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新挑战
2020-11-06扁舟
扁舟
虽然国内新冠疫情逐渐平缓,但在全球却愈演愈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近日对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做出预测称,疫情有可能持续一两年。比尔·盖茨近日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直到2021年秋天,美国人才可以“彻底安全”地摆脱新冠病毒疫情。此前,国内外有不少专家曾预测称,新冠病毒可能会逐渐变成和流感一样,与人类长期共存。那么在此形势下,除了疫苗问题变得迫在眉睫,无症状感染者也让更多暂时安全的人们时刻感到揪心。
挑战一:疫苗合适能上市?
随着疫情在全球呈大流行之势,越来越多人将希望寄于疫苗研发。目前全球至少有 90 家机构正在研发新冠(COVID-19) 疫苗,其中,中美两国走在了最前列。中美两国的疫苗有区别吗?临床实验意味着什么?疫苗何时能研发上市?
疫苗的原理
疫苗是经过特殊处理过的病毒,打到人体里不会致病,但能教免疫系统认识这个病毒。下次如果碰到真的病毒,就能产生抗体干掉它。现代疫苗有很多种类。我们熟知的主要是灭活疫苗与减毒活疫苗两种传统疫苗。而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又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发出了新疫苗。对于本次的新冠疫情,在国内曝光最多、进展最快的,当属陈薇院士领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而在世界范围内,美国重点研发的“核酸疫苗”与中国齐头并进。目前,两国的疫苗已先后进入人体实验阶段。那么这两种疫苗各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区别?
腺病毒载体疫苗VS核酸疫苗
腺病毒载体疫苗
顾名思义:是用腺病毒作为有效成分的载体疫苗。科学家首先会选择一种很弱的“腺病毒”,然后切掉它身体的某一部分,同时提取出新冠病毒的“抗原基因”,通过基因改造技术,植入到被“阉”的腺病毒体内。重组后的腺病毒,就是疫苗的核心成分。它注入人体后,会训练免疫系统记住新冠病毒的特征,并产生记忆细胞,用来防范以后万一真正入侵的新冠病毒。我国新冠腺病毒疫苗研发的陈薇院士团队,其牵头研制的重组埃博拉疫苗,突破了世界性难题,让中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疫苗走出了国门。不过,从全球范围来看,腺病毒载体疫苗依然是一项比较新的技术,新研发的疫苗可能在免疫效果和不良反应上会面临挑战。截至目前,全球未有任何腺病毒载体疫苗上市使用。
核酸疫苗
美国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核酸疫苗(mRNA)疫苗是一种新的疫苗种类,它的研制方法简单粗暴:获取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人工合成可以表达抗原蛋白的基因,将这段基因镶嵌到“运输”基因的工具上。注射后,疫苗会进入人体细胞,并在体内生产新冠病毒抗原,抗原再被免疫系统识别。目前全球尚无基于mRNA技术研发的疫苗获批上市,但相对于4大类传统疫苗研发速度更快,产能与生产时间也更容易满足而成为最佳候选疫苗。不过,与腺病毒疫苗一样,截至目前,核酸疫苗没有令人满意的人群临床试验结果,也没有一款产品成功上市。
两种疫苗孰优孰劣,目前还不好说。但中国的疫苗研发中,已经包括了“腺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在内的 5 种方向,加上参与研制的机构很多,因此成功率更高,相对也更稳妥。
离疫苗上市还有多久?
目前有多个研究机构参与到疫苗的研制中,但疫苗从研发到三期临床试验成功,再到注册生产,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1.三期临床试验
一期临床:评价疫苗在小范围健康人群中的安全性。经过 14 天观察期后,还需要半年的访视(访问志愿者和抽血检测抗体等)才能得出结论。最近报道的接种疫苗的志愿者新闻便处于此阶段;
二期临床:进一步测试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并确定最佳的接种程序和剂量。需要招募 200~300 人,最短需要数月的时间;
三期临床:评估疫苗在更大人群规模的有效性。从临床试验到后期评估,可能需要长达数年的时间,但是应急情况下也可能在几个月内完成。
2.注册生产
完成注册很快,但真正实现大 规模生产、批签发、配送,需要的时间很难预估。也就是说,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新冠”疫 苗距离上市最快也需要至少 1 年时间。
不过,据目前疫情进展的状况,专家估计,疫情可能持续到明年春季,在这种情况下,疫苗的上市对以后疫情的防控意义重大。无论哪个国家,隔离防护都是短期措施,疫苗才是有效控制甚至彻底消灭疫情的长久之计。
目前,我国在疫情防控上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并向国外输出了大量援助和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疫苗研发这场关键战役中,我国也一定会起到令人瞩目的作用。
挑战二:无症状传染者?
截至2020年3月底,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与此同时,一个陌生的概念——无症状感染者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引发了一轮关于疫情的新讨论和新恐慌。
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
所谓无症状感染者,即没有感染新冠病毒的临床症状(如发热、乏力、肺炎等)但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有两种情形:一是经14天的隔离医学观察,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二是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传染性,存在着传播风险。根据卫健委发布的《新型 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其中提到了:“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对于国内现在的情况,大多数人接触到确诊患者可能性已经很小,无症状感染者自然成为了防疫的重点。
近日,中央要求突出做好无症状感染者防控,规范无症状感染者的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应当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县级疾控机构接到发现无症状感染者报告后,24小时内完成个案调查,并及时进行密切接触者登记,将个案调查表或调查报告及时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上报。对于无症状感染者,也要严格集中隔离和医学管理,并做好信息公开。
人群中无症状感染者多吗?
很遗憾,現在并没有答案。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关于中国国内‘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目前了解得很有限:既没有具体数字,也未有详尽研究。
那么,能不能干脆给所有人做一轮核酸检测呢?答案是不行。一方面,社会成本会大到无法承受的地步。在国内疾病的高峰时期,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能力大约在每天几十万份的水平。即便这个数字再扩大十倍,也需要几年才能彻底筛查全中国的人口。
另一方面,核酸检测的敏感度问题,也会成为致命的限制因素。作为一种敏感度不算特别高,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低到50%的检测方法,就算是做了全部人口的筛查,也会漏掉相当比例的“无症状感染者”。这样的筛查,价值就非常有限了。
当然,一些小范围的研究能帮助我们估算一下这些无症状感染者的大概比例。比如,针对“钻石公主号”邮轮上的乘客,日本科学家对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做了核酸检测,发现超过50%核酸阳性的人,在接受检测时没有表现出症状。再比如,近日《英国医学杂志》提到,对一个大约3000人的意大利村庄进行地毯式的核酸检查后发现,有大约50~75%的感染者属于无症状感染。类似的结论也被一些数学模型支持。比如在3月6日,中国科学家发表的一篇论文里就提出,至少有59%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因为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不会被发现。所以,尽管数据有些差别,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粗糙的推测——在某时某地,如果发现了一位新冠患者,可能就意味着,在此时此刻,在这个地区,应该还有一位甚至更多的无症状感染者。
中国近期新冠肺炎新确诊病例数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在不断下降,这也可以推论:中国还没有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 由此,防治重点也就放在了境外输入的人群中。
会对疫情管控策略造成什么影响?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对此有几条总结:
第一,无症状感染可以分成三种完全不同的情形,我们可以叫它发病前无症状感染、全程无症状感染和发病后无症状感染。
第二,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粗糙估计,在任何一个时间断面,都有大约50%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处在无症状感染阶段。
第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无症状感染者,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出院标准、持续诊疗和隔离手段、维持某些抗疫措施等方法,实现对疫情的有效控制。
第四,全程无症状感染者确实存在,而且比例不低。这让新冠病毒大概率要和我们人类长期共存。但是只要措施得当,这类人群的存在不会导致疫情的二次暴发,不必过于恐慌。
无症状感染者中,儿童更多?
王立铭教授特别提到一个问题:最近不少研究显示,儿童群体当中,无症状和轻微症状的感染者比例似乎要更高。所以至少从理论上来说,这就产生了一个可能的风险:当孩子恢复上课和社交活动之后,新冠病毒可能会在他们之间隐匿的传播而难以被人察觉。患病儿童自身可能疾病并不严重,但却可能将疾病传播给更年长的家庭成员,从而导致疾病的二次传播。所以王立铭指出,基于这种至少在理论上存在的风险,也确实要求我们做好更严格的管控,谨慎的开放学校和恢复儿童的集体活动。
我们该怎么应对?
对于普通人来说,面对潜在的无症状感染者群体,既要保持警惕,也要避免过度焦虑。如果你有接触过感染者或到访过疫情较重的地区,请配合当地的政策做好隔离、检测等。如果你没有以上的情况,只要日常做好防护:勤洗手、戴口罩等,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