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2020-11-06黄静静
【摘要】本文基于思维导图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应用,提出丰富思维导图的形式、教给学生提炼关键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建议,从而通过思维导图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
【关键词】思维导图 阅读教学 应用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3-0114-03
阅读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模式相对固定,形式单一,导致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收效甚微。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呢?笔者将思维导图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并通过反思改进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在课前的应用
1.优化教师备课
语文教材是由各单元构成的,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由单元导语和语文要素串联起来的,教师在备课前,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把单元语文要素和各篇课文关联起来,使单元主题与每一篇课文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单元内的整组课文。
例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因此,备课时,教师可以从单元目标、民风民俗、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拓展延伸等方面入手,将每一课的内容重点、文章结构及课文间的内在联系都清晰罗列,按照板块的形式进行整合,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通过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全局,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做到一目了然,并能根据单元的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學设计的质量。
2.辅助学生预习
在授新课之前,教师都会布置学生预习,如让学生给生字注音、组词,熟读课文,写批注等。有的学生并未重视预习作业,完成预习作业时态度不够积极。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预习,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鉴于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意识不强,刚开始教师可以设定几个框架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预习,如作者及时代背景、字词、段意、主要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使学生在梳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并内化知识。思维导图能使学生的预习目标更明确,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延展,还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可视化,便于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见图1)
(二)思维导图在课中的应用
1.反馈预习效果
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先检查学生预习时绘制的思维导图,大致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对学生的预习盲区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详细讲解。这种先学后教的方式摒弃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差异化辅导和个性化教学。
以一名学生预习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一课时画的思维导图为例(见图2),从思维导图中教师基本上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课的预习情况。学生借助课文插图,理解了“贝”字的演变过程;通过文本,理解了“贝”的作用以及“贝”字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学习了“赚、赔、购、贫、货”等生字。因此,教师在上课时,不必再花大量的时间去讲授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而是将教学重心调整为对偏旁归类识字法的总结和运用,借助课后习题“看图,猜猜加点字的偏旁与什么有关”,让学生思考金字旁、王字旁的字分别与什么有关,还认识哪些带有这些偏旁的字。教师采用先扶后放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还有哪些偏旁与什么有关,并仿照课文的句式“用( )作偏旁的字,大多与( )有关。比如:( )( )( )( )……”学生通过练一练、说一说,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扩大了识字量,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2.课堂生成思维导图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是课堂生成的一面“镜子”。传统板书以线性排列为主,层次感不强,且大多数教师是按照传统板书实施教学流程。一旦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在教师预设范围内,有的教师就会直接忽视或再次将学生拉回设定好的教学流程中。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容易固化。笔者认为,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运用思维导图来呈现板书,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探讨文章内容,特别是在文章的结构、写作特点及课外相关知识拓展等方面多下功夫,并进行全班分享,就有助于学生碰撞出思维火花,有利于课堂知识的生成。
从直观上看,思维导图的分支层级越多,就越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执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一课时,通过师生互动,结合学生提出的见解,笔者相机把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图画、颜色和曲线的形式呈现,在师生互动中逐步完善思维导图(见图3)。思维导图板书的生成,使课堂教学的整体性、逻辑性更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把握内在联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回顾全文,鼓励学生结合思维导图复述故事,交流学习感受,最后进行总结和升华。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预习时的思维导图与课堂上的思维导图进行对照,找出差异,填补空缺。这既是对学生阅读成果的巩固,也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提升阅读与整合能力的过程。
(三)思维导图在课后的应用
相对于其他学科知识而言,语文知识涉及面较广,学生在头脑中往往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在复习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领会各要点间的层次和因果关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形象、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再对照课文查漏补缺,找出自己的薄弱点,加强巩固复习,强化知识建构,提升复习效率。如我班的一名学生复习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时画了一幅思维导图(见图4),大大提升了复习效率。
二、关于运用思维导图的思考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新建未满一年的学校,师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还刚起步,特别是学生,他们运用起来还不够熟练,通常会出现形式单一、关键词不够凝练、语言表达欠佳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一些思考:
(一)丰富思维导图的形式
在课堂展示中,不少学生的思维导图只是按照课文内容顺序罗列,样式单一。对此,教师要提供多种形式、多种样式的思维导图供学生学习参考,如气泡图、双重气泡图、树状图、流程图、圆圈图、括号图、桥型图等,鼓励他们结合不同课文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思维导图形式,从而把解读课文的过程用丰富多样的思维导图体现出来,以拓宽思维。
(二)教给学生提炼关键词的方法
有些学生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把概括的内容写在思维导图的几个分支上,但由于没有提炼出文章的核心词和关键词,各分支之间没有建立必要的关联,这说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存在不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是否理解文本,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文章中提取重要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强化训练,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并通过思考提炼文章的关键信息。以图2的思维导图为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提炼的“变化过程”“有什么用?”“‘贝字旁的字与钱财有关”关键词不够凝练,通过关键词感受不到各分支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研读文本,理解每个自然段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发现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而不是独立存在的。最后,通过师生互动,大家共同提炼出关键词“‘贝的由来”“‘贝的演变”“贝的作用”,继而再逐层深入文本的学习。
(三)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进行人际交流的重要素养。在即将结课时,学生能参照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总结,但是大多只是将思维导图分支上的核心词串联起来,没有加上自己對关键词的理解和对文章的感悟,表述的语言较为空洞,缺乏吸引力。因此,在展示思维导图的环节,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如在概括的过程中需遵循一定的逻辑,可以围绕文章的题目、文体、结构、内容等,交流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或疑惑,还可以谈谈其他与文章主题相关的话题。在学生展示后,建议其他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可以是补充性的,也可以是修正性的。对于学生的展示,教师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从而让学生在发扬优点的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相信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不管是展示的学生,还是倾听的学生,都能逐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将思维导图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能使教学内容可视化、条理化、系统化,使语文阅读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卜煜婷,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2]陈肖.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黄静静(1979— ),女,壮族,广西巴马人,一级教师,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南宁市秀田小学北际路校区副校长,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