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书店

2020-11-06祖伊皮特

阅读(书香天地) 2020年8期
关键词:旧书店哲人旧书

网络时代,纸质书式微,实体书店受到冲击,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旧书店也越发少见了。这些零散的记忆,也许就是旧书店的一曲挽歌了——旧书店,那种浓郁、醇厚的书香氛围,那种诚挚、朴素的人际关系,那种惊艳般的意外之喜……凡此种种,也都将消逝在往昔的岁月中。

旧书能够暖世界,因为旧书的身体内晒进去了太多的阳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像《沙郡年记》里说,你在森林砍伐树木,一斧子下去,树干里释放出来的,就是十年百年的阳光。

哲人巷:在闹市中追寻智者的足迹

○祖伊皮特

走出哲人巷书店,外面已是夜色阑珊,街上的车开始拥堵,喇叭声远远近近,灯光里飘浮的尘土里混合着路边店铺装修的气味。站在路边停的大小车辆的缝隙里,有点茫然不知方向。这时候,身后哲人巷书店的灯光显得很安静,那个神情腼腆的店员一定还坐在桌边读《西方哲学史》。

如果哲人巷真的是条巷子,那就是条古旧朴实的巷子。这应该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旧书店了。一间大屋,两间侧室,简朴的木漆书架把房间隔成一条条长形空间,果然成巷。有几把古典样式的旧椅子,还有几个小木几,当然还有几个坐着默默看书的人。

在正对店门的陈列架上,堆放着一些难得的书。其中有高行健的《一个人的圣经》和《灵山》,台湾出的,八九成新。大屋后半部分比较空旷,是坐着看书的地方,左边角落里的矮架子上堆满了《万象》《读书》和《文史知识》。右边靠墙的是一排橱柜,玻璃门上着锁,柜子里是上档次的旧书,看起来都是很旧的版本,应该可以入收藏者的法眼了,况且都是很好的书。凭记忆列出几本,绥青《为书籍的一生》,罗伯逊《基督教的起源》,蔼理士著、潘光旦译《性心理学》,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最里面的侧室空间很小,书架之间的巷子仅能容一人直立。书架上没有标签注明分类,但排列有序的书足以让人一目了然。哲学、文史、版本、出版地,各处有各处的排列标准。在这么几条小巷子里徘徊几趟,你就会知道,一个旧书店成败的首要条件就是选书。世上旧书之数如恒河沙数,能够选出真正牛的旧书才是本事。哲人巷的口号中有一句这么说:追寻智者的足迹。这句话说得太到位了。尘世道路乌烟瘴气,前人足迹无可穷尽,能于闹市之中寻得智者的足迹是阅读之关键,也是学术之路之必须。

这里有许多来自潘家园的旧书。甄选之后的外国小说排成一排,比在潘家园地摊上一本本扒着书脊看舒服多了。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译著,也有一些六七十年代的版本,甚至连中央戏剧学院内参用的莎翁剧本都有。挑了一本昆德拉《为了告别的聚会》,1993年作家出版社出的,封面上还印着“作家参考从书”,出版说明中还带着对七八十年代西方译著的警惕口吻:“书中的观点不尽是我们同意的……”

除了文史哲,最多的应该是艺术书了,其中电影和音乐居多。一个专门的矮书架上是艺术书,讲印象派画家的旧书,说贝聿铭的,还有研究黑泽明的——全都是上个世纪的老书。

而哲人巷书店位于北大清华附近,以“大学书店”自居,即“所谓大学书店者,有大学精神之谓也”。它所处之地是喧嚣之地,临着车辆人流拥挤的大街,头上的过街天桥上吆喝声不断。哲人巷书店的招牌红底白字,还和卖电动车的招牌连成一体,市井气十足,却暗自透露一股“大隐隐于市”的气息。

就如电影中某個处在闹市的隐蔽入口可通往另一时空,哲人巷书店就是一个通往精神时空的入口,当那扇门在身后关上,你就不是那个你了。

小书店的匆忙往事

○介子平

做书店,尚需几分理想在其间,否则将相同面积的卖场出租或转租,效益会更好。与周边商铺相比,书店的设施与装潢似乎总是简陋一些,落伍一些。

我所居住的太原城,1984年前,最大的五一路新华书店也不过360平方米。这家建于1954年的店,楼高三层,底层为营业厅,上为办公区,建成时曾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书店。店内,柜台将读者与营业员分了开,隔山买牛,仅凭书名推测,就请营业员拿取,一本不行,再来一本,第三本时,营业员便烦了。1978年,《数理化自学丛书》开始发行,这里出现了罕见的排队抢购场景,过往交通为之堵塞,渴望高考上榜的青年,简直将买到这套书与能否考上大学联系到了一起。之后,每每各类报刊举办知识竞赛,这家店门前都会聚集起无数的人来,讨论难题,对照答案。其间或有雄辩者滔滔不绝,试题之外,也会论及诸如“潘晓是窄还是宽”之类的社会热点问题,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激情。这里俨然成了城市传播新思潮的据点。之后,图书零售业放开流通渠道政策出台,一些大的书店遂纷涌出现。

走进小书店,书架依墙而置,顶天立地,压弯的隔板几成弧形。小书店多为专业店,依我的爱好,进的多是文史方面的书肆。书架空当处,老板静坐其间,神闲气定,手不释卷,与进门的顾客似点头,又似没有,不热情,也不冷落。其既为老板,又是店员,有读者问及某种书,他会列出若干相同类别的作品,供你选择,三言两语,却能一语中的。买书与购其他什物不同,需长时间摩挲比较,一泡半天一本书不买的顾客不乏其人,老板则视而不见,从无愠色。久而久之,小店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读者圈。落寞午后,百无聊赖,推开小店的门,老板已支撑不住,抱头桌边呼呼大睡了,不忍打搅,悄然退出,合门而去。隔日再来,想要的那本书业已售罄。

并州路11号出版大院对面的那家小店,招牌即“文史书店”,卖书人是一对操河南口音的父女。现在我书架上仍能找到的尼采的《悲剧的诞生》、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米勒·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以及席慕容的《七里香》《无怨的青春》等书,都是从这家店买到的。购买这些书,多出于盲从,那时的年轻人见面,闲扯几句后,总能拐到读书上,扯到哪家店进了什么新书。尽读奇书,多交益友,因常在同一家店照面,许多陌生的熟人间难免聊聊读书的心得,热烈处,生性好静的老板也会插上几句。柳巷北口的“尔雅书店”,就位于那两棵唐槐之下,老板靳小文是我的熟人,科班出身,爱书,人厚道,所以不几年即能脱颖而出,书店成为当地的名店大店。台湾出版人钟芳玲谈书店经营时说:“经营书店只是他的生活态度,他们只是对经营书店这个事情感兴趣,对于金钱、世俗的成功标准,他们是不在意的。”靳老板大约就是这样的人。

类似的小店不计其数。后来,旧城改造步伐加快,这些小店东搬西挪,最终不知所踪。再后来,一些所谓的万米书城、购书中心、图书大厦、图书市场等巨量书店相继落成,独立书店的生存压力陡增,消失殆尽。不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如今这些实体大店在网络购书、网上阅读的冲击下,也哀则哀矣,难以为继,或缩减面积,或另谋他业。美国波士顿广场哈佛书店里悬挂有一幅标语:“在这里找到,就在这里买,请让我们生存下去。”读来凄凄然。

小书店开张快,关门亦急,匆忙之间,竟也染上了一层薄暮般的沧桑。每每翻阅这些尚不能算老的旧书,睹物所思,不免联想起购得这些书的小店,想起一段过去时光的低回故事。

旧书店“抢书”

○钟叔河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在清朝光绪年间。湖南三味堂刻魏源《元史新编》,也在光绪年间。1948年寒假中某一天,我在南阳街旧书店中随意乱翻,偶尔在书牌上发现了三味堂,从而知道“三味”乃是一个典故,并非只在绍兴才有用的。寻求这种发现的快乐,便是我从小喜进旧书店的一个理由。

五十多年前,长沙的旧书店差不多占满了整个一条南阳街。那时习惯将刻本线装书叫做旧书,以别于铅印洋装(平装、精装)的新书。学生当然以读新书为主,但有时看看旧书的亦不罕见,教本和讲义也常有线装的。1948年冬,我正耽读巴金译的克鲁泡特金和罗稷南译的狄更斯,但仍常去旧书店。叶德辉在长沙刻的《四唐人集》十分精美,其中的《李贺歌诗编》为我的最爱,却无力购买。有次侥幸碰到了一部也是“长沙叶氏”刻的《双梅影暗丛书》,因为卷首残破,四本的售价只有银圆一角,便立刻将其买下了。

上世纪50年代开头几年,是旧书最不值钱的时候。土改中农民分“胜利果实”,最没有人要的便是地主家的书,只能集中起来用人力车或木船送到长沙城里卖给纸厂做原料。街头小贩担头挂一本线装书,一页页地撕下来给顾客包油条或葱油粑粑,成了早晨出门习见的风景。

1957年的古旧书店,经过“全行业改造”,已经成为新华书店下属的门市部,全长沙市只剩下黄兴南路一处,而且线装刻本是一年比一年少了。

最值得一说的是买下“民国二十五年八月初版”饶述一译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事。时为1961年秋天,正在“苦日子”里。当我在古旧书店架上发现了这本久闻其名的书时,却被旁边另一位顾客先伸手拿着。一时急中生智,也顾不得许多,便一把从他手中将书夺了过来。他勃然变色,欲和我理论,我却以和颜悦色对之,一面迅速走向柜台问店员道:“你们收购旧书,不看证件的么?”

“怎么不看,大人凭工作证,居民凭户口本,学生凭学生证。”(其实我早就从张贴在店堂里的告白上看到了,乃是明知故问。)

“学生怎么能拿书来卖,还不是偷了自己家里的书。这本书便是我儿子偷出来卖的,我要收回。”

“这不行。对店里有意见可以提,书不能带走——你也应该教育自己的小孩子呀!”

“好罢,意见请你向店领导转达。这本书就按你们的标价,一块钱,由我买回去,算是我没有教育儿子的报应好了。不过你们也确实不该收购小学生拿出来的书,是吗?”

店员原以为我要强行拿走书,作好了应战的准备;结果却是我按标价买走这本书,店里无丝毫损失,自然毫无异议表示赞成,立刻收款开发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便属于我了。

先伸手拿书的那位顾客站在一旁,居然未插一言(也许他本来无意购买,只是随便看看;也许他比我还穷,连一块钱也拿不出来),到这时便废然离去了。

这件事我一直在友人中夸口,以为是自己买旧书的一次奇遇和“战绩”。古旧书店早已名存实亡,古旧书便散到了清水塘、宝南街等处的地摊上。

(摘自金城出版社《中國旧书店》一书)

猜你喜欢

旧书店哲人旧书
智珠2则
智珠2则
遇到麻烦的蝌蚪
空篓子
旧书报为什么会发黄
旧书
旧书
在英国“淘书”之乐
三个筛子
对旧书店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