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动班牌的智慧管理新样态
2020-11-06陈云龙张峥嵘
陈云龙 张峥嵘
摘 要 通过研究互动班牌形态和功能,将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提升校园常规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探索基于互动班牌的智慧管理新样态。
关键词 互动班牌;智慧管理;智慧校园;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5-0051-03
1 数字班牌现状分析与思考
在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程中,各地出台并开始实施智慧校园创建计划,如2019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印发《江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对江苏教育信息化进行顶层设计,明确提出探索“智能+”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育治理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多媒体互动班牌这种新型教育终端载体快速进入校园,为智慧教育提供了更多形态和内容。
笔者通过对区内36所中小学进行走访或电话调查,有15所学校已经配备数字班牌,其中具有交互功能的有11所;应用方面都是以学校主动发布的形式为师生提供信息服务,包括校园动态、课程课表、作息时间、通知公告、班级评比
等;呈现形式上以定时发布、轮播和触屏查阅等为主。通过调查,笔者认为数字班牌丰富了校园文化,提升了校园信息化层次。
数字班牌作为校园新兴的教育信息终端,无论从时代信息化发展的角度,从学生对于信息化设备认知和兴趣的角度,还是从传统教育革新的角度,都是现阶段处处育人的校园文化和育人理念的优秀载体。因此,充分发挥班牌的育人特质应是学校选择和应用班牌的初衷和核心。
基于如上分析和思考,笔者设计了智慧校园项目中的互动班牌应用系统,全面融合学校育人理念和传统育人方式,努力构建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的智慧管理新样态。
2 互動班牌与智慧管理融合路径
互动班牌承载学校之育人功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也必将融入智慧校园环境下的智慧管理体系,并与之融合为一个全面、和谐、高效的育人整体。
坚持立德树人基石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教育必应担负“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的立德树人使命,教育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开始,内修品性、外修行为,于点滴育人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立德树人思想指引下的互动班牌系统紧紧围绕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主阵地,设计了传统文化微课、品德行为养成、践行美好展示、校园班队共建等主要功能模块,引导学生成长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直击校园管理痛点 互动班牌系统一定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升级和优化,也就是说传统管理中存在某些不足,症结在于管理难以触及,这也正是学校管理的痛点所在。学校育人常规管理中评比是常见方式,如管理者对每日常规反馈通常会通过教师工作群、校园网站等形式进行,然后由教师传达到班级学生,评价信息的及时性和精准度降低。班主任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依赖于自己的工作经验、主观印象和日常班级管理表等形式,可能造成教师不能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学生也缺乏对自己的清晰认识。学生是教育的受众主体,利用互动班牌及时传递多场景下的评价信息并推送到班级和学生面前,学生还能通过点击查询详细图片、文字等现场信息。互动班牌成为班级信息发布的重要窗口,成为学生课间兴趣聚焦的主场。学生关注自己的班级和自己在班级中的形象,此时班牌的育人功能就显而易见了。传统管理模式中难以突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把握智慧创新动点 互动班牌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的新兴多媒体智慧终端,其通常融合了互动触摸屏、RFID感应、拾音与播放、人脸识别和一体化智能系统等先进技术。然而这些新兴产业化的产品并非学校拿来即用,教育信息化也一定不能是让教育适应技术,而更应是技术协助教育、融入教育,最终成为教育的先进生产力。学生成长每天都在动态变化着,让学生自我、同伴、家长和教师都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成长,并帮助和引导学生更美好地成长,是教育者的追求。紧紧把握学生成长的动态是在设计互动班牌应用系统时的一个创新点。编著项目设计需求时,充分整合学校现有的信息系统,如学生基础数据、学校与班级常规评比、课堂教学评价系统、情智之星评比、社会活动体验等,都要求进行数据对接,设计开发整合多应用平台的互动班牌管理系统。该系统及时动态化将学生个体发展、班级常规与活动管理、学校德育评价等融为一个整体,通过可视化综合数据页面方式进行呈现。借助互动班牌创新应用,校园大数据也初步能在实际管理中发挥其特有效用。
3 智慧管理新样态
技术融入日常管理流程也催生出智慧管理的新样态,多向管理的教育合力逐步形成,师生内生变量也在日常应用中悄然形成。
实现三类管理并行 学校班队管理主要从校级层面通过德育处、大队部等行政部门对各班级教育实施管理,在学校统一组织协调下,以班集体为单位形成和谐竞争的主动管理模式。常见的有五星班队、校园之星、礼仪小天使等多种活动评比样式,既有面向班队集体的活动,也有面向学生个体的活动,这些活动在统一的教育主题下开展。
每个班队又是在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共同组织和管理下,班队内部开展的管理常见的有学生出勤、课间活动、课堂评比、班级小家务、文明礼仪、班级活动和每周评比等内容。自我管理是教育所有管理指向的目标,通过学校、班队管理帮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是每个受教育者成长的重要途径。基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自我管理是一个需要引导和存在反复的过程,促进学生建立起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是教育面向的重要内容。为借助互动班牌协同三类管理以发挥其最大合力,进行了系列探索和实践。
1)设计可视化线上班队(图1)。此设计主要指向学生自我和班级集体两类管理。自我管理可以理解为学生自我关系的管理,指对自己的思想行为、个体目标、心理状态等进行管理,进行自我约束、激励,努力向着自我目标发展的长期过程。在现实教育中,自我管理茫然现象并不少见,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处班队是什么模样?自己在这个集体中有怎样的存在感?也许很多学生没有明晰认识。可视化线上班队建设弥补了这一缺陷,成为学生体验和了解自我的有效形式。互动班牌设计了自动轮播和触屏查阅的方式,展现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的即时动态。“今日我上榜”“荣誉榜”及时展示队员信息,这些信息来源于所有任课教师课堂、课间和活动中利用情智助手工具随时记录。以身边同伴的榜样力量影响和感染自我,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全体成员向优秀的行为学习。学生间积极主动、你争我赶,让自己的优秀表现展现在班牌上,也成为大家赞赏的榜样。
在线上班队设计中还涵盖校级、班级管理功能。从功能模块面向的对象分:出勤数据模块既能及时反映各班级学生到班情况,又能让管理者了解全校学生出勤率及详情;情智之星、校园检查、今日课程面向校级管理;班级相册、微课程面向班级层面。这些模块又是相互协同的一个整体,让管理多向贯通并都最终指向学生成长。如情智之星模块,每周五班队活动教育中,班主任先对系统自动统计生成的TOP10名单开展班级集体评选,结合日常行为数据和学生现场投票情况,选出班级的情智之星获得者,并提交学校德育处审核后在班牌上展示一周。这样的评选促进了优秀班风建设。
2)构建教育全域数据链。众多班牌厂商都有与其硬件相配备的应用系统,但原生系统都是已经设计开发完成的固定程序,特别是与校园其他应用完全不相兼容,这样的班牌就成为一个“信息孤岛”。在设备选型中,重点提出二次开发和数据互通的需求。基于学校现有的基础数据平台和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以线上班队为主体,整合人脸识别库、课堂评价助手、学生成长过程评价等多个應用系统,让这些应用数据相互贯通,构建起教育管理全域数据链,实现数据瞬间可达、及时呈现。如每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通过课堂评价助手进行的点评,就立即呈现到“今日我上榜”模块。基于全域数据链学校管理能触及每一个班级的每一名学生,使传统管理难以实现的难题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环境下得以破解。
激发师生内生变量 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
源自经济模型,是指该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基于互动班牌的智慧管理模型中所要决定的变量主要有两个:学生和教师。通过这样的管理模型,使这两个变量向着预设教育目标发展,即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学业能力和行为习惯;教师层面促进运用信息化方式高效开展教育活动。
运用互动班牌管理样式是以评价为切入口,教育评价深层次内涵是唤醒,唤醒生命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其一方面摒弃了唯分数单一评价的不足,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展现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也能通过努力实现和同伴公平竞争。另一方面,班牌可视化,以数据呈现学生的学习行为,不仅仅展现自己,更能体验到自己在班级集体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起自我愈加努力争先的动力与潜能。
外部的评价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师生以互动班牌为载体共同参与评价后,这一形式就更能激发个体自我发展的内生变量,同样激发了班级之间竞争的内生变量。
4 结语
实践表明,基于互动班牌的智慧管理深度融合并提升了学校和班级传统管理形式,破解了学校教育数据的信息孤岛,充分发挥了校园数据的教育功能,激发了师生主动发展的潜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2019-06-27.
*项目来源:本文系中央电教馆2016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大数据的学生成长过程评价实验研究”(课题立项号:162723774)研究成果。
作者:陈云龙,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信息处主任,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张峥嵘,南京市科利华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应用(2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