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鹅冤”应有营商环境反思
2020-11-06支振锋
支振锋
前不久,腾讯与老干妈之间几经反转的纠纷成为舆论热门话题,三名不法人员的合同诈骗行为,让涉事各方陷入有苦说不出的境地。
对于腾讯而言,根据“协议”“推广”老干妈却颗粒无收,愤而起诉并且为防止债务人在诉讼阶段隐匿、转移财产而申请诉前财产保全,应该说是合理合法的,而且它还提供了担保;对于老干妈而言,官方微信、微博几乎不更新,好像的确是一个很少触网的“硬核”公司,它从腾讯的推广中受益多少目前尚不清楚,但千万财产被冻结却是实实在在的损失,而且与腾讯的所谓“推广协议”是骗子签的;对于深圳市南山区法院来讲,无论是根据民事诉讼法还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财产保全的司法解释,在腾讯提出申请和担保之后,裁定同意也是符合常规的操作。实事求是地讲,虽然财产保全是个乌龙,但就目前已公开的信息看,三方在法律上并无明显问题。
对于一个市值数万亿、员工数万人的互联网巨头而言,腾讯合同被骗的确不同寻常。其中有一个关键细节值得深思,那就是“假公章”。我国社会对公章太迷信了。确认法律行为、识别行为主体、区别主体身份、代表代理权限,靠“人”不行,都得靠“章”。闹离婚的夫妻抢公司得先抢公章,街头私刻公章的小广告生意不错,甚至还有一些公司法人私刻公章,签协议时真人盖假章,事后再耍赖。骗子加上假公章,协议后果当然更加“辣眼睛”。
究其实质,是营商法治环境问题。首先是信任机制。由于去农业社会未久,从传统社会向商业社会转轨中不可避免的混乱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人与人之间、市场主体之间建立信任的机制不顺畅、环境不友好,公章所代表的仪式感和公信力因此成为极其典型的现象。认章不认人,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萝卜章”、假公章的盛行。
其次是企业的经营处境。由于诚信机制不完善、市场诚信缺失,市场上形成了一种债务人欺凌债权人的怪现象。欠债的是“爷爷”,出借的成了“孙子”。为了躲避债务,债务人隐匿财产、转移财产、故意恶化自身财务,甚至恶意破产等状况频发,这就导致为了能够顺利收款,债权人不得不求助于法律进行财产保全。而为了防止错误保全给债务人造成的损失,法律又不得不设计财产保全的担保制度。然而,法律上的闭环,却成了市场环境的恶性循环。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2020年1月1日已经生效实施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特别强调“国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当然,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要靠健全的法制,还需要市场上具有强大实力、影响力的大公司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选自《环球时报》)
?小编有话说
腾讯被骗引发关于营商法治环境的反思,过于迷信公章并不能一劳永逸,企业应建立诚信机制来营造更好的市场环境。为了让“鹅”不白白被逗,让“妈”不再蒙冤,还需要法律为两方撑腰。
适用话题
市場;营商环境;诚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