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时兵”的青春节律和祖国脉搏共振
2020-11-06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就是探寻时间秘密的历史:计时工具从日晷、漏刻、沙漏发展到机械钟表、石英钟表,再到如今的原子钟;精度从节气、晨昏、时辰到分、秒,再到现在的纳秒。时间的脚步,一刻不停。授时部承担着永恒的历史使命,守卫北京时间的武警陕西总队渭南支队某中队官兵在北京时间里生活,为北京时间服务,他们的青春节律与祖国脉搏同频共振,成为北京时间的一部分。
四季轮转,投射在哨兵李凯眼底的,是再熟悉不过的景象,金梅怒放、迎春花开、樱花缤纷……时间在颜色变换中悄然流逝。
“班长,你见过原子钟什么样没有?”新兵郭远东第一次跟班站哨,扭头问道。
李凯愣了一下。原子钟什么样?这个问题似曾相识。
2年多前,李凯怀揣着当一名优秀特战队员的梦想入伍。新训结束后,他被分到守卫国家授时中心授时部的中队服役。
他听老班长说,从2号哨门口下楼走到地下室就是“钟房”。北京时间就是钟房里的铯原子钟生产出来,再通过院里的长波和短波天线系统播发出去的。
“妈,想我你就看看手机。上面的北京时间,就是我守的原子钟发出的。”李凯自豪地打电话告诉妈妈。可他一直也没进过“钟房”,没见过铯原子钟。
有一次,李凯问老班长:“原子钟到底长啥样?”
“以后你就知道了。”老班长面无表情地回答。
日子一天天过,时间变得灰蒙蒙的。李凯发现自己似乎和梦想越来越远了:上哨、下哨、训练、睡觉、吃饭……日复一日,平平淡淡,李凯觉得自己的军旅生涯简直就像中队门前那条穿过麦田和梨园的路,笔直地伸向不远处的杨庄,一眼就能望到尽头。
这种感觉让人有些气馁。站在哨位上,李凯有时憧憬着冲锋陷阵的酣畅,有时幻想着胸前戴上军功章的神气。
时间一天天过去,哨位上风平浪静。自己见到的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孔,唯一不同的就是季节变化带来的颜色更迭。翠绿的麦苗逐渐拔高抽穗淹没了田垄,把原本泛黑的土地染成一片金黄色。李凯一次次从麦浪里穿过,走向哨位。
“咱部队在这儿保卫北京时间,已经50多年哩!”授时部老技师黄福安即将退休。在这个大院工作了38年的他,见证了一茬茬“守时兵”的默默付出。他喜欢给战士们讲自己当通信兵时的故事,讲中队以前的故事。
一次黄叔带着刚下队的新兵到长波授时台旧址参观。“那年,授时台的地下机房突然发生火灾。哨兵孙红卫和我第一个冲进黑烟抢救设备……”听着黄叔的讲述,看着地下室黄中透黑的烟火痕迹,李凯第一次触摸到他守卫的时间,也感受到自己坚守的价值。
在那里,李凯和战友们还看到一页泛黄的日历。它忠实记录下一次新旧更替——现代化升级改造完成后,长波发射台搬迁到了地上更先进更安全的场所,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直到现在,李凯也没见过“钟房”里的原子钟到底是方还是圆,但哨位周围的时令却映在心里——
明黄色的迎春绽放之后,粉红色的樱花落尽之前,附近杨庄的武大爷会开着他的三轮拖拉机,把中队的菜地一陇陇翻出来,手把手教他们点瓜种豆。
晾秋时节,上哨的路上铺满金灿灿的玉米棒。村里的独居老人瞅着变天要下雨,来不及收玉米,急得要掉眼泪。哨声一响,他们马上集合,三下两下收好玉米,给乡亲拉回家。
飞雪的日子,金梅的花苞微微隆起成一個个小雪堆。
下哨后,李凯向记者透露了自己的三个小梦想:入党、立功、当训练尖子。
事实上,在执勤守卫单位,立功的机会并不多。李凯觉得就算立功难,还可以努力争取入党、当尖子,只要自己守卫的这个目标始终安全,个人立功的小梦想也算实现了。
又一名新兵跟着班长来2号哨执勤了。“班长,原子钟到底长啥样?”新兵问。“以后你就知道了!”老兵想都没想,笑着回答。
(摘自《解放军报》 高立英、李一叶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