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诗意中与儿童相遇

2020-11-06单哲波

中国教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诗教诗意诗词

单哲波

诗是人类的母语。几乎每个民族的祖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诗歌作为最初的母语文学形式。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1]孩子是最接近于诗的,或者说儿童本身就是一首诗。他们的心与诗的心最近,他们的感觉与诗是相通的,他们对诗的节奏韵律的敏感优于成人。

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尽管一生劳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从劳绩到诗意其实就是从物质升华到精神。在荷尔德林看来,人生存的本质即是诗意的,召唤着人们挣脱外物对心灵的重重遮蔽,重新发现本真的存在和自由,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生命”与“教育”之关系,也如同“人”与“大地”的关系。生命化的教育倡导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说要把“远离”教育的人“还给”教育。其实也就可以理解为,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生活。

所谓诗意教育是思想观念的凝练、人文精神的彰显、道德规范的载体,是一种教育的新理念,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展。它指的不是教育者或者教育领域局部的状态,而是教育的整个状态,即“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由心态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状态,是一种顺势而为,顺势而得,不矫情,不做作,是还教育以本色,还儿童成长以本色。

一、诗意教育的落地生根

由此看来,冥冥之中,儿童注定要与诗在诗意的校园中有一场生命的邂逅与礼遇,并奏响成长的交响与礼赞。

江苏省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埤城中心小学”)创办于1905年,是一所具有115年办学历史的百年老校。学校以深化内涵发展,建设“管理规范、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农村小学为办学目标,在“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指引下,在继承与创新中确立了“以诗启智,以诗促学,以诗怡情,以诗育人”的特色发展理念,践行诗意教育,共享诗意成长,成就诗意人生,形成了独具特质的学校文化。

2005年,江苏省级课题“培养小学生赏析传统诗词能力的研究”在埤城中心小学立项,着力推进“诗词进课堂”,全面拉开了“诗歌教学”的帷幕;其后,随着新一轮诗教课题“农村小学诗词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开题,学校确立“弘扬诗词文化 共享诗意成长”的诗教发展理念,全面推开“诗词进校园”活动,“诗词”也由学科专题向学科教育转变;2015年,随着学校诗教工作被江苏省教育厅立项为“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项目”,学校内涵建设向更新的高度和更广的視野发展,实现由“学科教育”向“诗意教育”转变,学校全面开启“诗意教育”的新里程。

诗歌本身是一种“美”的文学样式,用诗去启迪和熏陶,营造诗意环境,就能养成学生美好的心灵,即让学生成为更“美”的人,更“善”的人。 而要达成“美”和“善”的目标,就必须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和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亦即“求真”。因此,校训“求真”应运而生,应需而解。它是助力学校可持续发展,实现从“百年老校走向百年名校”的根基。

诗意教育的理念是生态的、优雅的、向上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以绿色为基调的校标强调的是自然的状态,师生在绿色的如田园般诗情的环境中呈现出努力向上的姿态(见图1)。

历时15年,学校痴心不改、矢志不渝,从“诗歌教学”到“诗词教育”再到“诗意教育”,虽只一字之差,却记录着学校对“诗意教育”认识的一次次飞跃,对“诗意教育”实践的一步步深入,镌刻出学校奔跑在“诗意教育”道路上的一行行坚实而又生动的足迹。

二、诗意教育的核心价值与育人目标

腹有读书气自华,“诗词”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一个人文化底蕴、文学气质的外在表现。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的本质就是不虚假,思想纯正。以“求真”为基准,“诗”只是一个媒介,是一种外显。我们要以此为“形”,将其内化为学生的“品”,进而升华为“道”,即遵循教育的规律,还教育以底色,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还儿童的成长以本色。

学校追求诗意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秉持“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通过正确的办学思想、科学的教育方法、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学校“管理规范、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三维发展目标。让学生在读诗、赏诗、写诗的过程中,闻诗、知礼、敦品、立人,回到人性的真善美,砥砺品行,正心修身,一念成仁,实现学生“生命个体、学识修养、家国情怀”的三维成长目标。

用诗词滋养的孩子充满着童真、童趣、童心;用诗词武装的教师更显得有温度(教育的情怀)、有高度(专业的素养)、有风度(优雅的气质);用诗词装扮的校园更显清新、儒雅、内秀。诗意教育的目标是涵养诗意学生与诗情教师。

1.诗意学生

培养具有一定诗词素养的文明学生,知礼仁爱、热爱学习、懂得感恩、自主发展。(1)诗敦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行;(2)诗养性:关注学生的学识修养,树立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3)诗言志:关注学生的经世致用,厚植学生朴素的家国情怀。

2.诗情教师

诗情教师首先应该是智慧儒雅的人,教育情怀、修养内涵“在线”的人。而严谨的治学态度、善教的专业素养、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的教学理念,则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要求,也是我们评价教师的根本标准。

三、诗意教育的实践范式

1.倾心打造诗香校园

校园随处可见经典诗词,入眼入心,当人走进校园时,如徜徉诗歌的海洋,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经典诗词文化的熏陶。校园内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凸显特色发展理念的诗柱、刻有“诗语”的诗石、题写有名人或师生诗词作品的“诗廊”“诗桥”“诗景”、镶嵌着“十大词牌名介绍”的大理石地面,校园内的花坛、走廊、板报、橱窗、地面处处展现出诗词的魅力。诗香校园着重于四项发展。

(1)发展校园“诗绿文化”。让诗文掩映在植物之中,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春之声、夏之语、秋之韵、冬之意等主题诗词点缀于花丛之间。校园内诗词与绿树红花相映成趣,各景点成为师生展示诗词创作的园地。

(2)发展校园“诗乐文化”。把课间铃声设计成悠扬的古诗新唱,两周更换一次,给师生经典文化的熏陶;结合特定的节日吟唱古诗文歌曲,让经典永流传。

(3)发展校园“诗室文化”。通过开辟学生“新芽诗社”和教师诗意工作室,为师生创设诗词体验场所。仁信楼的诗词与经典国学、礼智楼的诗歌发展史、综艺楼的诗词与姊妹艺术,加上办公室的诗词文化布置,让师生时时与诗为伴,沐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中,享受着诗词的无穷魅力。

(4)发展校园“诗墙文化”。让墙壁、橱窗、黑板成为学生的诗词作品、诗配画、诗词书法作品等的展示基地。以“诗行春秋图”为引领,借用校内建筑外墙分主题进行了诗词文化布置,爱国篇、田园篇、励志篇、友情篇、革命篇等主题诗篇按系列呈现,无不体现育人的功能。

在诗香校园呈现的过程中,师生的诗词作品和名家诗词作品共同构成学校的文化亮点,形成共融共通、人人参与的“诗意文化”特色,真正让文化校园激发师生诗词的创造力和对学校的认同感。

2.创新开发诗意课程

(1)借助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学校借以推进诗意教育的重要抓手。学校从2005年省级课题“培养小学生赏析传统诗词能力的研究”开始,系统开展了“农村小学诗词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赏析中华传统诗词文化,提高学生文化道德修养”“分类研读小学教材之古诗词教学研究”等多项诗词教学专项课题,方向不断明确,程度不断推进,角度不断延伸。通过课题的研究,诗教真正地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营造了古风古韵;诗教也走近了师生,丰富了师生的诗词文化积淀,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孩子们营造了诗意童年,为师生的幸福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依托校本课程。为了让“诗意教育”落地生根,学校自主开发了校本教材《诗意童年》《诗词书法周周练》和各年级诗社社团校本教材;专门开设了诗教课,开展诗词综合实践活动;成立了诗词文学社团,有校级诗词文学社—星芽诗社,还有各个年级的年级诗社,分别是“青青草诗社”“小荷诗社”“雏鹰诗社”“蓓蕾诗社”“浅草诗社”“繁星诗社”。诗教课和社团课的开辟,使得学校诗词特色文化的推进有时间、有阵地、有教材,让学校的诗教活动系统化、序列化、科学化、精细化。学校对师生创作的优秀作品也进行整理,汇编了优秀古诗教案集、论文集、教师诗集、学生诗集,创办了内部刊物《星芽诗报》。

为了丰富学生的诗词积累,我们设计了“诗词过关跳跳跳”活动。将新课标中给定的古诗词及其他优秀诗词,根据难易程度分为十级。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吟读、背诵。诗词考级组定期对学生熟读吟诵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学生熟讀吟诵的数量等评定相应的等级。

(3)融合学科课程。我们积极开展诗词教学课程整合工作。尝试将“诗意教育”与各门学科整合,让诗词与音乐结合、与美术结合、与体育结合、与德育结合,等等,在各学科中渗透“诗”的元素。诗词广播操便是我校在将诗词与体育结合的过程中的一大创新工作。一套诗操包含20首古诗,一学期做一套,六年便是12套,共计240首诗。每天广播操的时间,全体教师与学生共做诗词广播操、齐吟古诗,已然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见图2)。同时,学校还切实推进“诗意德育”的行动研究,逐步引入诗词的育人元素、诗意化的育人艺术,开发相应的“诗意德育”教材,打造学校的德育特色品牌。

中心小学在新冠疫情期间尝试的一项全新的课程形式。通过微信平台,借助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网络诗词飞花令”。从组织发起到选拔晋级再到竞赛现场,师生积极参与,活动效果明显,打开了我们对于诗词综合实践活动的一扇新窗,虽是浅尝,但已觉味,应是不止。后期我们将进一步进行有效的探索。

3.有效开展诗教活动

活动是激活校园、激活师生的催化剂,结合学校诗意教育的特色,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诗教专项活动。

学生层面:主要分为校内体验和校外实践两大类。对内,学校开辟了星芽诗社,成立了校级和各年级诗词社团,利用相关传统节日开展诸如诗词吟诵大赛、诗配画比赛、诗词改写白话文活动、班级诗词广播操比赛、诗词创作评比等活动。对外,学校成立“丹阳市诗词楹联学会埤小分会”,并借助各级优秀平台举办、参加诗词作品征集、诗词竞赛、采风创作等活动。由此逐步建成校内诗词赏析基地(诗社)、实践基地(诗园)、展示基地(诗汇),借助外力逐步建成校外诗词培训基地、采风基地、拓展基地,从而内外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层面:校际联谊活动不仅能提高诗意教育的含金量,还能更好地发挥宣传和辐射的功能。比如,学校与省内五所学校建立起“诗意同盟体”,从课堂教学、诗词活动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搭建诗意教育交流的平台,教师在“诗意同盟体”的平台中展示课堂教学与诗词素养的风采。再如,学校与“丹阳市诗词楹联学会”结成友好单位,邀请专家来校作诗词知识讲座,开展诗词创作培训指导。又如,学校外派骨干教师参观学习、提升素养,并抓住契机,开展诗词创作评比交流活动。现在,全校教师都有自己的诗词作品,大部分教师成了诗词创作骨干成员。多位教师的诗词作品及诗词教学文章被发表在各类刊物上。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活动,不断地促进着学校的特色发展,大大提高了教师们对学习诗词的兴趣与热情,活跃了教师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了校园的文化气息,凝结了教师的文化气质,学校的诗词特色文化活动更为深入人心。

作为“全国诗教先进单位”,近年来,埤城中心小学吸引了来自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很多兄弟单位慕名来访。2017年11月,学校承办“全国诗教工作会议”分会场活动,来自全国及港澳台地区近200名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访问,在现场感受埤城中心小学诗意教育的建设成果。2019年,诗意教育成果“弘扬诗词文化,润泽诗意童年”走进了“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学校先后在“全国诗教工作会议”“江苏省物型课程论坛”“江苏省诗歌教育联盟成立仪式”“江苏省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负责人培训班”等活动中作经验交流,“诗意教育”品牌不断向上、向外推广延伸。

教育需要诗意,诗意的教育是幸福的教育。师生共享诗意成长,是埤城中心小学持之以恒追求的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1]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89.

(作者系江苏省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诗教诗意诗词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诗词书法作品
永恒
【诗词篇】
冬日浪漫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诗教为何与何为
诗教传统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关系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