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栎圃地育苗技术管理措施
2020-11-06王海荣
王海荣
摘 要:随着苗木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对圃地育苗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亲身繁育过程,摸索出了一整套圃地繁育蒙古栎苗木的管理措施,从种子如何处理、播种及田间管理等方面加强技术应用,不但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还能繁育出优质的绿化造林苗木。
关键词:蒙古栎;圃地育苗;管理措施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 ex Ledeb)属壳斗科栎属,落叶乔木,最高可达30 m;树皮灰褐色,深纵裂;树冠卵圆形,顶芽长卵形,微有棱,芽鳞紫褐色;单叶互生、叶片倒卵形,叶波状齿缘;叶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花单性,雌雄同株,坚果卵形或椭圆形,种子具肉质子叶。
桓仁满族自治县隶属于本溪市,地处长白与华北两大植被区系过渡带,森林覆被率76.6%,林地面积28.62万hm2,占桓仁满族自治县面积的80.69%。有林地25.57万hm2,其中天然林21.34万hm2、人工林4.2万hm2。属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4 ℃,年平均相对湿度66%,平均无霜期153 d左右,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 538 h,大致呈西北東南方向的长方形,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处东经124°43′~125°47′、北纬40°55′~41°34′。位于本溪市的东端,东与吉林省、集安县、通化县相连,南与宽甸满族自治县交界,西与本溪满族自治县接壤,北与新宾满族自治县毗邻,东北部和通化县、集安市交界。
1 生长习性
蒙古栎对环境有广泛的适应力,不仅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且耐寒冷和干旱。对土壤要求不高,在酸性土壤、中性土壤及半沙壤土中都能较好地生长。蒙古栎耐瘠薄,水分湿度不宜过高。根系较发达,有很强的萌蘖性。
2 主要价值
蒙古栎树皮呈淡褐色,是营造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的优良树种之一,与其他针阔叶树种混合造林更加适宜,在造林绿化中可作为园林风景树和绿化行道树,成材的蒙古栎材质坚硬,耐腐蚀力度较强,可供造船、建筑、坑木等用材[1]。蒙古栎种子淀粉量高达48%,不仅可作为饲料,还可以用作酿酒;蒙古栎树皮入药有止泻、治疗痢疾之功效;蒙古栎树叶含蛋白质13%,是饲养蚕的主要饲料之一。
3 种子处理
蒙古栎种子采收回来后,将种子放置在水温40~50 ℃的容器中浸种或用冷水浸种24 h,待蒙古栎种子浸种48 h左右后用笊篱捞出漂浮在容器最上层的不成熟、虫蛀种子,同时还可以使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敌敌畏)熏蒸48 h进行杀虫处理。运用以上2种种子处理方法所筛选的优质种子饱满度可达到90%以上。如果选择在秋季播种时,种子经过消毒处理后可直接播种在营养钵或垄中,种子出芽率保持在95%以上;如果播种选择在春季播种,则要在上一年采收种子后对其进行处理,如果有适合的场地,可选择在背阴的角落,根据春季播种的数量提前挖好池子。将浸泡过的种子按沙子与种子的比例保持在3∶1,即1份种子、3份沙子。沙子用水拌湿,在池子内提前铺好塑料薄膜,将一层沙子一层种子装在池子内,捆绑好玉米秸秆,提前插在池子内,保证蒙古栎种子的透气性[2]。
4 苗圃地选择及整地
4.1 圃地的选择
在选择适合繁育蒙古栎育苗圃地时,要充分全面考虑经营条件和自然条件因素,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在主要影响苗圃地的各种因素中,应主要考虑土壤、水分、气候、地形、位置与价格等因素,适合栽植蒙古栎的土壤、水分、地形等因素尤为重要。因蒙古栎耐旱,所以选择繁育蒙古栎圃地时应选择排水较好的地段,地形平坦的缓坡开阔地最为适宜,不宜选择较开阔的地段。因为北方冬季天气较干旱寒冷,会对当年的幼苗造成冻害,直接影响来年蒙古栎苗木的正常生长。因此,北方地区多选择在阳坡作为繁育蒙古栎苗木的圃地,如果选择地形起伏较大,会直接影响温度、光照、湿度,土壤薄厚不均会直接影响蒙古栎苗木的正常生长。
4.2 苗圃地的整地措施
整地的目的是为了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度、增强土壤微生物活动、释放土壤潜在养分等。结合整地,施有机肥750 kg/667 m2或农家肥400~500 kg/667 m2。翻地时进行土壤消毒,使用施硫酸亚铁4~6 kg/667 m2或辛硫磷2~3 kg/667 m2,防治地下害虫。
苗圃地整地时间一般从春季4月末左右开始,秋季则选择在秋收结束后(9月中旬)开始。春季整地时翻地深度一般保持在15~20 cm;秋季整地深翻20~25 cm为宜,翻地的同时拣出草根、石块。在整好的土地上做育苗床,育苗床高20 cm,床面宽1.1 m,步道40 cm,为防治苗木病害及圃地日常管理提供方便[3]。
5 苗圃地幼苗期管理措施
5.1 浇水
蒙古栎种子播种后需要覆盖厚实的沙土,注意保持土壤湿度,以手抓干松适中为宜,土壤湿度保持在50%左右即可,不是特别干旱的天气不必天天浇水。如遇特别干旱天气,可选择喷灌浇水法,一般喷灌浇水大约1.5 h/667 m2为宜,喷灌法浇水土壤不会板结,还可以保持土壤湿度。蒙古栎幼苗出土前不宜浇灌明水,浇灌过多会导致蒙古栎幼芽出土困难或种子腐烂,而造成不出苗、成活率低下等情况。
5.2 播种
一般播种蒙古栎时多选择垄播或畦播种。垄播种时需注意垄背宽度在25~30 cm,垄与垄之间距离在25 cm左右,便于出苗后的日常操作管理;畦播种则需注意畦子一般可做50~70 cm宽,畦子长度可根据播种地选择;也可以直接将蒙古栎种子直接播种在装好的营养钵中(可根据造林要求选择营养钵的大小),蒙古栎播种后15~20 d即可出苗。
5.3 间苗
留苗密度一般在0.8万~1.5万株/667 m2,如果留苗超过1.5万株/667 m2,就会造成苗木过细、苗木不敦实、地径达不到要求。间苗时要做到以下几点:间去病苗、弱苗,疏开过密苗,同时补植缺苗断条之处,间苗和补苗后要及时灌水,以防漏風吹伤苗根[4]。
5.4 松土和除草
采用人工除草,依照“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及时清除,人工除草时要保证除草的质量,保证垄面或苗木根部没有杂草。在根除苗木根部的杂草时,注意不带动苗木出土。
相关措施:种植人员可利用松土工具进行人工松土,一般松土深度在3~7 cm,除草、松土后及时将杂草清除出苗圃地,防止浇水后杂草再次复活,以利于苗木的正常生长。
5.5 施肥
蒙古栎幼苗有3次生长习性,采用2次追肥,即第1次封顶后进行追肥,可追施磷酸二铵15 kg/667 m2或农家肥12.5~15 kg/667 m2;第2次追肥在苗木第2次封顶后进行,在7月20日左右,可追施磷酸二铵15 kg/667 m2或农家肥12.5~15 kg/667 m2。
6 病虫害防治
6.1 蒙古栎苗木虫害
栗实象鼻虫简称栗实象,又叫栗实象甲,成虫体长7~9 mm,呈赤褐色或黑色,有灰黄色鳞毛,嘴细长。幼虫在种子内蛀蚀,种子在外面看不到柱孔,仅有一小黑点,为害率为25%~40%,有的地方高达70%以上。通常可用3%~5%辛硫磷药剂50~100 g混合10倍细土撒施并翻耕,在幼虫化蛹前均可进行防治,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
6.2 蒙古栎病害
6.2.1 立枯病
立枯病多发生在育苗中后期。主要为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最后干枯死亡,但不会倒伏。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湿度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
发病初期,可喷洒38%恶霜嘧铜菌酯8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200倍液,隔7~10 d喷1次。或将立枯灵600倍液稀释苗床浇灌。在定植时或定植后,以及预期病害常发期前,按600倍液稀释进行灌根,每7 d用药1次,用药次数视病情而定。
6.2.2 白粉病
病原菌属白粉菌科,苗圃地内湿度超过80%以上时极易诱发白粉病,主要症状是,初期在叶面上呈现淡绿色不规则的圆形小斑点,随着病情发展的严重程度,斑点逐渐扩大,病斑的颜色也逐渐地变浅,病斑部位逐渐地变成白色,病叶表面布满白粉。
主要防治方法:及时将蒙古栎落叶清除出苗圃地,并剪除病枝、集中烧毁,杜绝病原。每年的6月中旬使用2%的硫酸钾或50%霉锈净1 000~2 000倍液对蒙古栎叶表面进行喷施,防治白粉病。
参考文献:
[ 1 ] 余连城.蒙古栎栽培技术与幼林经营[J].种子科技,2019(18):54-55.
[ 2 ] 臧日华,钱丽辉,李富强.蒙古栎播种育苗技术[J].农家参谋,2018(2):117.
[ 3 ] 霍锡敏,胡常红,敖日格勒.蒙古栎育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181-182.
[ 4 ] 陈军.蒙古栎播种及大苗大树培育技术[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4):4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