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探索加快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
2020-11-06
独立工矿区是因矿产资源开发而兴起,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矿山职工及家属为居民主体,远离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功能相对独立的生产生活区。长期以来,独立工矿区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供给、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普遍面临经济衰退、城镇功能缺失、居民生活困难等诸多突出问题,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孤岛”。
201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肥城市被国家发改委列入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试点。三年来,在国家、省市发改委的支持帮助下,肥城市紧紧围绕“打造新的北部城市经济隆起带、生态旅游景观带、矿区改造样板区”这一奋斗目标,凝心聚力、创新突破,坚定不移走矿区转型发展之路,深入实施矿区改造搬迁工程,在经济增长、产业转型、民生改善、生态治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肥城市独立工矿区位于该市北部,东起老城街道办事处东百尺村,西至石横镇与平阴县界,北邻牛山、陶山北部山区带,南抵康王河北岸,东西长22千米,南北宽2-7千米,区域面积98平方千米。独立工矿区范围内现有常住人口20.79万人,其中矿工及家属9.64万人,占区域常住人口的46.37%。
經过土地整治后的老矿区。
肥城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实施2018-2020年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以改善肥城独立工矿区基本发展条件、保障和改善矿区群众基本生活为核心,加快促进矿区转型发展,把矿区打造成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阵地。2020年,肥城市对2018-2020年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试点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提报了自评报告并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评审,被纳入2021-2023年国家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继续支持范围。
打通孤岛通道,改造服务设施
2020年1月,改造完工的泰临公路恢复通车。泰临公路是泰安至临清的主要过境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列入2019年度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扶持范围,争取资金2341万元。
由于多年积重,工矿区附近众多基础设施欠账待补。肥城市聚焦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基础设施三个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提升矿区基础设施条件。
盯紧抓实泰聊铁路、济微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争取,打开矿区外联交通大通道。加快矿区内部路网建设,老泰临路升级改造工程列入2019年度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扶持范围,争取资金2341万元,2020年1月建成通车。王瓜店、石横、湖屯3个镇路网连通工程获得国家扶持,累计争取扶持资金6128万元,撬动投入2.1亿元。金牛山大街北延工程路形规划设计已经完成。
▲肥城市湖屯镇矿区基础设施建设。
高水平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思路推进矿区建设,提升现有公共服务设施质量,建设医疗、教育、养老等现代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着力构建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矿区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围绕医疗养老等领域进行了投资提升强化,投资3500万元的独立工矿区门诊楼建设项目开工建设,目前已建至地上二层,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卫生健康服务;新建了海亮外国语学校、泰西实验学校等公办教育机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对事关矿区群众切身利益的供暖、供气、通讯等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取得了积极成效,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全市统一、集中供给。肥城市与中节能集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智慧环卫等一批项目,矿区垃圾处理和清运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对石横特钢各类煤气、余热蒸汽进行综合回收利用,有效改善了矿区居民供热条件。高新区被列入第四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对提高区域电网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全方位满足高新区电汽水热等能源服务需求,推动园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产业支撑,取代“一煤独大”
面对矿区“一煤独大”的畸形产业结构,依托四大载体平台,重点培育特种钢铁、绿色化工、现代物流、节能环保等产业,非煤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全面起势,规模、质量、效益持续提高。
紧抓特种钢铁产业纳入全省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重大机遇,实施投资150亿元的特种建筑用钢产业集群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105亿元,预计今年11月份竣工投产,届时钢铁产能和税收将实现翻番,有力助推肥城市钢铁产业扩能提质。集群全部建成后,产能总规模465万吨,主营收入超200亿元,上缴税金20亿元,成为肥城市工业历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国内最具竞争力的特种钢产业基地。
现代综合物流产业园建设。规划面积约18平方公里,建设以保税物流中心为核心,煤炭配送交易中心、冷链物流中心、多式联运快递物流中心等8个主要功能区。制定《关于建设肥城现代综合物流产业园区的意见》,肥城市政府分别与肥矿集团、枣矿物产集团、山东交运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作为园区运营主体,东岳能源公司于2019年12月份挂牌运营,煤炭交易中心规划建设,保税物流中心稳步推进。
省级化工产业园,规划面积8.84平方公里,2018年升级为省级化工园区,2019年又成为了中韩绿色合作园区。重点发展高端化工、装备制造、特种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建设了亚洲最大甲酸生产基地、纤维素醚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石墨电极生产基地,园区发展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目前入园企业达到17家,全市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50%。
正在实施的“竹绿矿区”绿化行动
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按照“一心、四区、一带”的规划格局,基地分布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区、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区、建筑垃圾及煤矸石综合处理项目区、环卫一体化服务中心等8大功能分区,已落地总投资54亿元的16个项目,2020年底项目年产值可达百亿。
生态修复:建设“河清湖秀、竹林摇曳”的后花园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突出植被恢复让山体“美起来”,突出标本兼治让河水“清起来”,突出生态修复让矿区“绿起来”,突出高效整治让农田“活起来”,改善环境、造福群众、促进发展。一是加快采煤沉陷区综合整治。整治采煤塌陷地6.65万亩,修复矿山生态5383亩,整治土地15.21万亩,新增耕地1.86万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1283亩,整治水流域面积53.66公顷。通过实施土地平整、道路修建、配套建设水利设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优化矿区基础设施环境。二是推进“河贯东西”工程。一体推进清淤、筑坝、建桥、绿化、修路“五大重点”,集中提升修复康汇河、月庄河,做好河道疏浚、水质净化、堤岸提升、沿河绿化等工作,串联汇河、小汇河、城东河、百尺河、龙山河等河流,打造集供水排水、生态涵养、休憩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新的“河道玉带”,康汇河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月庄河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加快推进。三是实施“竹绿矿区”行动。充分发挥竹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助力矿区生态修复和经济恢复,将矿区打造成“河清湖秀、竹林摇曳”的肥城后花园。肥城市深化与国际竹藤中心合作,签订《技术服务框架协议》,被列为全国采煤塌陷区“利用竹子种植实现生态修复治理”试点,打造北方最大的竹子示范基地,累计栽植竹子1.5万亩。四是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抓住实施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工程的重大机遇,策划实施的5大类、16个大项目、45个子项目中,40个子项目已完工,完成投资10.72亿元、占计划的96.6%。实施康汇河、月庄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总投资3.97亿元。
强化组织、资金、项目保障
强化组织保障。为扎实推进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工程,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分工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镇街区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的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工程的统筹指挥、综合协调和调度督促。全市上下形成了思想统一、协调联动、调度有力的高效工作机制,为试点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化资金保障。全力保障资金供给,除上级扶持资金外,通过市财政支出、城投公司等融资平台融资、企业自筹、产业基金投入等方式解决。其中,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类项目市财政全部“兜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市财政补助、镇财政自筹及城投等融资平台融资的方式解决;避险安置项目通过实施主体自筹、城投融资的方式解决;产业接续替代项目通过企业自筹、城投融资、市财政税收奖励的方式解决。此外,2020年肥城市设立了居住升级、环境改善、产业突破三项基金,也优先用于保障矿区重点企业转型升级和重大项目建设投入。
強化项目保障。瞄准解决北部矿区发展的突出问题,策划实施4个大类、总投资14.41亿元的15个重点项目,在资金筹措、手续办理、工程实施上全程开辟“绿色通道”,优先供给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健全项目资金筹措多元化机制,在强化市镇财政支持的同时,采用市场化手段推进接续替代产业平台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设施投资运营,确保矿区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夯实矿区转型发展重要支撑。 (肥城市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