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农村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0-11-06常素芳
常素芳
摘要: 科技支撑是助推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升级与深化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与新时代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农村社会治理还存在整体规划缺乏,发展进程滞后;条件保障落后,治理基础薄弱;资源贯通不够、有效供给缺乏;发展机制僵化,规范治理有待强化等问题。基于各地有益的探索和存在的问题,科技支撑农村社会治理,需要在坚持价值目标与工具理性、顶层设计和因地制宜;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硬件建设与软件升级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和创新。
关 键 词:科技支撑;农村;社会治理
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没有农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1]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把科技支撑作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为切实提高农村治理的前瞻性、精准性、高效性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
一、科技支撑农村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
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到《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 “探索建立‘互联网+网格管理服务管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再到《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出台,科技支撑农村社会治理已进入政策实施和实际操作阶段。社会治理越是深入,深层次的矛盾和现实困境就越容易暴露出来。
(一)科技支撑农村社会治理的整体规划缺乏,总体发展进程滞后
近年来,城市依托科技开展社会治理,在一定范围和领域内取得了了不同程度的积极进展。但总体而言,农村尚缺乏科技支撑社会治理的总体规划,责任主体与职责分工欠明晰,建设标准和目标要求不明确,工作基础和投入力度存在较大差异。如有的农村科技支撑社会治理缺少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主要集中于县公安局、乡派出所等少数部门,多元参和和协同共治不够;有些农村科技治理的智能化、信息化设施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农村基层干部对科技支撑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和作用缺乏理性认知和准确判断,导致技术应用标准规范缺失、资源数据整合与共享不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技支撑农村社会治理的发展进程迟缓。
(二)科技支撑农村社会治理的条件保障落后,科技治理基础薄弱
相对于城市,在科技治理的条件保障方面,农村投入总量普遍偏少。与科技治理有关的智能信息化设施如网格化服务管理、“雪亮工程”、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等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但在实施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战略的过程中,由于正值城镇化建设加速期、产业转型期和脱贫攻坚关键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很多农村在社会治理智能化与信息化领域的投入,制约了农村治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2]此外,促使科技治理顺推进的队伍保障和人才储备不足。推进科技治理迫切需要具有先进理念、熟悉信息科技的新型职业农民、高技能人才和基层干部。但是由于城乡客观存在的差距,既懂社会治理又懂科技信息技术应用的综合性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新型职业农民的治理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还未充分体现出来;一些基层干部的信息化素养和科技应用能力不足,不能熟练使用“随手调”、“综治e通”等智能终端和软件;农村网格员的科技素质、应用能力和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的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与精确化。[3]
(三)科技支撑农村社会治理的资源贯通不力,“数据孤岛”问题突出
从城市的社会治理来看,治理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拥有的资源以及资源是否能优化配置,农村也是如此。建立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能否有效整合科技应用要素和资源并对其优化配置是高效治理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许多农村都不同程度地配置了社会治理智能化、信息化资源与设施,科技应用于社会治理的实践也不断深入。但总体而言,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应用能力与还有待進一步提高。从内部而言,存在多方建设、多方管理,碎片化的问题,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平台的共建共享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如监控系统缺少统一规划的平台,分属不同单位所有,因工作需要调取,协调程序过于繁杂,很大程度影响了工作和治理的有效性。从外部来看,资源整合主要依靠政府单一的力量,地域条块化分割明显,资源分散,整合力度不够,社会化程度不高。
(四)科技支撑农村社会治理的发展机制僵化,规范治理有待强化
推动科技支撑农村社会治理的规范化和有效性,重要的前提之一就是机制的构建。近年来,城市层面上,先后出台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4]但相对而言,乡村应用科技、依托科技进行社会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还比较滞后。主要表现为:以党组织为核心、其他组织为依托的治理主体之间的统筹协调与合作联动不规范;设施联通与平台联动的资源共享管理不规范;网格化管理与智能化手段的融合互补程序不规范;强化科技治理意识,提高科技应用能力的教育宣传和培训不规范。
二、科技支撑农村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
为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信息化,很多农村都在科技支撑农村社会治理方面积极地进行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一些科技支撑农村社会治理的模式、实践和经验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形成了一批可被复制和推广的治理新模式和创新方法。如北京南口镇的“智慧乡村”、湖北省孝感恩施等地“村务云”、广东省阳江市的“智慧乡村+村务管理”、浙江省德清的“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江苏省淮安涟水县的“长安涟水”APP、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的“平安乡村·智惠农家”系统、四川基于乡村雪亮工程的“互联网+社会治理” 、河南开封的 “信息化+网格化”等。
(一)以科技手段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协同化
河南开封的 “信息化+网格化”模式。2018年下半年开封开始建设和推行 “一中心四平台”。 在农村,“一中心”即建立综合指挥中心乡镇(街道)综合指挥中心,受理、收集信息,转办、督办和反馈事项。“四平台”即综合治理平台、执法监管平台、便民服务平台、综合监督平台。[5]涉及党建、应急、公安、司法、信访、宣传、城管、市场监管、医疗卫生、生态保护、政务服务、社会保障、民政救助多个部门力量。依托“一中心四平台”,开封采取了“信息化+网格化”模式,将118个乡镇(街道)划分为5811个基础网格,每个网格采取“1+1+1+N”的模式配备1个网格长、1个网格指导员、1个全科网格员和若干名兼职网格员和志愿者,其中网格长由村 “两委”中的一人兼任。各乡各村网格员走街串巷,通过采集社情民意、巡逻治安防控、调解矛盾纠纷、报告突发事件、宣传政策法律,将社会治理事项“一网打尽”,依托科技平台,实现了社会治理无盲区。尤其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信息化+网格化”模式更是充分展示了科技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强力支撑作用。在疫情防控中,开封充分展现“一中心四平台”指挥调度、上下联动优势,充分发挥“信息化+网格化” 作用,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健全县、乡镇、村、网格四级防护网,通过排查地毯化、管理信息化、措施精细化,织密疫情防控网,精准阻击和抵御疫情,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精确化。
(二)以科技手段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的精确化
淮安涟水县的“长安涟水智能化+“模式。2017年,涟水县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建立合成维稳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由维稳、综治、公安、司法、信访5个部门联合组成,充分实现智能化信息资源跨层级、跨部门和跨领域整合共享。[6]聚合乡村治理智能化技术攻坚,聚焦农村应急联动、社会救助、基层治理、社会保障等领域,整合乡村治理数据资源,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库,研发统一的业务协同共享平台“长安涟水智能化+党建、治安、社会服务、扶贫与电商”平台,重点在指挥调度、日常治安巡查、化解矛盾纠纷、分析研判突出问题中强化实体运作和实战功能,着力实现矛盾与风险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响应的扁平化与智能化。如APP后台上接收到纠纷信息或短讯后,会自动呈现“事件类别“、”纠纷等级“……对此,工作人员能迅速分类处置,并立即通过”长安涟水“系统平台将该事件“一键”对应交办给相关部门和领导及处理人员,同时,及时跟进事态发展与处理情况并予以发反馈。
(三)以科技手段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的全域化
浙江省德清的“数字乡村一张图”模式。德清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全域数字治理试验区,主要通过“数字乡村一张图”全面感知”和实时把握村镇生产、生活与生态变化。“数字乡村一张图”依托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容纳收集了230多类数据。如2020年3月德清全面启用的德清·居系统,是浙江首个农村环境卫生全域整治智能监管系统。该系统就像是一张德清全县镇、行政村的区域划分与分布数据集成图,地图上标注的五种颜色小圆点,分别对应环境卫生整治“待确认、待处理、待审批、驳回待处理、结案”五個状态。这些点位的情况就是“无人机”各村进行定期巡飞回传水体质量数据和垃圾堆放图像的分析。基于每个村的不同特点和村民的实际需求,德清“数字乡村一张图”平台还叠加了很多个性化模块。如乾元镇由于老旧房屋比较多,就在此安装房屋传感器,设置 “危房监测”模块,房屋一旦出现倾斜系统会立即感知;五四村独居老人比较多,就通过发放智能监测健康枕,随时监测老人身体情况。个性化十足的智能模块与高效的数字治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安全感。[7]
(四)以科技手段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高效化
浙江龙游县的“村情通+全民网格”的“龙游通”模式。龙游县的村情通,就是指通过线上即时沟通、集成信息收集发布、微信公众号应用前端和掌上电子办公、手机钉钉、PC管理后端,网络在线服务等功能,对接不同部门和事项与一窗受理平台,实现村级的各项事务信息在前后端动态交互管理,从而推进政务服务一体机全覆盖。在此基础上,龙游探索形成了“五线工作法”。即党建红线、制度划线、数据在线、网格底线,组团联线,激发党建统领基层治理的活力与张力,实现政务服务事项 “网上办” “掌上办”数字化转型。老百姓办事通过“指尖办理”跑零次率大大提高。此外,在“村情通”应用有效和成熟的基础上,龙游又推出了“企情通”和“社情通”。“村情通““企情通”和“社情通”三通合一,融会贯通形成了全县覆盖的“龙游通”,极大地实现了农村社会治理的高效化。
以上每一种模式在运用科技支撑农村社会治理方面虽然各有特色,但都不是碎片化、孤立地使用某一种科技手段,而是整合智能化、信息化的纵向渗透与横向整合相结合。呈现出网中有法治、网中有效率、网中有协作、网中有民主、网中有秩序、网中有和谐的效能化特征,有效克服了农村社会治理数据信息不对称、资源力量碎片化、治理区域松散性的困境,对于有效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成效卓著。
三、科技支撑农村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
基于各地有益的探索和存在的问题,面对农村社会治理升级深化的发展态势,农村治理模式需要不断通过对自身的变革和创新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农村治理的前瞻性、回应性、精确性和高效性。对此,科技支撑作为一个关键切入点,在如何助推农村社会治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
(一)坚持价值目标与工具理性相结合
由于科技支撑是工具理性,因此很多地方在依托科技支撑社会治理时往往侧重于工具的理性,而忽视了社会治理最终的价值目标。也就是,依托科技支撑进行社会治理应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如果只有合规律性而无合目的性,忽视价值目标而单纯追求工具理性,就可能成为没有目标的盲动。随着科技支撑社会治理的逐步深化改革以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实际,社会治理价值目标与工具理性相结合的必要性进一步的凸显出来。科技支撑社会治理并非简单地等同于在乡村治理过程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而是着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前提下,秉持“为人民服务“ “民生优先”和“共治共享“的理念,围绕民生问题的解决,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围绕为人民谋幸福,主动适应社会治理科技创新的要求,寓治理于服务之中,真正实现值目标与工具理性的相结合
(二)顶层设计和因地制宜相结合
以科技支撑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基层政府是建立科技创新平台、集聚与整合资源、深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环境、培育优势的组织者与助推者。可以说农村科技提升社会治理的层级高低、效果好坏等问题,都与各级政府的规划、服务、激励与监督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基层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主动发力,创造条件,积极实施农村社会治理的科技提升与创新工程,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的系统性、协同性、前瞻性。同時,农村社会治理必须考虑不同农村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进行部署。毕竟不同的农村在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条件差异较大,科技治理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任务不尽相同。所以,在依托科技推进基层治理智能化的过程中,不能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照搬别的地方的经验。其实前面介绍的实践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密切结合了本地的实际进行探索,借鉴不是完全照搬,而应因时而动、因地而新、因事制宜,遵循科技支撑管用、有效和务实的原则,这样才能创设适合本地实际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科技治理的实效性。
(三)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无论是党建、扶贫、治安、社会服务还是采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处理突发事件报告都需要政府主导,但单纯依靠政府自上而下单向的治理已无法应对和完成新时代下基层面临的复杂形势和重要任务。治理需要鼓励民众和其他社会力量与政府部门一起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尤其是充分利用和使用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方面,更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和实践。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织密疫情防控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是体现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要求和重要性。在科技支撑形成的“村在网中、户在格中、人在其中”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党政领导、驻乡民警、巡防人员、综治干部、网格员、村民共同努力,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才构建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共治的疫情期间的有效治理体系。不仅是疫情期间如此,在未来,保证更多的主体共同参与农村社会治理,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
(四)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升级相结合
科技支撑农村社会治理离不开硬件平台建设,这对于提供技术保障、形成集信息共享、拓展治理空间、提高治理效率意义重大。但同时,治理机制、治理主体的素质、治理环境等软件也是实现科技治理的关键。因此,要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升级相结合。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建设信息化治理平台的力度。另一方面,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基层党员干部与网格化治理人员的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环境也是迫在眉睫的工作。科技支撑农村社会治理需要培育一批具备信息思维和信息化运用能力的乡镇基层干部与数字村民,使其确立智能化治理主体意识,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作与生活的能力。此外,积极营造与优化农村创业环境,激发农民通过电子商务脱贫致富的创造力,尊重广大农民的创新精神,鼓励经济能人、新型职业农民、返乡贤达与大学生回村参与社会治理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进程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本刊评论员.夯实乡村振兴的治理根基[J].农村经营管理, 2019(7) ):1.
[2] 孟天广,赵娟.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化社会治理:理论建构与治理体系[J]电子政务,2018(8):4.
[3] 唐有财,张燕,于健宁.社会治理智能化:价值、实践形态与实现路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9(4):55.
[4] 韩俊.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新成效[J].中国科技投资,2019(17):6.
[5] 宿连友.开封市探索"一中心四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行政科学论坛, 2019(10) :7.
[6] 翟文彦,姜岩.乡村治理智能化问题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9(35):1.
[7] 张晓峰. 智慧管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之策——龙游县乡村治理创新探索实践[J].人民论坛,2020(4):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