要优良制度的保障、伟大事物的感悟和个人心灵的健全。

此次云端学术研讨会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赏,也得到了参会师生的广泛认可。他们普遍认为本次研讨会意义深远、内容丰富,较为清晰地廓清了面向未来的德育变革的迷雾。当然,未来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德育应该如何迎接未来社会?我们很难形成定论。各位专家学者或基于现实,或基于未来;或基于理论,或基于体验,进行了富有创见性的回应。希望能够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推动道德教育研究和学校德育变革,取得更多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作者简介:杜时忠,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9;孙银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湖北武汉,430079。

(责任编辑  胡  静)

猜你喜欢

华中师范大学学校德育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Trait Leadership: Theory and ReviewGao Yafei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of Internet Catchwords of 2017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These Secret of Success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