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标准农田水稻育苗技术要点分析
2020-11-06黄文佳
黄文佳
摘 要:对目前我国水稻种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操作不当、土壤酸碱度不均、灌排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从育苗前、播种时和田间管理3个阶段提出了一些提升水稻育苗技术的理论要点,以供生产参考。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水稻育苗;技术要点
1 目前农田水稻育苗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水稻种植为直播种植,直播种植存在成苗率低、除草难、水稻易倒伏、种子容易被动物食用的缺点。使用育苗技术为水稻的抢积温、增产量、推广晚熟品种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操作不当
水稻育苗技术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和标准,许多农户并没有很好地掌握育苗技术的要领,只是依靠多年的种植经验,导致出现成苗率低、出苗不齐、根茎孱弱的问题。幼苗不健壮将导致植苗后出现返青延迟的现象,从而引发水稻的根、叶和分蘖生长困难,影响后续的成穗率。在实际种植中,很多农户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在秧苗移植时间不久、还没有拱土时就大量浇水,使其除草剂聚集在稻田地势低洼处,导致此区域的幼苗因农药剂量过高而死亡。
1.2 土壤酸碱度不均
水稻适宜生长在介于沙土和黏土之间的中性土壤中,这种类型的土壤耕性和肥力较为适中,土壤透气透水、耐寒耐涝、适种性和适耕期都比较好。但水稻在秧苗期更喜爱酸性土壤,农户在移苗时经常忽略这一点,而向土壤中播撒大量的碱性化肥,导致秧苗根部酶的生理活性降低,无法充分转化磷和微量元素,进而无法顺利吸收和利用养分。
1.3 灌排体系不完善
一些水稻种植户没有定时定量地补充水分,只在发现苗床干旱时才进行大量补水,这类举措很容易使水稻的幼苗受到伤害,底水不足,芽种无法一次性出齐秧苗。同时许多地区的灌溉系统已经不适合现代化农业的精细要求,灌排不分离、排水负荷大,污水治理和环境保护的难度也很高。灌水排水的设施精密度不高,在灌排的过程中造成许多浪费,输水效率极低。
2 新时期发展高标准农田水稻育苗技术的要点
2.1 育苗前的准备工作
2.1.1 种子选择
选择水稻种子时要因地制宜,根据种植地的光照、水分、环境等因素进行选择,一般选择产量较高、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品种。比如在黄河中下游和新疆南部进行种植时,由于地处第一、第二积温带,环境湿润,可以选择叶片多的水稻品种,便于水稻的养分吸收和成熟。选种时要与当地主栽的品种作比较,不能过度追求产量而选择成熟期过晚的品种,容易发生不能安全成熟的后果。不同品种所需的活动积温也不相同,由于东北地区环境较冷,與江河水灌溉的稻区相比积温较少,所以应选择熟期早的品种,可以保证在霜期来临之前成熟,避免由于下霜造成幼苗死亡。选种后要对种子进行处理,便于种子顺利发芽,保证成活率。
2.1.1.1 筛种
筛种的目的是通过人工方式挑出种子中的杂质和草籽,避免草籽与种子一同种植,导致生出的杂草吞噬水稻的养分。筛种工作一般在晴天进行,保证良好的光照和通风,初步挑出杂质后便可使用筛种机进行精筛,将筛好的种子铺在地面进行筛种,筛种周期为1~2 d,并需要有专人定时翻动,确保所有种子得到了充分日晒。通过晒种可以保持种子干燥,提高通透性,有利于提升后续浸种过程的吸水效果。还可以增强种子中酶的活性,杀灭一定的病菌,进而提升种子的活力,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2.1.1.2 盐水选种
配制比例为3 kg盐混合25 kg清水,可以对20 kg的种子选种。清水选种的目的是利用盐水的浮力将一些不饱满的坏种浮起,进而分辨出好种和坏种。选种时要将坏种挑出,用清水洗涤好种。
2.1.1.3 浸种
浸种的目的是催芽,利用1‰“402”或“菌虫清”溶液浸种48 h,可以杀死一些虫子卵和病毒,促进种子较早发芽。浸泡后使用清水冲洗后再进行催芽工序,浸种时要勤换水,保证种子时刻处于活水之中,进而有利于药剂的吸收和作用。
2.1.1.4 催芽
催芽时要注意对于温度的掌控,不能高温破胸。通常在30~32 ℃进行催芽,当种子开始破胸反应时降低温度;在80%左右的种芽破胸时,可以将温度降到25 ℃;在种芽完全破胸后要将温度降至20 ℃以下,并晾6 h左右,芽长控制在1 mm左右为宜。
2.1.2 苗床育苗
苗床育苗是在苗圃、温室或温床里对幼苗进行培养,使幼苗可以顺利生长直至移植到稻田里栽种。苗床的选择对于育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苗床应该选择在起伏较小、阳光水分条件较好的开阔场地。苗床选择好后便可进行营养土的配制,利用锯木屑、水稻谷壳堆制皆可。比如水稻谷壳堆制,要在谷壳原料中加油饼粉10 kg/m3、尿素2 kg/m3、过磷酸钙7.5 kg/m3,堆制时间按季节不同要有所调整,春秋季120 d,夏季60 d,冬季180 d以上。堆制时也可以使用自然发酵法,在荒野通过日晒雨淋的自然作用,谷壳会发生干裂现象,此时可以进行有计划地浇水,使其自然腐化后与肥料混合制成营养土。
2.1.3 苗地整理
在进行幼苗移种前要整理苗地,为幼苗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苗地整理一般选择在秋季进行,耕地时应该将深度控制在10~20 cm,避免由于沟渠过深影响幼苗的生长。耕地时除了要对一些原有的植物根系进行捣毁,还要将一些硬质土块进行捣碎或者移除,硬质土块不利于水稻根系的扎根,导致营养无法较好地吸收,易发生坏根现象[1]。耕地完成后进行肥土工作,提升土壤的肥力和营养,可以使用腐熟草炭肥或者生物粪肥来进行肥土。
2.2 播种规范
2.2.1 播种时间
不同品种要在不同的时间播种,水稻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早稻播种时间一般是在3月底,中稻的播种时间在4月,晚稻播种时间一般在6月中旬。同时,种植户要对温度进行检测,幼苗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0~12 ℃,其最适宜在28~32 ℃的环境下生长。分蘖期的温度需要达到20 ℃以上,穗分化期适宜在30 ℃左右,抽穗期適温为25~35 ℃,开花期适温为30 ℃左右。针对水稻不同时期所需要的温度环境,种植者应该做好大棚温度的调节。
2.2.2 播种密度
种植密度对水稻的种植产量有着重要影响,过疏过密都不利于单株水稻和整体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大穗型品种应稀疏栽培,穗数型进行密集栽培;低海拔地区要稀疏栽培,高海拔地区密集栽培;杂交稻要稀疏栽培。肥力较好的田地可以栽种1.8万~2万穴/667 m2,基本苗可以栽种6万~7万株;肥力较差的田地可栽种2.2万~2.5万穴/667 m2,基本苗可栽种9万~10万株,播种时应落种均匀,避免部分区域生长过密的问题。
2.2.3 播种方法
目前高标准的农田水稻育苗多使用压籽播种法进行播种。压种是为了防止种子在生根时向上的作用力将种子挤压出来,同时兼有保水的作用。压种的方法有很多,如置床育苗,在播种后盖上薄膜后用小滚子压实;利用机插秧盘,用笤帚沾水拍打;利用钵体盘用空盘对眼压,压实后也可用笤帚沾水拍打。
2.3 稻田管理
2.3.1 温度管理
播种后的管理工作更为重要,可以保证种子的成活率和出芽效果。首先进行温度管理,播种后在幼苗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温度保持在32 ℃左右,当大多数种子出苗之后则可取走薄膜。在幼苗长出1片叶子后可以将种植区域的温度降到27 ℃,长出2片叶子时降温至22 ℃,长出3片叶子时即可将温度保持在20 ℃左右。在幼苗生长期间要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免因为空气流通不畅形成蒸发效应,造成幼苗脱水。在高纬度地区经常会发生一些恶劣天气,因此要做好防风防冻保护,防止幼苗冻伤。
2.3.2 水肥管理
种子在出苗后要及时浇水,长出1片叶子后要每天进行1次浇水。在长出3片叶子时可以进行尿素喷洒,以增加幼苗的肥力,周期为6 d喷洒1次。注意喷洒的尿素要用水稀释100倍,尽量喷洒在幼苗根部,便于养分吸收。
2.3.3 病虫害管理
常见的水稻病虫害有稻黑色核秆腐病、稻白叶枯病、水稻螟虫和稻飞虱。针对不同病虫害,要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手段进行防治。如针对稻黑色核秆腐病,要加强肥水管理,结合治虫防病,辅以适时喷药;稻白叶枯病会由于氮肥过多和低洼积水而加重病情,防治此病要选择抗病品种,同时防止稻田淹水。针对虫害,要以前期杀灭为主,避免泛滥成灾。对于水稻螟虫,重点要以水稻孕穗到齐穗以前的稻田为重点区域,做好2代二化螟和部分地区的2代三化螟的防治,使用1 kg/667 m2左右的5%杀虫双大粒剂进行防治;对于稻飞虱,施药防治时应先从稻田四周开始,由外向内,对幼虫实施围歼。喷药时将药液均匀喷在稻株中下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育苗技术的作用,种植人员要从选种阶段开始,认真做好每一个阶段的工作,以此保证最终水稻种植的顺利进行,进而提高水稻种植的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 1 ] 黄晓丽.浅谈高标准农田水稻育苗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8,38(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