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价值

2020-11-06周志恩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公子纠鲍叔发言稿

周志恩

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选用春秋时期鲍叔、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材料,要求考生在班级读书会上作发言,就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中给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谈感受和思考。本文拟就这道作文题的审题立意及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价值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审准题目要求与写作重点: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要写好考场作文,审准题目要求与写作重点是最为根本的前提。审题不清,自然把握不准写作要求,筛选不清写作重点,行文难免漫无方向,无的放矢。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中的“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三句话是审题重点,这里的核心内容有三个,一是要在即将举行的班级读书会上作一次发言,提前写一篇发言稿;二是读书会的主题是“围绕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展开讨论”;三是每人的发言只谈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人。

这三个核心内容是怎么提炼出来的?这是读文句、明结构、理层次、抓要点的结果。

第一句话“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是一个解说复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班级”,谓语是“计划”,宾语是一个动宾短语“举行读书会”。“计划”是一个特殊动词,此类特殊动词还有“打算,决心,表明,证明,指明,指出,标志着,意味着,明白,懂得,要求,命令,表现出,表达了”等。一般情况下,这种特殊动词后面,不管是接单独一个词,还是一个短语、一个句子,统统作宾语。第二个分句承前省略了主语“读书会”,此分句是连动谓语,即有两个谓语“围绕”“展开”,且每个谓语分别带了一个宾语“材料”“讨论”。第二个分句从内容与方式两个方面对第一个分句中的“读书会”进行解说。

第二个句子“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是一个倒装句,介词“对”的宾语提前了,换成正常语序是“你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哪个感触最深?”。第二个分句“你对哪个感触最深?”中的“感触”前面应该省略了一个“的”,“感触”应作主语,“最深”作谓语,第一个分句与“哪个”都作介词“对”的宾语。通常情况下,介词结构作句子的状语,但在此句中,介宾结构作“感触”的定语。第二个分句的意思是比较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一个的感触最深。

第三个句子“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是一个祈使句,祈使句通常会省略主语。句中谓语是“请”,为避免重复,“请”后面省略了宾语“你”,我们可以将这个“你”补出来。如果补出来了,这个省略了的“你”既是前面“请”的宾语,又是后面动词谓语“结合”“写”的主语,语法上叫兼语,即一个词兼作了宾语与主语两种功能。为避免重复,最好不要补写出来。“结合”“写”两个谓语,叫连动词谓语;“结合”的宾语是“感受和思考”,“写”的宾语是“发言稿”。第三个句子的意思是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要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那么,这个发言稿的感受和思考要求是由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中的某一个人引发出来的,选谁,由考生自己确定,只要是给自己“感触最深”的那一个就行了。很自然的,发言稿中的“感受”要写具体,要指明是从哪一个人的哪一个方面或哪几个方面引发出来的;“思考”要写深刻,要由材料生发开去,联系历史与现实谈自己的独立有创意的思考。

上面这番对作文题的审题重点句子的分析,显得比较详细琐碎。事实上,考生在考场审题时,完全没有必要如此细致地分析每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但是,考生要想快速、准确地把握每一個句子的陈述重点,准确、全面地归纳出三个句子的核心意思,那就必须抓准每个句子的关键词、核心义,实际上这是要以一定的语法知识与很强的语感能力作基础的。所以,表面上看是考查对三个句子的陈述重点与核心意思的快速梳理与简要归纳能力,实际上是综合考查考生在长期语文学习实践中训练、积累、涵养而成的语言能力。

另外,作文题要求考生写读书会发言稿,这种实用性文体除了开头的称呼语与结尾的结束语之外,行文中要注意语体色彩,语言尽量富有口语化色彩,易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要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可以综合运用呼告、排比、反问、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发言的感染力与鼓动性。

因此,从审准题目要求与写作重点的角度看,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价值是必须重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基于此,在初中与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要对必要的汉语语法知识应予以重视和加强,句子的类型与句子成分的划分、短语的类别与功能、复句的类型与辨别、特殊句式的作用及辨析等语法知识,有必要给学生作讲解和训练。同时,修辞知识、逻辑知识与语言运用规则,也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予以强化,尤其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语言感知、感受能力。总之,语文教学应切实重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辨析与运用能力,让学生不但能听说读写、有基础,而且要听说读写得对、有规范,听说读写得好、有水平。

二、优选立意角度并明确立意:语文教学应重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要求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中选一个对考生感触最深的一人进行发言稿写作。因为文题中有三个人,所以考生有三个立意角度可选。通常而言,多数人会选热门角度,这是最容易写的角度,也是保险系数最大的角度,但不容易写出冒尖的作文,不容易得高分;少数人会选冷门角度,立意的冷门角度有审题不准,容易写偏、写走题的可能,或者不容易找出好的立意,保险系数不大。但是,多数人不选的角度,只要立意角度找得准,立意富有新意、有深度的话,作文容易出新、出彩,容易得高分。所以,优选立意角度,其实是对考生思维水平的一种考查。就本题而言,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中,选写鲍叔的人可能是最多的,因为这是考生最有话说的角度,保险系数最大;选写管仲的考生可能要少一些,选写齐桓公的考生可能会最少。到底选择写谁,就看考生对三人的认识深浅程度了。

选定了某一个人来写,同样还可以有多个不同的立意角度。例如,选写鲍叔,可以有识才、荐才、让贤、胸襟、担当等多个角度;选写管仲,可以有能力、谋事、干事、成事、变通等多个角度;选写齐桓公,可以有应变、宽容、忍耐、纳谏、梦想等多个角度。对同一个写作对象,能不能找出多个写作角度,能不能针对所选定的角度作出富有新意与深度的立意,也是对考生思维宽度与深度的考查。

考生要在仔细阅读作文题材料的基础上,全面比较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的言行表现,迅速优选出自己的最佳写作角度,然后找准作文题中的相关词句,对自己选定的写作对象的性格特点与精神特质作出归纳、提炼,经过快速的比较,最终确定立意角度并明确自己的写作立意。优选立意角度并明确立意的过程,其实是考生思维高速运转的过程;立意角度是否选择得当,写作立意是否深刻新颖,也正是考生不同思维水平的结果。

比如,确定鲍叔为写作角度,就可以从作文题材料中找到“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一句,需要对此句作前因后果的多维度深入分析挖掘,要能分析出鲍叔向桓公推荐管仲,是因为他对管仲的杰出智慧与卓越能力有了解、很佩服,是因为他知道桓公有成就霸业的愿望,他有帮助桓公实现美好愿望的真诚,进而提炼出“鲍叔有识人之明”“鲍叔有荐才之诚”“鲍叔真诚助人”等立意;还要找到“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一句,也要对此句作前因后果的多维度深入分析挖掘,要能分析出鲍叔之所以甘愿居于管仲之下,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勇于承认自身不足,真诚赞赏他人优长,心胸豁达,愿意为了国家利益舍弃小我利益,有大局意识与协作精神,进而提炼出“鲍叔勇于让贤”“鲍叔有甘当配角的奉献精神”“鲍叔有豁达胸襟与责任担当”“鲍叔有大局意识与协作精神”等立意。

比如,确定管仲为写作角度,就可以从作文题中找到管仲为帮助公子纠夺取君位而“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管仲后来辅佐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业”,分析这两个句子,可以作多维度的延伸挖掘,可以提炼出多个立意:真才实学——立业之本;竭智效力——立身之要;善谋事,勤干事,干成事,方能有为有位;顺时而动——人生之诀;识时变通,通向成功的坦途等。

比如,确定齐桓公为写作角度,就可以从作文题中找到他被管仲用箭射中衣带钩后“装死逃脱”,成功骗过了管仲一帮伏击他的人,最终赶在公子纠前面回到齐国夺得君位。还要找出齐桓公听从了鲍叔“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的劝谏,最终重用了管仲的文字。要能多维度深入分析,桓公为了达到躲过眼前危机,夺得君位,实现称霸权梦想的目的,能够低得下头,放得下身段,受得了委屈,吃得下苦,压得住冲动,忍得了耻辱,进而可提炼出多个立意:机敏权变,避祸全身——生存之道;广开言路,察纳良言,多方求证——发展之道;不计前嫌,放下恩怨,宽容任贤——聚力之道;忍耐与图变,实现梦想的必备品格等。

总之,从优选立意角度并明确立意来看,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价值是必须重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无论是品词析句,还是人物分析,无论是结构章法探讨,还是艺术手法及运用效果分析,都要激活学生思维,教会学生与教材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充分开展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努力让学生学会联想与想象,学会实证与推理,更要学会批判与发现。这样,全面优化思维品质,切实发展和提升思维能力。日常教学中如果重点做足做实了一材多用的训练,学生思维品质得到了优化,那么对这一道作文题优选出恰当的立意、确定富有创见与深度的立意,就会有充分的把握。

三、正确看待管仲先辅佐公子纠、后辅佐齐桓公:语文教学应重视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考场作文要赢得高分,除了立意准确、有新意、有深度,行文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之外,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是非观念必须鲜明正确,审美情趣必须高雅脱俗,要能够传播正能量,体现立德树人的鲜明目标。

就本题而言,对鲍叔的评价,考生应该都会取正面的积极肯定态度,不会出现否定的贬损评价。但是对管仲、齐桓公,就不排除有考生会有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评价。客观事实上,管仲先是辅佐公子纠对付公子小白的,只是公子小白最终赢得了胜利,最后成为了齐桓公,在鲍叔的力荐下,管仲归附了齐桓公,受到重用,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那么,如何看待管仲先辅佐公子纠,后辅佐齐桓公这一转变经历呢?如果取否定的贬损态度,会有考生认为这是管仲缺乏忠贞节操,贪生怕死,变节投降,这是管仲不忠不义的表现。这种评价实际上是偏颇的,这种是非观念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错误的。因为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之间争夺君位,是国家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是两兄弟之间的争夺君位,他们是政治竞争对手,而不是敌我矛盾。无论是公子纠继位,还是公子小白继位,稳定国家政治局面,發展社会经济,增强国家经济军事实力,抵御外来势力的干扰与侵蚀,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尊严,这才是最为根本的积极可取的立场与态度。在公子纠被战死,公子纠一方失败成为定局,公子小白赢得胜利,继位成为齐桓公的形势下,管仲的正确做法应该怎样?自杀效忠吗?这是愚忠,死得毫无价值。要隐居守节吗?这是孤傲自私,于国于民无益。管仲只能面对公子纠一方失败的现实,听候公子小白获胜一方的惩处发落,并以积极悔过的态度配合,争取宽大处理,获得继续为国为民办事做贡献的机会。如果公子小白能够宽恕,从轻处罚他,那是他的幸运。总之一句话,公子小白继位成为了齐桓公之后,管仲不能因为原来辅佐公子纠而继续与齐桓公对抗,在鲍叔的力荐下归附齐桓公,安心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这才是可取的积极态度,这是识时局、懂大局的明智表现。无论原来辅佐公子纠,还是后来辅佐齐桓公,管仲竭尽自己的才智,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壮大,为百姓的安居乐业做出积极贡献,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值得肯定的。管仲尽心辅佐齐桓公改革,曾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富国强兵的改革主张取得了显著成效,使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所以,对管仲先辅佐公子纠,后辅佐齐桓公的行为不应该视为变节不忠、贪生怕死,而应该视为他明智识大局,懂得顺时而变。这才是正确的是非观。当然,如果有学生课外阅读面广,对管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知道这个人有性格缺陷。但对于归附齐桓公这件事,必须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不能因此而否定管仲辅佐齐桓公的行为。

对于齐桓公接受鲍叔的建议,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业”,我们也不能一味唱赞歌,不能过份溢美。如何正确评价齐桓公对管仲的重用呢?这里,我们必须看到鲍叔力荐的关键作用,是鲍叔以“成就霸王之业”的终极核心目标点醒并阻止了齐桓公的冲动任性行为,齐桓公最终压住了冲动,放下了恩怨,宽容了仇人,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心胸狭隘、为人固执的性格缺陷不能因此而被忽略,他最终没有听取管仲临终遗言,因重用太监厨师竖刁而被活活饿死,导致齐国速亡,这是他的悲剧,正是他性格缺陷造成的。

所以,从正确看待管仲先辅佐公子纠、后辅佐齐桓公,正确评价齐桓公重用管仲的角度看,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价值是必须重视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高雅的审美情趣,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有所体验与感悟,对现实中的客观事物要以健康的心态、积极的情感去欣赏与评价,要善于表现生活中的美并能创造美。

四、活用经典素材作论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以春秋时期的历史素材引出“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为此,考生要在审准题目要求与写作重点、优选立意角度并明确立意的基础上,做到有感而发,要针对现实,联系历史,关照当下,广征博引,言之有物,尤其要善于运用经典素材作论据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多维度充分论述,这样,既增强论述的严谨性与说服力,又显示出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而赢得高分。

例如确定齐桓公为写作角度,以他被管仲用箭射中衣带钩后“装死逃脱”的行为为触发点,确定“机敏权变,避祸全身——生存之道”的立意之后,如果能够联系经典素材作论据,如:秦末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最终帮助刘邦成就大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刘邦鸿门宴上称臣谢罪,最终战胜西楚霸王项羽;刘备三顾茅庐,赢得诸葛亮的感激与竭心尽力的辅佐等,多维度论述“谋求生存之道”的重要性、必要性与具体做法,这样在对立论作充分全面透彻论述的基础上,自然能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显示出作者丰厚的文化积累,必然会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容易获得高分。

例如确定管仲为写作角度,明确真才实学、竭智效力、应时而变等立意,便可联系语文教材中学过的经典素材:张衡早年“不行”“不就”“不应”而矢志求学,从而打下深厚学问功底,张衡虽深得皇帝信任,但当皇帝向他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时,他却“诡对而出”“常思图身之事”;还可以联系缪贤曾犯罪欲“亡赵走燕”,被蔺相如劝阻留下来“肉袒伏斧质请罪”,结果被从轻处理,最终悔过自新,踏实做事被升为宦者令,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中都有出色的机智应变表现等。力求做到论据典型精当,论述全面透彻,显示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自然能够为考场作文增色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所以,从活用经典素材作论据的角度来说,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題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价值就是应重视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扩大经典阅读面,尤其要熟悉教材中的经典文言文与古诗词,要引导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养成健康的意识与积极的态度,学会以独立的眼光选择与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要对不同文化抱以包容与借鉴态度,同时要积极参与现实变革,关注现代文化创新形式与内涵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出自己的努力。

综上所述,从审准题目要求与写作重点、优选立意角度并明确立意、正确看待管仲先辅佐公子纠而后辅佐齐桓公、活用经典素材作论据等四个方面来看,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价值就是要高度重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要抓紧抓实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四个维度的内涵提升与丰富,切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作者通联:湖南永州市四中]

猜你喜欢

公子纠鲍叔发言稿
管鲍之交(下)
我来做侦探
“小康社会”主题班会发言稿作文导写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选评
真诚交往,知人善荐
与人相处,不累最舒服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
齐桓公与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