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变迁1991-2011

2020-11-06吉洁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参与率变动程度

吉洁

摘要: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通过对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参与率的分解,探讨了1991年-2011年间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变迁。在这一阶段中,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呈现或高或低的成长趋势,1991年-2000年为平稳上升期,2000后出现停滞与少量的下降,在2011年又开始出现大幅增长。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子女年龄、丈夫非农就业情况等人口结构变化是影响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变化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2000年之后,这种影响程度更大。

关 键 词: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变迁

根据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50.32%,农村女性占整个农村人口的48.81%。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则显示,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主要从事非农劳动的比例达到24.9%,有外出务工经历的返乡女性从事非农劳动的比例为37.8%,农村在业女性的年均劳动收入为男性的56%。根据2014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情况统计报告,按照年人均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比2010年减少9550万人,其中约一半为女性。一系列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女性人口总量较大、占全国农村人口的比例较高,是我国农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被忽视,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脱贫攻坚、城乡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都将无从谈起。

一、文献综述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各国女性劳动就业参与情况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引起了国内外众多许多学者的研究,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就业形态看,女性勞动就业参与都受到个人的特征、整体社会经济环境变迁、性别观念等的影响。

从供给角度看,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因素都会对女性退出劳动市场产生影响。从女性所处的家庭生命周期看,家庭成员的数量及年龄的变化、家庭收入的增减、家庭成员的需求等因素都会其影响其劳动就业的形态。因此,专家学者在近几年的研究中,逐渐将家庭生命周期作为讨论女性劳动就业参与的内容,包括婚姻、生育、子女年龄等。尤其是婚后至第一胎出生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女性劳动就业与家庭角色冲突最为明显的时期,这一阶段女性劳动就业参与的变化成为讨论的焦点。

从需求角度看,整体经济发展对女性劳动就业参与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产业结构的变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女性劳动就业参与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经济发展初期以及工业化的进程中,第二产业比重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加,此时女性由于人力资本不足、家庭观念以及性别歧视等因素很难获取工作。在经济发展中期,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女性的劳动就业机会持续增多。此外,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的家庭中的男女分工也在发生变化,两性平等的观念逐步被接受。此外,母亲性别角色态度也是影响下一代性别角色态度的重要因素。年轻一代、有工作经验、受教育度高的女性有更强烈的劳动就业参与意愿。

专家学者们对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研究,大多集中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将这些因素的影响效果进行了性别对比,文献中常提及的解释因素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社会关系网络、户籍制度、家庭因素。其次是对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类型的讨论,例如有些女性劳动力在非农就业过程中实现迁居,而有些则出现回流,从有报酬的非农就业工作返回到无报酬的家务劳动和无法清晰计算报酬的农业生产中。最后是从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决策角度分析,最具代表性的是宏观政策变、经济收入情况、生育情况[20]等对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决策的影响。

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是一个动态的历程,以往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单一时间点的分析,缺少对整个非农就业参与历程及其变迁情况的了解。因此,本文将通过不同时代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变迁来了解其变化趋势。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本文将16-55岁的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变化进行简单分解。假设P为16-55岁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N 为总的参与调查的女性劳动力数量,U为参与非农就业的数量,t与t'为不同年度。则第t年至t'年的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P的变动可以表示为:

其中i=1,2,…,K表示不同分组内分为几类,如根据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分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三类,则K=3。公式(1)为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的变化,公式(2)为各不同分组的非农就业参与率变化的加总,公式(3)则表示非农就业参与率变化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在第t'年非农就业参与率(At'i /Nt'i)不变的情况下,不同分组内的人口结构由t年至t'年变化了(Nt'i /Nt'-Nti /Nt),则各组预期的非农就业参与变化为(At'i /Nt'i) (Nt'i /Nt'-Nti /Nt);第二部分则是控制不同分组内人口结构在第t年(Nti /Nt)不变的情况下,组内不同分类的净非农就业参与比率为(At'i /Nt'i-Ati /Nti),则不同的分组内非农就业参与比率的预期变化为(Nti /Nt)(At'i /Nt'i-At'i /Nti)。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CHNS 最早一次调查为1989 年的调查,截止到目前调查总共进行了9 次,分别于1989 年,1991 年,1993 年,1997年,2000 年,2004 年,2006 年,2009 年,2011 年完成(由于1989年的数据缺失生育变量数据,故未使用)。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为18-55岁的农村女性劳动力,每次调查涉及样本约为2700个。由于整个CHNS数据以户为单位,通过该调查数据可以得知每户内家庭成员的构成,如每位家庭成员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就业状况、收入等等。此外,该数据对于以家庭为单位来探讨劳动供给行为有很大便利,尤其是对于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行为深受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影响(配偶及小孩)。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表1为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以及依据受教育程度、年龄和婚姻状况进行分组的非农就业参与率。图表从1991-2000年、2000-2011年两个阶段来观察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变化情况。从1991-2000年来看,1991、1993、1997、2000年的参与率不断上升,由26.56%上升至31.63%;2000年后,在2004年下降至26.46,2006、2009年开始逐步上升,并在2011年达到最高点。因此,1991-2011年的参与率虽然出现起伏,但整体仍为上升趋势。

从不同的分组情况看,在教育分组内,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参与率逐步下降,并在2000年以后基本保持平稳,2000年-2011年的年均变化几乎为零。而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参与率变动与总体变化基本一致,在2000年之前为上升趋势,2000年之后则是先下降后逐步上升。2000-2011年高中及以上的参与率除在2004年出现下降外,整体为逐步上升趋势,且在两个时间段内的年均增长分别为0.54%和0.55%,均高于其它两类。从不同的年龄分组情况看,16岁-25岁组的参与率下降较为明显,在2000年达到最高值后逐步下降,2000-2011年的年均变动为-0.63%。26-35岁的参与率基本保持平稳,1991-2011年间仅有少量增长且波动较小。参与率增长最为明显的为36-45岁及46-55岁两类,1991-2000年的年均增长均为0.11%,而2000-2011年的年均增长分别为0.65%和0.62%。在婚姻状况分组中,未婚的参与率在1991-2000年为上升趋势,而2000年后则不断下降,年均下降比率达0.79。在婚的参与率在整体保持较高的情况下,于2000年后不断提高,年均增长为1.38%,离异、丧偶、分居婚姻状况的参与率则保持平稳的小幅增长。纵观1991-2011年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变动,以2000年为节点呈现出先上升后有所下降进而继续上升的情况,其中的主要贡献来自于高中及以上、36-45岁以及46-55岁、在婚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增加。

表2為在教育分组内,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的变动、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女性劳动力占比的结构的变动以及在相同受教育程度的分类中的占比的变动。而与此相对应的年平均变动,则分别为非农就业参与变动(At' /Nt' -At /Nt),结构变动(At'i /Nt'i )(Nt'i /Nt'-Ati /Nt ),净非农就业变动(Ati /Nt )(At'i /Nt'i-Ati /Nti )。其中,

结构变动表示假设参与率固定在t'年不变,该受教育程度分类的人口结构占比率由第t年变化至第t'年,则这种人口结构变动对参与率变动的影响,也就是这种结构变动对参与率变动的贡献;净非农就业参与变动表示假如该受教育程度分类的人口占比固定在第t年不变,则该类受教育程度参与率的变动对总的参与率变动的贡献。

从表2结果中可知,农村女性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结构的变动,对参与率提高的贡献相对较大,并与总变动方向一致。从净非农就业变动情况看,在小学及以下、初中的分类中,其变动方向与总变动相反;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虽然净非农就业参与率提高,但由于其结构占比越来越低,因此总的参与率下降;而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的提高则抵消了其净非农就业率下降的影响,因而总的参与率提高。受教育为高中及以上的,不论是人口结构还是就业变动均为正向。但从净非农就业变动贡献的结果看,1991-2000年以及2000-2011年这两个阶段的净非农就业变动贡献值是上升的,即受教育程度的变化是非农就业提高的主要原因,但净非农就业率的提高也是原因之一。

以年龄进行分类的结果见表3。在1991-2000年的结果中,净非农就业变动与总的非农就业变动基本一致(除45-55岁外),从贡献程度看,45-55岁这类可能是由于人口占比的提高,从而使得其对总的非农就业参与影响较大;其它三类的提高主要是受非农就业变动的影响。在2000-2011年的结果中,其它三类总的非农就业参与主要是受非农就业变动的影响;16-25岁的主要是受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因为从净非农就业变动情况看,这一年龄段在1991-2000年非农就业参与率均为最高,其参与率由30.47%上升至51.86%。2000-2011年出现下降,主要是由于该类人口占比的下降,即结构变动是其下降产生主要影响。

从婚姻状况的分类情况看,未婚农村女劳动力在1991-2000年非农就业参与率逐年增长,2000年后以年均0.79%的速度下降,而从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看,未婚的参与率逐年下降,主要是由于未婚女性劳动力占比的逐年下降,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表现更加显著。在婚女性呈现逐步增加的非农就业参与率,相较于人口结构的变动,净非农就业增长对其影响更大。离异、丧偶、分居的总非农就业参与率变动、人口结构变动及净非农就业参与率变动的变化方向一致,表明总的非农就业参与率的增减是人口结构变动及净非农就业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结论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1991-2011),探讨了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变迁。按照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对农村女性劳动力进行了分组和比较分析,将非农就业参与率分解为人口结构变化和非农就业净变化,结果表明人口结构变化是影响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2000年之后影响程度更大。

从个人特征情况分析看,1991-2011年受教育程度结构的变动对非农就业参与率提高的影响相对较大,受教育为高中及以上的参与率均为最高。从年龄来看,年轻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最高,16-25岁的在1991-2000年阶段内参与率均为最高且持续上升。2000-2011年虽然出现下降,但2011年仍然较高,仅略低于26-35岁组。未婚的在1991-2000年的参与率逐年增长,2000年后出现下降。2000年以后,在婚的呈现逐步增加的非农就业参与率。

本文试图根据不同特征对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在1991-2011年的非农就业参与的变迁进行全面分析,并进一步以其非农就业收入的变动和非农就业行为的变动来探讨非农就业参与的变化,探讨不同特征组内存在的复杂特征。

参考文献

[1] Thornton, A., D. F. Alwin, and D. Camburn (1983)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ex-Role Attitudes and Attitude Change,” 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 48(2):211-227.

[2] Scott, J., D. F. Alwin, and M. Braun (1996) “Generational Changes in Gender-Role Attitudes: Britain in a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Sociology 30(30:471-492.

[3] 李实.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行为的经验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1.

[4] 蔡昉,都阳,王美艳.中国劳动力市场转移与发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猜你喜欢

参与率变动程度
南下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北上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汉泰程度副词对比研究
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
幸福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