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失望中耕耘希望

2020-11-06刘祥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9期

刘祥

【文本课程定位】

《红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选录的第二首必读诗歌。其课程定位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大体相同,依旧侧重于“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意蕴探究”“诗歌抒情手法探究”和“尝试写作诗歌”四项。

课后“学习提示”中,《红烛》的主题被确立为“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蜡炬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要求“注意体会诗人如何借助与红烛的‘对话表达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以及对理想的坚毅追求”,关注“洋溢在诗中的幻想与情绪渲染,感叹词的回环使用,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

【文本内容解读】

一、细读文本,感知重点

《红烛》诞生于1923年,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全诗共9节,分别围绕“红”“光”“烧”“泪”“流”“灰”“果”“因”等关键词而展开,既绘红烛之形色,又塑红烛之灵魂。

首节的五个短句,以当下的审美标准而言属于大白话,缺乏诗情画意。唯一的亮点,在于“吐”的行为。诗人永远也无法真正把心从嗓子眼中“吐”出来,“吐”不过是借一毫无道理的反常态要求,倾诉一位赤子对国家与时代的一份无比真挚的热爱之情。

第2、3两节扣住“光”与“烧”而展开。“光”是“烧”之果,“烧”是“光”之因。诗人写红烛之光时,先用三个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再用“矛盾!冲突!”“不误,不误!”三个感叹句进行回答,最后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作结,强化因燃烧而发光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两节诗句中,“点着灵魂”的“谁”是诗意的着力点。不确指的“谁”当然既可以是诗人自身,也可以是时代和社会。从诗句本身的隐藏意义看,更应该是新文化的时代潮流和觉醒中的青春生命的结合体。

第4节虽继续写“烧”,但视角转向“烧”的对象与结果。“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四个诗句中,前两句写现实,以“梦”之虚幻缥缈描绘世人对社会的非理性认知,以“烧沸”的期盼呈现世人普遍性的冷血;后两句写理想,以“救出”“捣破”写燃烧与光的价值和力量,以“监狱”揭示因思想、文化、精神的封闭而带来的人性的束缚和灵魂的囚禁。此节文字中的“红烛”顯然具备了照彻昏暗、唤醒麻木的先驱者特征。这样的先驱者,为了“他们的灵魂”的救赎而心甘情愿地拆下自己的肋骨当火把。

第5-7节属于诗意的第一个转折点,由奉献、牺牲的浪漫与豪迈,转向行为价值的终极追思。其中,第5节的三个短句,前两句“承上”,后一句“启下”,在一边“心火发光”一边“泪流开始”的矛盾中申诉“痛并思考着”的普适性价值。第6节的“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赋予了红烛以牺牲的崇高与悲壮,又强化了红烛与生俱来的悲剧性角色定位;而“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则又将“流泪”翻出了新意,凸显出红烛渴望更完美地燃烧的彻底奉献精神。第7节以“脂膏”代替了“泪”,直接点明烛泪对于人间的营养价值,宣告其“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的巨大功用,使原本抽象的奉献与牺牲拥有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此三节诗句,欲扬先抑,让“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泪”不再具有任何的悲伤与凄凉,完全转换为一种迫不及待地完整性付出,转换为为了理想而甘愿献出一切的彻底牺牲精神,转换为足以滋养千秋万代的丰厚的物质养分和精神养料,转换为可以期待并切实拥有的慰藉和快乐。

第8-9节为诗意的第二个转折点,此次转折的关键在于“灰心”。从红烛的主观意愿而言,其所有的付出并不希望带来自身的任何回报,但它渴望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肥沃中华的土地,为了这样的愿望,它竭尽全力地燃烧,努力发出最大的光亮。但现实的黑暗总是超过理想的光芒,沉沉暗夜之中,红烛所有的牺牲却并未催生出灿烂的光明,于是红烛只能拥有“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的悲凉结局。这样的结局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属于无法改变的命运悲剧,当社会不再拥有公平正义时,“创造光明”的美好动因,注定无法结出幸福快乐的果实,只能换来“灰心流泪”的苍凉落寞。

诗歌倘若就此作结,红烛便成了理想幻灭者的代表,这当然不是诗人的真正意愿,也不符合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华文化表征。新文化的高潮虽已涌过,奋斗与创新的精气神却依旧存在于鼓荡着青春激情的新一代文人的灵魂中。在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闻一多借助“红烛”这一意象传达出的就不会是面对厚重现实的无可奈何,而是直面惨淡人生和淋漓鲜血的勇气,是“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毅。于是,诗歌再次走向振作,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行动宣言,将现实人生的各种“灰心”毅然决然地抛诸脑后,只留下一颗执着的心,在理想与幻灭并存的大地上无怨无悔地耕耘。

二、归纳提炼,突破难点

1.《红烛》中的认知冲突与和解

《红烛》诞生于1923年。创作《红烛》时,闻一多已在美国生活了一年时间。西方文化无处不在的强烈自我意识,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闻一多从启蒙之初便开始接受的中华儒家文化思想,令其不得不站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审视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但闻一多灵魂深处激荡其一生的,始终是传统文人的家国情怀。此种由童年时期植入生命的元认知,决定了他纵使接受了十多年的新式教育的洗礼、经历了近八年的新文化思想启蒙,但也只是将其由祖辈处传承的功业意识剥离出主导思想,并未削减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担当。故而,当闻一多将多年来的诗歌汇编成集时,其情感依旧倾向于古典主义的舍生取义,致力于颂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彻底奉献精神。

然而闻一多毕竟不是生活在文化与思想的真空中。“五四”精神对旧文化、旧道德的彻底摧毁,西方文化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极度推崇,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沉重现实,都在特定的时空中逼迫着闻一多不得不全方位思考奉献与牺牲的价值。投射到《红烛》中,此种思考便体现为一方面诗人热情洋溢地颂扬红烛的自我燃烧与点亮,另一方面又反复喟叹整个社会的无边黑暗与难以改变。与鲁迅一样,闻一多也清醒地认识到“世人”的冷漠、自欺,幻想着凭借一己之力而“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但“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的现实却又随时警醒他不得不反思此种燃烧的真实意义。现实与理想,在特定的时代与特定的灵魂中凝聚成一个因果关系的死结,灵魂向往着创造光明,现实却只能收获灰心流泪。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求得现實与理想的调和?鲁迅寄希望于“真的猛士”,闻一多则诉之于“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价值取舍。闻一多并不否认社会的黑暗和国民的愚昧,也并不隐藏自身对社会的失望甚至绝望,但绝不因此而放弃了自身的努力。此时的闻一多,或许是一位社会改良主义者,只想着尽最大的力、发最强的光,在层层暗夜中获取灵魂的安宁。

2.《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情感差异

从诗歌风格而言,《红烛》直面沉重的现实而抒发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属于典型的现实主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淡化社会环境而一味放大个体的创造力量,属于典型的浪漫主义。从诗歌情感而言,《红烛》悲而不伤,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试图用自身的一腔热血作路标,以伟大的牺牲抒写并不缤纷的图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张扬有余而厚重不足,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极度自信中无限放大青春的力量,用浓烈的浪漫遮蔽了现实的惨痛。如果将这两首诗歌比作两个历史人物,则《红烛》只能是杜甫,《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只能是李白。

【文本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红烛》的内容、情感及其表达,都与当下中学生的审美趣味存在较大的距离。如果不能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便无法建立文本与学习者之间的情感桥梁,也就无法让学习真正发生。而要真正激活学习思维,使学生自觉沉浸到文字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问题”与“对话”。

二、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依照内容与情感,区分诗歌层次,分析不同层次中的情感变化。

2.归纳提炼“红烛”的特征。

核心目标:

3.以诗歌中的情感矛盾为抓手,探究诗人内心丰富而复杂的价值诉求。

拓展目标:

4.《红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比对式阅读,了解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文化界的整体性价值取向。

四项目标中,目标3为教学重点,目标4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营造情境

(1)2020年初,网络上流行这样一段文字:敢问医者何往?战病疫,救苍生。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这简单的两问两答中,展现了医者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舍生取义,无私奉献。

(2)医者的此种牺牲自我、健康他人的精神,转换为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便是李商隐笔下的春蚕和蜡烛。面对这样的奉献与牺牲时,高尚的人总会为之而洒下热泪。然而,作为当事人,在义无反顾地走向奉献与牺牲时,他们的心中除了涌动起崇高或者悲壮的情感,或许还会思考一些其他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红烛》,就是要透过红烛的牺牲,体察诗人内心中丰富复杂的情感。

2.整体感知,激活思维

(1)闻一多先生出版有两部诗集,一部是《死水》,一部是《红烛》。仅从这两部诗集的名称看,你认为哪一部诗集出版在前?

(2)诗集名称的变化中,包含了哪些信息?请联系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分析。

(3)有人说,《红烛》的情感始终是在“抑扬”错杂中起伏。诗歌的九个章节中,哪几个章节是“扬”,又有哪几个章节是“抑”?

【提示】四“扬”三“抑”。第1节“扬”:歌咏“红”的本色。第2节“抑”:抒写“烧”的困顿。第3-4节“扬”:颂扬“光”的意义。第5-6节“抑”:追思“泪”的价值。第7节“扬”:展望“花”的快乐。第8节“抑”:感叹“果”的“灰心”。第9节“扬”:点明红烛的精神本质。

3.走进文本,体悟情感

(1)以问题带动诗歌的细读鉴赏

①如果将《红烛》浓缩为三个问题,则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其答案又分别是什么?

【提示】三个问题:为什么是“红”的烛?为什么要烧蜡成灰才放出光?为什么要流泪?答案分别是:牺牲与奉献的本心。“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是蜡烛生命存在的价值所在。为不能更好地奉献与牺牲而流泪,为培育出慰藉的花儿而流泪。

②“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这句中的“诗人”是闻一多吗?“吐”字让你联想到哪一个成语?“吐”可以替换成其他动词吗?

【提示】“诗人”指向所有愿意为时代鼓与呼的人。成语是“呕心沥血”。“吐”最为恰当,能体现出一种忘我的奉献。

③如何理解第2节的“一误再误”?诗人心中的矛盾是什么,冲突又是什么?

【提示】“一误再误”并无固定答案,大体指向“燃烧成灰”和“发出光热”。诗人心中的矛盾在于作为个体的蜡烛,为什么必须牺牲自我才能实现奉献的目标;冲突则可能包含了传统道德与新文化主张在“人”的意义认知上形成的对立。

④第3节中为何又反复强调“不误”?“自然的方法”有何含义?

【提示】诗人深度思考后的省察与决定。“自然的方法”即应该有的方法。蜡烛本就为燃烧而诞生,这是蜡烛的天赋使命。

⑤第4节中的“红烛”与世人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对立与反差,“世人”是什么样的人,与“诗人”有何差别?该节中的“监狱”有何含义?

【提示】“世人”即普通国民,具有鲁迅所言的劣根性;“诗人”则是播种者,起着唤醒民众的作用。“监狱”更多指向囚禁进步思想和现代文明的精神牢狱。

⑥“红烛”为何而“伤心流泪”?“何苦”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提示】为“烧得不稳”而流泪,意指未能更好地奉献,这是自责的泪。“何苦”中有劝慰,有忠告,有理解,有价值认同。

⑦ 既然“红烛”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为何还会“灰心”?

【提示】花與果只是理想中的产物,并非现实。现实人生的更大可能,在于虽有奉献牺牲,却依旧无法改变沉沉暗夜。面对无边黑暗,灰心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⑧ 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提示】这是一种“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德主张,呈现的是传统文人一以贯之的忠诚。

(2)综合探究

《红烛》是一首咏物诗。咏物,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闻一多借“红烛”这一意象,言了何志,抒了何怀?

【提示】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各种苦痛;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价值诉求,追寻将个体无私奉献于并不美好的时代的决心……红烛的这些品质,代表的是诗人内心中秉持的价值观念。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社会大变革中,诗人怀揣赤诚的爱国爱民之心,可能通过自身的奉献而唤醒世人沉睡的灵魂,为世界带来“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果子”。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4.走进作者,感知时代

(1)关于《红烛》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它的情感炽烈执着,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它的艺术风格鲜明独特,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2)关于创作《红烛》时的闻一多

【提示】相关内容详见“文本内容解读”部分的“《红烛》中的认知冲突与和解”。

5.对比阅读,拓展迁移

合作探究:《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在内容、情感以及创作风格上存在哪些差异?

【提示】该问题指向单元学习的核心任务,需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学习提示”的基础上,结合本课时所学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可采用列表方式分类完成。教师点拨的内容详见“文本内容解读”部分的“《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情感差异”。

[作者通联:江苏省仪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