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地名中的 灶、团、场、墩、塘
2020-11-06黄媛
黄媛
川沙古城墙(老照片)
人民塘
浦東是从海里长出来的。6000多年前,海岸线在浦西的冈身地带,上海市区还在一片汪洋大海中,松江、青浦浮出海面成了陆地。1300多年前,海岸线向东推移,上海市区以及月浦、江湾、北蔡、周浦、下沙、航头一线以西的浦东出现了。800多年前,海岸线又向东推移到了宝山、顾路、川沙、六团、祝桥、惠南、大团一线,浦东基本长全。所以,浦东带着与生俱来的海洋气质,浦东先民也顺从本能,靠海吃海。他们投入地制盐,偶尔打打鱼。至于浦东先民为什么没有选择渔业致富的路,这个问题交给专家吧。浦东因盐而生、因盐而兴,我们来回顾下前辈们的盐业开拓之路。
熬波煮盐需要灶头,先民们便直接以灶来称呼自己的住地,既然都以煮盐为生,当然不会只用一个灶头,于是便三灶、四灶、五灶排列下去。做大了,灶越来越多,十几、二十几地排下去不方便,再说还得考虑管理问题。于是,把几个或十几个灶组成一个管理单元,叫“团”,也是很形象的名称,团就是盐业生产的基层单位,参照灶的命名思路,有二团、三团、四团。到了明朝,将盐场划分为数个团,这时候团成了盐区的行政单位名称。为防御倭寇,还设立了海防兵备,对沿海的团、灶实行军事化管理,制盐的同时兼职打仗。浦东还有叫“大团”的地名,直接按字面理解就对,也就是说这个团很大,管了好多灶。还有些地方叫“墩”,大洪墩、十一墩、青墩等,“墩”指的是烟火墩,具有烽火台的作用,沿海每隔一段距离,用土堆筑起一座烟火墩,供附近驻兵守望,遇有险情便点火报警。
浦东盐业生产由小到大,再到鼎盛后逐渐衰落,前后经历了七八百年时间,为浦东大地上孕育出一大批带着盐味的村镇,浦东的地名中与“场、团、灶、墩、水、路、桥”相关的,占总量的一半以上,是浦东古代制盐业留给子孙后代丰富的历史记忆。
先民们就是这样单纯、爽气、率性地给自家住的地方起好了名字,顺手把自己生存的信息存进地名里,传给后辈。今天的我们,看地名就猜得出当年住这的人以啥为生。原来的两大县(川沙与南汇)得名,也是同样思路。
今天的川沙在明初的时候,分属于下沙盐场六团、七团和八团的部分地域。本身即盐场,比较富庶,更幸运的是,这片沿海滩涂有十余个洼地可以泊船,其中,以川沙洼最深最宽,船只能够从此处直达八团老护塘脚下,是理想的运输港湾。八团镇也因此凝聚人气,盐商云集,帆樯林立,越来越兴旺,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已被人称为“滨海巨镇”了。直至明嘉靖年间,八团及其周围地区倭寇猖獗,朝廷采纳了当地民众的建议,在镇的四周一一修筑城墙,取名为川沙堡。1557年明朝政府根据川沙抗倭英雄的提议,在川沙堡筑川沙城,川沙县城的名字由此流传。因此,原川沙县是以八团为中心建立起来的。
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上海浦东新区,川沙县撤销,历史性地划入浦东新区。川沙镇也就是此前的八团所在地原样保留,五年后,川沙镇与东城镇同时撤销,合并建立了新的川沙镇,今天的镇东南一角还留有几十米当年修建的城墙,依稀露出曾经的容颜。
南汇的名字也简单,长江水和钱塘江水的汇合处称作南汇嘴。《南汇县志》对此的记载是:因大海环其东南,扬子江水出海时受海潮顶托,折旋而南,与钱塘江水在此交汇,故称南汇嘴,也叫“海曲”“南沙”。1724年,两江总督查纳弼疏请清政府,将上海县长人乡划出单独建县,以“南汇”命名。
清雍正南汇县图
川沙古城墙
1726年,清政府批准南汇正式建县。2009年5月国务院决定将南汇区域划入浦东新区。因为南汇不像川沙那样有个同名的镇,所以为了延续南汇这个历史地名,就把临港新城主城区,定名“南汇新城”,把这个名字给了申港街道和芦潮港镇合并建立的镇。从前的南汇嘴依然存在,还在向外延伸,现在位于临港新城东南端的南汇嘴观海公园。
海洋在把盐馈赠给浦东先民的同时,也时常闹闹脾气,怒涛滚滚掀翻沿海一带,浦东人吃尽苦头。在一次又一次与海争斗的过程中,浦东先民由内向外修筑了古捍海塘、里护塘、钦工塘、彭工塘、人民塘。名中有塘,表示的不是水塘,而是堤坝。众多的海塘,维系着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是人与自然长期博弈后的握手言和,可想而知塘的故事很多很多,就嵌在名字里。
历史上以禁烟而名震华夏的江苏巡抚林则徐,就亲自主持修建浦东宝山海塘。那是光绪十五年(1835)夏天,宝山海塘遭海潮冲击,灾情十分严重。林则徐率同司、道、州、县倡议捐廉并发动嘉定、上海的邻县捐助,收到捐银13万余两。10月林则徐专程从省城出发,亲自抓“兴修海塘”的组织管理,制订赏罚政策,关注塘工结构以及筑塘要求和事后的保护措施,验收也是他亲自到浦东宝山海塘进行,逐段检测新修海塘的质量。
浦东另一条塘——钦公塘,前身是外捍海塘,1732 年受灾被毁,南汇首任知县钦琏临危受命,重新修筑了这条塘。从南汇的五墩威水庙开始,往北一直到黄家湾,往南一直到奉贤城,全长45公里左右。为了纪念钦琏,这条海塘被改名为钦公塘。
1949年7月24日,六号台风正面袭击祝桥、老港地区,高桥海塘被冲破,决口20余处,川沙、南汇海塘也被冲破,决口50余处,一片汪洋。灾情发生后,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当即号召上海各界人民投入抗灾抢修海塘工程,并亲临抗灾第一线的决口进行勘察。一条新的海塘终于抢筑加固成功了,陈毅市长建议将其命名为人民塘。从此,东海之滨有了一条人民塘。
如今的海塘,具有抵御百年一遇风浪的能力,固若金汤。浦东人在人民塘和胜利塘上种活了5500亩的海上水杉林,使这儿成了上海地区最长、面积最大的防汛护堤林,抵御海患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增添海滨风光。海塘凝结了浦东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也是浦东人与大海和解的符号,是人与自然寻找到平衡之道的结果。
编辑: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