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县的农村改革探索:大宁实践
2020-11-06郝引平
郝引平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深度贫困县,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统筹推进建设“中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县”,提出并实践了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10条有效路径。在某种意义上,深处黄土高原的大宁处于全国农村改革的前沿。
大宁县位于晋西吕梁山南端、黄河东岸、临汾市西北部,县域面积967平方千米,全县现辖2个镇、4个乡、84个行政村、309个自然村,总人口6.6万人,农业人口5.2万人。大宁县农村工作领导组:《关于2019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的报告》,2019年12月。根据2019年数据,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80个、贫困户6415户、贫困人口17648人;当前总脱贫户6343户、17470人,当前未脱贫户72户、178人,贫困发生率为0.4%。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广灵等16县退出贫困县的通知》,大宁县于2020年2月退出贫困县。大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山西全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为限制开发的国家生态建设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该县从区域发展规划上同时承担着深度贫困地区扶贫脱困、偏远地区乡村振兴与环境敏感区生态涵养保护三重使命。近年来,山西省大宁县开展的“物归原主、还权于民”的各项改革举措,尝试就“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的系统开发与集体经济建设、普惠式发展等相结合,趟出了生态文明时代欠发达地区综合发展的新路,其中蕴含的实践智慧与深刻关怀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政策参考意义。
大宁县通过农村基本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培育了乡村内生发展能力;通过多种途径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以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收益分配机制和民主参与机制,提升农民主体感、参与感和获得感。当地创新性地让贫困农民通过组织化路径参与生态林建设、小型水利建设、道路工程建设,通过自身辛勤付出获得劳务收入和工程收益,在建设绿水青山中实现脱贫,在建设自己家乡中致富,在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多条战线上实现突破。该县“购买式造林”模式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及时任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省长楼阳生、副省长郭迎光先后作出批示,省委书记楼阳生亲临现场视察指导,省长林武给予高度评价。此外,省军区司令员韩强,临汾市原市委书记岳普煜、原市长刘予强,副省长王成,省委原副书记黄晓薇,省军区原政委郭志刚,以及临汾市委书记董一兵、市长李云峰等领导给予充分认可并组织全市推广。央视新闻联播、山西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山西日报》等各级媒体先后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2018年4月,“购买式造林”成功入选了2018年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2018年11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加快国土绿化步伐的实施意见》将“购买式造林”作为一项创新机制在全省推广。2019年4月,《中共山西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19年重大改革安排及责任分工》明确要求:探索将“购买式造林”模式拓展到乡村建设领域,并将“在大宁县推进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点”作为全省重大改革事项。
大宁县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践中因地制宜,将系统目标与当地具体条件相结合。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人民利益为导向,鼓励多样的基层社会创新以及政策创新,将本地自然、林业、文化、社会资源与适当的基层制度和组织设计相结合,焕发資源活力,提升资源为本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的水平,通过构建政策空间,发掘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增强基层自主发展能力。以加强党对农村改革发展的全面领导作为协调推进各项政策举措和基层制度创新的核心站位。以加强基层党的领导机制建设,推动各方面工作统筹开展。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活动落实在改革方向把握、制度布局引领、政策措施制定、资源优势协同、改革能力强化等各个环节。
以人民利益为深化改革各项事业的奋斗目标和根本衡量。突破各种利益藩篱,让普通民众成为各项改革举措的实际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把群众路线落实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落实于基层制度创新,落实于农村经营体制和组织创新,落实于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探索等各项事业中。该县创新性赋予集体经济股份经济合作社资源开发权,将绿水青山的资源禀赋转变为群众稳定增收的金山银山;清点、盘活农村各类资源,引导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统筹财政扶贫基金、村集体林业资源、土地、荒山荒坡、各类经营性资产等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创新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以产业建设打造区域差异化优势,升级传统产品、优势产品。发掘、培育创新产品,拓展多元化产业发展内涵。从多元视角审视县情、村情,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关注消费市场新变化和新趋势,结合信息时代智能数据技术,在清洁能源、循环产业、医疗产业、有机产品、花卉产业、森林康养、林下养殖、干鲜果品等领域积极更新营销模式,提高产品质量。以制度协同创新、外部引智为主线,挖掘域内光伏发电、能源循环利用、花卉交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林业资本化收益、高品质出口水果市场、森林市场、碳汇市场、旅教产品等新型业态。
为贯彻“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精神,当地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核心,以多样化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和农民合作组织化建设为抓手,搭建小农与现代市场对接机制,从创新机制建设入手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中获得持久收益,夯实基层执政基础。在生态林建设、花卉产业发展、新型畜牧产业建设、清洁能源循环利用、小型工程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有机农业发展、土特产品开发、文旅产品开发等多条主线上发育、提升集体经济实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动员能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农民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以集体经济活力凝聚人心,以合作组织内生发展动力激发创新,以资源、土地、劳动力、技术整合规模化对接市场,以抱团发展成就带动致富。注重让农民成为基层经济发展的参与者、管理者和获益者,充分保证其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决策权和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