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寂静的光里呼吸

2020-11-06钱晓国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密林池水梧桐树

钱晓国

“睡眠象一棵树,绿叶包住了你,/你象一棵树在寂静的光里呼吸,/而在清爽的池水里我凝视着你的脸:/你闭着眼睛,睫毛刷着水面。/我的手指在柔软的草中/找到你的手指,/我给你摸了一会儿脉搏/但我在别的地方听见你的心痛//在水边的梧桐树下,月桂树林里,/睡眠摇着你,把你散在/我的身边,我的四周。/我无法触摸你的整个身体,/和你的默默无语;/看着你的影子忽大忽小,/消失在阴影里,在放纵/而又束缚你的另一个世界里。/给我们生命生存,/我们就生存。/可惜那些耐心等待/而迷失在繁茂梧桐树下/黝黑月桂树间的人们,/可惜那些孤独地与/水池和井水倾诉而/沉湎在他们声音漩涡里的人们,/可惜那些和我们一起遭难的伙伴/在阳光里,象废墟边远方而来的/乌鸦,没有希望共享我们的欢乐。//在睡梦之外,请给我们宁静。”(塞弗里斯《密林深处的梧桐树……》,吴为译)

1963年,一位诗人由于“他出色的抒情作品,它们充满对古希腊文化遗产之深挚感情”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是希腊文化著名诗人乔治·塞弗里斯(1900~1971),——被誉为现代希腊文学的杰出代表。其诗将象征、抒情、幻想糅为一体,表达了自己对世界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就其《密林深处的梧桐树……》一诗而言,优美的意境中蕴含着深挚的情思,令人赞叹不已。

鉴赏诗歌意境的前提是把握诗歌的基本含意,而诗歌,尤其是象征主义诗歌以及后来的现代派诗歌,诗歌的语言表达往往呈现出“错位”的关系,只有让诗节与诗节、诗句与诗句之间彼此置换,互补,才能打通语意上的障碍。这一点,和我们中国的传统诗歌是一致的。此诗的第一句“睡眠象一棵树”,而这“树”根据第二诗节的内容,可以断定是“梧桐树”,而且是“在水边的”“密林深处的梧桐树”。“睡眠”是人生活中的一个非常普通的形态,把“睡眠”比作“一棵树”,我们在觉得新奇之余,不难领会二者的相似点。“睡眠”就一般意义而言,是一种静止安宁的状态;而“一棵树”就那样站立在那里,即使偶尔林间有风穿过,枝叶的飒飒声也如人的梦中呓语:二者在本质上一致。“绿叶包住了你”,梧桐树阔大的绿叶包住了“你”,形象地传达出“你”沉入睡眠的狀态中的意思。“你象一棵树在寂静的光里呼吸”,则是把“你”比作“树”,陷入睡眠中的“你”如“树”一般安安静静,在密林深处寂静的时空中自然地呼吸,这样的氛围宁静温馨,是一种人与自然交融的大美境界。“而在清爽的池水里我凝视着你的脸:/你闭着眼睛,睫毛刷着水面”,在这两句诗里,“我”如不速之客一般介入其中,“我”在干什么?“我”在凝视“你”的脸。而“你”是谁,“我”是谁,“你”与“我”又是怎样的关系,主体身份的模糊一开始就给我们设下悬念;但从塞弗里斯的语词里,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到一种甜美轻柔的意境。诗人并不回避形容词的使用,“清爽”一词明确地宣示了池水、树、人及自然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和谐幽静的环境。这里尤其充满诗情画意的便是“你闭着眼睛,睫毛刷着水面”,人耶?梧桐叶耶?因为前一句说了“绿叶包住了你”,“你”已经在“梧桐叶”的包围之中,人与叶相融为一,而梧桐树就在水边上,低垂的梧桐叶在水面上飘来荡去,而“你”的睫毛自然也就“刷着水面”了,这是何等温柔恬静、浪漫飘逸的景致。当然,这里也可以直接理解为“你”就蹲在梧桐树下的池水边,“你”向水面低垂了头,把眼睛浸入水里,眼睛开合之间,睫毛就“刷着水面”了。“我的手指在柔软的草中/找到你的手指,/我给你摸了一会儿脉搏”,“我”用手指给“你”摸脉搏,感受你的心跳和情感波动,但感知的结果却不是即时传达的,而是在“别的地方听见你的心痛”。此处有两点比较费解:一是痛感传递的延迟;二是“心痛”来得突兀,原因莫名。“别的地方”究竟是哪里?

诗歌的第二节说:“在水边的梧桐树下,月桂树林里,/睡眠摇着你,把你散在/我的身边,我的四周。”从这行诗句来看,“你”并非是实体意义上的人,更像是一个人格化的抽象性的存在;因为“你”分散在各处,“水边的梧桐树下”“月桂树林里”,以及“我的身边”“我的四周”,都有“你”的存在。也正因为“你”的分散性的存在,所以“我无法触摸你的整个身体”,包括“你的默默无语”,如果不从严密的逻辑上推敲,“你”不妨理解为“睡眠”自身。这其中游荡着飘缈的痛和不定的忧思,一反诗歌开头所营造出来的那种静谧温馨的氛围。“看着你的影子忽大忽小,/消失在阴影里,在放纵/而又束缚你的另一个世界里。”其中“另一个世界”当指密林深处以外的世俗世界,或者说自然界之外的人类世界,与上一节末尾的“别的地方”呈呼应之势,二者实为一体。这个世界“放纵/而又束缚你”,如今在“睡眠”的作用下,你从“另一个世界”里消失,而在“密林深处”这个世界里沉沉地睡去,暂时获得安宁和恬静。至于,“忽大忽小”的“你的影子”,则是以具象的形式反映出睡眠状态的深深浅浅。“给我们生命生存,/我们就生存。”这是“密林深处”,这是幽僻的自然给尘世中的生命提供的栖居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是幸运的;然而,“耐心等待/而迷失在繁茂梧桐树下/黝黑月桂树间的人们”和“那些孤独地与/水池和井水倾诉而/沉湎在他们声音漩涡里的人们”却是不幸的,他们没有幸福地荫蔽,没有好运地眷顾。他们耐心地等待,等到的却是寂寞;他们孤独地倾诉,收获的依然是孤独。从此处开始,诗人似乎不再抑制自己的感情,而将感情的闸门缓缓开启,他哀怜“和我们一起遭难的伙伴”,哀怜他们像从远方的“废墟”飞过来的“乌鸦”,他们四处惶惑游窜,他们“没有希望共享我们的欢乐”。对“我”及“我们”而言,“密林深处”不啻于乌托邦般的存在。

诗歌的尾节说:“在睡梦之外,/请给我们宁静。”这是诗人的呼吁,也是诗人的诉求。“睡梦之外”的世界纷乱嘈杂,只有在“睡梦”中我们才享有难得的“宁静”。“宁静”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无声的环境,而是由心灵上的“宁静”折射出来的一种幸福的无拘无束的而又自在安宁的生活。

塞弗里斯的《密林深处的梧桐树……》一诗中的象征意义,大概包含了这些吧。在这首诗歌里,诗人或有意或无意地表达出对他人、对现实、对我们生存的世界所怀有的深挚的感情,读来令人动容。

[作者通联:湖北安陆市安陆二中]

猜你喜欢

密林池水梧桐树
雨中的梧桐树
密林中的迷宫
梧桐树下
지수형:신뢰는 배달에 경쟁력을 실어준다池水炯:信誉,让外卖更具竞争力
梧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