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民谣写作实践浅探:在旧样式上开新花

2020-11-06冷永

中国教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体例作文教学策略

冷永

【摘 要】作文教学活动有着为生活的指向,助力学生表达对生活的发现与思考。乡土民谣写作样式源自生活,传递鲜活的生活声音,堪称生活化写作的范式。借鉴其写作思路与方法,引领学生进行新乡土民谣写作,实现传统写作方式、方法与当下真实生活现场情境的交互融合,对学生浸淫、传承传统的乡土民俗文化,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学生写作水平、语文核心素养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乡土民谣 作文教学 生活指向 体例 策略

一、缘起:找寻写作实践与乡土生活的接点

笔者从事乡土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已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下初步迈进生活化写作的轨道,有效地解决了写作素材匮乏没什么可写的问题,但学生作文中“自我真实生活不在线”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学生的作文普遍欠缺真正的乡土味道和真实的生活气息。从作文主要内容的乡土区域化特点,到作文语言以及表达方式的地方性色彩,都明显缺失。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但他们对自我真实的生活很多时候是无感、无视甚至漠视的,学生以无根的生活状态漂浮于实际生活的表面,这切断了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作文中的人物与事件所处的生活场景是模糊的,不分明的,这也导致其情感与体验干涩、虚空。

散文家秦牧说:“一个作者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是装生活中得来材料的仓库;一个是装间接材料的仓库,即装书籍和资料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资料,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为解决农村初中学生作文中乡土生活感淡薄这一主要问题,让学生的作文具有真实的生活气息,教师可尝试从乡土民谣这一凝聚民间智慧的文学样式切入,从乡土民谣创作的技巧与方法中汲取写作所需的天然养料,建立并充实学生储存生活语言的仓库,改变他们惯有的漂浮于生活之上的写作态势。笔者通过借鉴、学习乡土民谣创作的艺术手法,大胆进行新时代乡土民谣作文的实践尝试,唤醒、激发学生写作的乡土生活意识,让初中的学生在学习、整理、修补与仿作乡土民谣活动中爱上乡土文学,促成他们的生活化写作,同时,帮助、促进学生充分了解区域民俗文化的丰富思想内涵。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二、守正:寻访、规整与补作

提起乡土民谣,在农村长大的40岁以上的人,大都有一段美好的童年记忆:田间河畔,麦场村落,时常飘荡着旋律优美的民谣,几乎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都会歌吟传唱。这些本土民谣伴随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给予他们最初的艺术审美滋养与乡土文化启蒙。广泛流传开来的民谣普遍偏重叙事,所选事件皆充分彰显地方特色,又能将情感与地域风尚融汇其中,准确地表达当地人的价值追求与精神托付。乡土民谣口口传唱,是一种独特的音乐门类,更是一种源自生活的极具审美价值的文学样式。它不太讲究格律,却透露着浑然天成的自然韵味。而今,在城镇化发展浪潮中长大的农村孩子,大多数没有听过乡土民谣。不少乡土民谣因无人传唱,已逐渐淡出当下的社会生活。

乡土民谣是区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语文教育的地域特征,其可唱、可听、可读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兴趣与认知规律。因此,带领学生走进乡村,寻访、记录、整理和修复乡土民谣,就成为民谣创作的第一项任务。基于相同的写作主题,学生组成写作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利用双休日拜访村中会唱民谣的老人,听他们哼唱一两首民谣。学生一边学习吟唱,一边把歌词整理记录下来,这本身就是最好的语文学习和文化传承。由于时间久远,老人们普遍会有记忆模糊的地方,遇到这种情况,笔者会让学生多找几位老人吟唱同一首民谣,多次辨别,反复确认,实在无法确定的内容,就暂时存疑。一段时间下来,每个小组都整理记录了一部分经典民谣,其中都有两三首是内容不完整的,有的仅有开头三两句;有的剩下后面两小节;有的中间部分的内容不能确定,有两三个版本。学生在聆听民谣、记录民谣、感受民謠的过程中,拉近了与民谣之间的距离,对这一新鲜的乡土文学创作方式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写作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表达的愿望按捺不住,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由愤悱而欲喷薄”的最佳开启状态。此时,教师可乘机引导学生顺势而写,乘兴而作,对搜集整理的乡土民谣不确定或遗失的内容进行补写,使之成为完整的作品。

例如,学生普遍记录整理了当地传唱度较高的《故黄河淘菜歌》《耕田谣》《花喜鹊》《寨山巡游》等民谣。其中,《故黄河淘菜歌》总计四小节,后两小节缺失严重,第三小节只剩一句,第四小节仅存两句。《耕田谣》的篇幅相对短小,总计三小节内容,遗失了最后一小节内容。笔者重点指导学生对两首民谣残缺的内容进行补写。学生初步记录整理的《故黄河淘菜歌》《耕田谣》如下。

故黄河淘菜歌

故黄河呀几呀么几道湾嘞/绕过大山呦到咱们平原/年年从我们村庄过啊/故黄河呀流那个流/河边青草旺呀旺/两岸瓜果齐飘香/浇灌了四季的庄稼/养壮了农家的牛和羊/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希望/充满了希望

故黄河呀浪么呀浪打浪/一路奔流到我家门前/我们就在河岸旁住呦/看河里鱼虾多肥美/河面成群鹅鸭觅食忙/十里荷花连水稻/五颜六色多芬芳/黄河水滋养了你和我/我们都是弄潮儿/我们勤劳又勇敢/我们幸福又安康

水清清来菜清清(缺失)

故黄河哎我们的母亲河/儿女们纵情把你歌唱(缺失)

耕田谣

小黄牛哎老黑牛/不抽鞭子它自走/老农高喊老黑走/黑牛猛地一声哞/卖力犁地汗水流/老农高喊小黄快/黑牛黄牛比着走/一人两牛顺溜溜/呦顺溜溜

黑牛壮黄牛快/齐头耕田真不赖/老农心里一舒畅/抬头向天把歌唱/两牛突然加了速/老农脚下一踉跄/老农一恼要扬鞭/两牛低头默默走/老农一鞭甩空中/牛儿合力朝前冲

(缺失)

笔者布置补写民谣的任务后,学生在乡村采风的基础上,积极调动记录整理民谣时内心构想的情景与画面,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完成了补写。下面是学生对《故黄河淘菜歌》的补写。

一位学生这样补写第三小节:

故黄河呀河水黄/大风吹来波粼粼/稻香扑面沁心田/大姐河边洗菜忙/大家河边淘菜真呀真高兴/波光粼粼鱼儿歌唱/水清清来菜清清/整整齐齐放篮中/高高兴兴回家去/今天要做青菜羹/家家户户都高兴

另一位学生对第四小节进行了如下补写:

故黄河哎我们的母亲河/儿女们纵情把你歌唱/我们家乡原是干旱地/黄河水流过几千里/把荒滩浇灌成良田/良田提高亩产量/农民伯伯笑哈哈/我们怎能不把你来夸/家乡的路呀宽又宽/黄河守卫了我们的家/美化了村落的环境/富饶了咱们这一方

应该说,学生的补写大方向是对的,整体的叙写风格比较接近民谣原作,补写所选事件与具体意象均富含乡土生活气息,体现出作者一定的生活体验,也表达了对故黄河的热爱之情。但学生的习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民谣的体例特点不够鲜明,部分学生把民谣写成了记叙文或者单纯的记事文;

(2)所选择事件和意象不够典型,有些内容与前两小节的内容重复,如“稻香”这一意象第一小节就已经出现了,有些意象与民谣主题的关联度不大;

(3)语言不凝练、不优美,甚至不准确,如“把荒滩浇灌成良田”这一句的表达就不够准确、科学,土地成为荒滩不仅仅是因为缺水,还有其他因素,此句可改为“河水流过我家乡/干涸土地变润泽”,“良田提高亩产量”一句主语不明确,可改为“黄河使土地大增产”;

(4)事件叙述的逻辑层次有些错乱,感情抒发尚不够深切,无法给读者入歌、入境之感。

笔者仔细分析学生补写中出现的问题,意识到乡土民谣以及民谣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學生的现实生活之间有一段距离,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不足,补写的民谣缺少真实的生活质感。学生没弄明白乡土民谣叙事与抒情之间的内在关联—外在的事是引子,为引起乡民情感的释放服务,乡民内心的情愫以及对生活的思索是民谣的主旨。教师要给予学生了解乡土民谣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透彻解读民谣文字符号所寄寓的乡土情感密码。在补写时,注意事件与感情间的内外勾连和表里贯通,以促成民谣中乡土意象与所抒发情感的和谐统一。

指导学生规范补写民谣,首先,要强化、延展学生的乡土生活体验和与之配适的写作心理体验。王蒙在《致习作者》一文中指出“从生活中才能发现文学,才有写作的源泉,才有写作”。基于此,我们邀请了两位会唱乡土民谣的老人来到课堂上,就民谣的内容、民谣创作的时代背景、民谣的创作过程、民谣的作用与意义等与学生进行座谈交流,搭建一座通往乡土生活源流的桥梁,把学生带入民谣特有的情境之中,丰富、深化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积累一定量的可用信息,生成新的写作“触点”。学生开始明白一个道理:生活是什么样的,就要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写眼前景、身边事,抒发由这样的生活所引发的心中情,为补写奠定生活体验基础。

其次,做好吐纳之前的汲取与吸收工作。笔者将学生搜集整理的几首完整的民谣如《沙枣花开》《寨山的野茶花》《荷塘谣》《旱船之歌》等打印出来,直接把“怎样写”摊开在学生面前,搭建起范例支架。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视角观照范例,用写的目标牵引学生以浸淫吟咏的方式触摸其言语情感内核,充分把握它的整体架构。学生将范例与自己补写的民谣进行比较,寻找二者的不同点,重点是找出自己补写内容的不妥之处。例如,通过对所补写民谣整体诵读以及与范例民谣全方位比较后,学生发现《故黄河淘菜歌》第三小节剩下的句子不适合作为段首句,第四小节剩余的两句并非前后相邻的句子,放在一起语意跨度太大,很难理解;还有学生发现自己所选意象与民谣整体有违和感。笔者要求学生诵读、吟唱自己的补写内容,学生普遍感觉晦涩不流畅,不够朗朗上口。笔者提议,再次诵读经典民谣,留心民谣的韵律之美。学生反复吟诵后,发现原来乡土民谣格律要求虽然不是很严格,但还是讲究的。如《寨山的野茶花》第一小节的第一句“野茶花呐遍山冈,红了山冈染山坡”和第三句“俺姐茶花丛中过,一片霞云漫心窝”两句的尾字“坡”“窝”押的是“o”韵。接着,学生从押韵的角度对补写内容进行了改写。学生通过写一写、读一读、唱一唱和改一改,对乡土民谣文学样式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充分感受了乡民寄寓其中的情感,他们与民谣之间的情感距离也进一步拉近。例文的示范引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传承民谣和进行民谣创作的兴致。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自己补写的内容进行了三次甚至四次修改。以下为两位学生修改后的《故黄河淘菜歌》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内容。

第三小节:

故黄河水呀清又清/微风吹来粼波动/稻香扑面沁人心田/大姐上游淘米菜/下游大婶们洗衣裳/鱼儿欢跳来姑嫂欢唱/水清清来菜清清/整整齐齐放篮中/撑起竹竿晾衣裳/高高兴兴回家去/今天要做青菜羹/家家户户炊烟起/日子从此滋味长

第四小节:

故黄河呦我们的母亲河/你有神奇的力量/赶走了干旱/滋润了荒滩/我们收获救命的食粮/村村寨寨告别饥荒/故黄河呀/你用你浑浊的乳汁把我们喂养/风来浪去我们成长/黄皮肤是你给打上的烙印/儿女们纵情把你歌唱/故黄河呀/我们的母亲/是你带来明天的曙光/儿女们愿意祖祖辈辈把你守望/把你守望

这两位学生修改后的文字虽有稚嫩之处,但可以看出他们的创作的激情被实实在在地点燃了。

三、创新:传统体例与当下生活的融合

学生通过走近、诵读、补写等系列活动深入了解了乡土民谣这一传统表达样式,写作的热情空前高涨。谈及乡土民谣,学生有很多感受。有的说:“起初对乡土民谣感觉很陌生,随着一步步靠近,发现乡土民谣和我们之间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距离。”有的说:“我在搜集整理民谣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禁和爷爷奶奶一起哼唱,眼前有一幅幅画面浮现。”有的说:“乡土民谣的表达方式很接地气,抒发情感直接又真实,极具感染力。”还有的说:“乡土民谣是生活情景的真实再现,这告诉我们作文要观察生活,留心时代特点。”

乡土民谣写作体验活动既是学生发现、传承、弘扬民族特色文化的过程,也是学生潜入生活寻找写作素材与创作方法的学习经历。为什么不借此为学生铺设一条走向他们真实生活的写作路径呢?于是,笔者趁机引导:“乡土民谣是一种多元的表达,可落实在稿纸上,可诵读,还可吟唱。既然你们都喜欢这种表达方式,认为它在呈现生活和抒发情感上有其他体例所没有的优势与特色,咱们能不能来个新旧融合,用这一传统的方式写一写咱们当下的新生活呢?”学生经过之前的补写训练体验,对乡土民谣写作意犹未尽,很乐意抛开“拐杖”,来一次“独立行走”。

在学生动笔之前,笔者提出如下写作建议:

(1)可借鉴流传度较广的成熟乡土民谣的写作经验,如核心内容可以重章叠句地反复渲染,充分利用叹词强化感情的输出,保障乡土民谣的体例色彩;

(2)支撑主体内容的意向群组要从民谣所反映的生活情境中采撷,写作之前可深入生活现场进行采风,做足写作资源的储备;

(3)宜围绕一个明确的生活主題进行取舍与裁剪;

(4)适当讲究韵律,观照句式的整齐度,保证民谣具有基本的流畅度。

下面是一位学生以“多姿多彩农家乐”为题创作的新时代乡土民谣。

多姿多彩农家乐

咱们农村呦风光美来/山美水美土地肥/桃红柳绿原生态/自然风景美无限/咱们农家好滋味/一年四季瓜果飘香/那个瓜果飘香/香气远飘千里外/引来五湖四海城市客/田间陇头来体验/欢声笑语农家院/载歌载舞多欢畅

乡村农家好风光哎/十里夏荷竞田田/百亩芍药争吐艳/香瓜黄呐葡萄紫/梨子白来枣子红/五颜六色招人爱/个顶个的脆又香/你若想要尝一尝/亲临园地现摘采/不打农药无公害/优质营养很健康/绿色食品美名扬/美名扬

农家乐呦农家风/农家风俗全体验/三餐食材自供给/荷叶茶饮真养生/自采自做自得意/骑着毛驴兜小风/万花丛中忙追蝶/有模有样学农耕/慢节奏生活多轻松/天然氧吧呼吸畅/淳朴民风暖心窝/农家乐啊乐万家/流连忘返忘霓虹

学生借助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补写体验,真正进入身边的乡土生活情境,有效地运用传统的创作样式反映新的生活,进行乡土民谣写作,水到渠成。

师法传统乡土民谣,为乡土生活化写作开辟了一条蹊径,打破了学生惯常的作文模式与思维,学生学会了用不同于常规的写作角度、表达体例与叙述样式表达生活的见闻与感受。旧形式与新内容的有机融通,给作文教学实践注入活力。多形式的表达,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从本源上驱动学生换一个观察视角进入生活场景之中,更加深入地体察生活、感悟生活。学生的写作资源得到丰富,写作时,能积极调动相关生活积累,生成新的写作内容。这一写作实践活动不仅让传统的写作方式重新焕发光彩,助推学生的作文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还让地域特色民俗文化得以传扬。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3]荣维东.写作教学的关键要素与基本环节[J].语文建设,2018(6):21-25.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自筹课题“农村初中‘乡土田园写作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编号:E-b/2016/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江苏睢宁县庆安中学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体例作文教学策略
节日影像志创作实践初探
《诗经学史》书评
论汉代历史叙事模式的确立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Passage Four
百科全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