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国家公园 西北大地的生态秘境
2020-11-06
在茫茫的大西北,有一座山将森林草原紧紧的连在一起,那就是祁连山。没有冰川雪山的巍峨,也没有大漠戈壁的荒凉,祁连山是横亘在西北内陆的一块独特秘境。
在久远的年代,祁连山不仅森林密布、水草丰美,而且动物众多,奔袭出没。这些场景被我们的先人记录在祁连山的岩石上,一直保留至今。那是人类摆脱蛮荒后迈向文明的启示,是祁连秘境最初的人类学记录。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2017年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由中办、国办印发,要求试点期间开展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综合治理、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新模式等任务。
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分青海和甘肃两个片区,总面积502万公顷,青海片区总面积158万公顷,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31.5%,涉及门源、祁连、天峻、德令哈等4县市17个乡镇60个村,包括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仙米国家森林公园、黑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等保护地。甘肃片区3.44万平方公里,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68.5%,涉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乐县、永昌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凉州区7县(区),包括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农发山丹马场等。
2018年10月,依托国家林草局驻西安专员办组建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 2018年11月,在甘肃、青海两省林草局分别加挂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牌子。甘肃片区组建了酒泉、张掖分局,初步构建了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甘肃片区依托省森林公安局祁连山、盐池湾两个分局组建了张掖、酒泉两个综合执法局。
祁连山國家公园管理局会同甘肃、青海两省管理局,利用国土三调数据,开展了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本底调查、草地资源调查,夯实了自然资源管理基础。建立了自然资源档案数据库。组织统一开展了现地勘界立标工作,划清祁连山国家公园空间边界。初步完成了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建立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为统筹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奠定了基础。2018年、2019年,甘肃省先后对祁连山、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草原重叠的2426.68万亩进行重新确权。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森林、草原、冰川、荒漠等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通过建立综合执法机制、国家长期科研基地、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以及野生动物监测等工作,有利于打造西北生态高地。
“又看见雪豹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天峻分局连续3个月看见6只雪豹在活动,而过去几年他们从未直接看到过雪豹。
作为高原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雪豹的频繁出现并不是偶然事件。自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以来,天峻县草食动物明显增多,雪豹“光顾”的次数也多了起来,这让工作人员更加坚信建设国家公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雪豹生活的地方,食物链一般是植物—草食动物—雪豹。天峻县林业站站长杨海港介绍,自2017年5月启动雪豹监测以来,他们已获得大量雪豹、猞猁、豺、荒漠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影像,并发现祁连山西端的苏里乡有大面积雪豹连续栖息地。
近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联合北京大学开展荒漠猫专项调查时,从野外回收的红外相机数据中发现了一组荒漠猫抚育幼崽的画面。照片中一只雌性荒漠猫安静的守护在旁边,看着4个孩子相互打闹、嬉戏玩耍的场景。
荒漠猫为中国所有猫科动物中仅有的特有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EN)物种,荒漠猫在全国数量稀少,分布密度低,对其生活史所知甚少。据专家介绍,此次调查到一只雌性荒漠猫能成功抚育4只幼崽的情况实属罕见,这充分反映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物种食物链完整,顶级野生动物食物充足,荒漠猫、雪豹等猫科动物种群繁殖率较高。
如今,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海北片区珍稀野生动物频繁现身,昔日的矿山已被填平复绿,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草山退化现象得到遏制,综合执法已成常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努力把祁连山打造成生态保护高地、生态科研高地、生态文化高地。雪豹、荒漠猫、黑颈鹤、白唇鹿等珍稀野生动物相继出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去年的内设机构调整时,明确2个处承担试点任务;将专员办的骨干力量放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上,完成了主要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文件起草发布,率先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区划和草地资源调查、组织两省开展现地勘界立标等创新性工作,督促两省落实试点任务,全力推进试点工作。
甘肃、青海两省全面健全优化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组建执法队伍,强化资金保障,加强自然资源监测和基础保障体系建设,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对标对表,努力高质量完成国家公园试点任务。
一是以构建垂直管理体制为关键,不断夯实试点基础。组建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和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甘肃片区组建张掖、酒泉两个管理分局及其两个综合执法局,将22个保护站全部上划省林草局管理,形成了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青海片区在门源、祁连、天峻、德令哈4个县市自然资源部门挂牌组建管理机构,采用与地方政府共管模式。两省成立了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国家林草局会同两省建立三方会商机制,成立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管理局会同两省管理局起草了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责任清单。
二是以自然资源管理机制为核心,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利用三调数据,开展草地资源和自然资源本底调查,初步查清了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建立自然资源档案数据库,出台了自然资源档案管理办法,为统筹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奠定基础。起草的《国家公园勘界立标规范》作为行业技术标准颁布,两省正在全力推进现地勘界立标工作,划清祁连山国家公园空间边界。发布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产业准入清单(2020年版)》、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办法等,落实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起草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办法,两省分别完成了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基础工作,着力划清祁连山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产权界限。甘肃对祁连山、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26.68万亩森林、草原重叠区域重新确权。
三是以提升管护能力为重点,持续加强执法监管。制定统一规划、政策和标准,起草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办法(暂行)》,出台了志愿者服务、特许经营管理等7项办法。两省分别组织编制片区专项规划,出台生态管护管理办法,建立管护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维修管护站点,统一标识,配置车辆、卫星电话、服装等巡护设备。开展培训,提升人员能力。建立监测数据库平台、天地空一体化监管网络。每年开展两次卫片执法检查,不定期开展执法检查,未发生重大违法案件。
四是以建立系统保护综合治理新机制为抓手,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和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甘肃片区天然草原植被盖度由2017年的29.79%提高至2018年的30.04%;雪豹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青海门源首次拍摄到雪豹身影。
五是以健全矿业权退出机制为推手,持续加大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甘肃片区有115宗矿业权,截止目前,已分类退出93宗,占需退出总数的80.87%;剩余22宗,占需退出总数的19.13%,现均已关闭,大部分已完成植被恢复治理工作。青海片区矿业权78宗(探矿权51宗、采矿权27宗),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26宗矿业权,4宗财政出资项目已注销,22宗探采矿权基本完成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并发布了注销公告。
六是以参与共建共管共享为根本,建立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新模式。张掖市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9户484名农牧民、武威市核心区59户217名农牧民已实现全部搬迁。祁连山国家公园两省管理局共聘用生态护林员3439名,村级草管员1036名。探索建立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系,设立了生态学校和生态课堂、建立了生态宣传队伍和管护队伍,盐池湾博物馆、祁连山自然展馆为当地中小学和社区居民等提供了自然环境教育与体验。
七是以科技支撑和宣传教育为引领,着力打造“生态科研文化高地”。国家林草局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综合类国家长期科研基地,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珍稀野生动物调查。国家公园内拍摄到多只雪豹同框以及濒危野生动物豺、荒漠猫的珍贵画面已成常态。建立祁连山國家公园网站,发布标识,通过举办论坛、拍摄宣传片、在报刊杂志刊登文章等开展宣传,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