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瑞娟:林家村的“作家书记”
2020-11-06李木子
李木子
2019年8月,艳阳高照,万木葳蕤,“中国东营黄河口诗会”在林家村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为林家村授牌“黄河口作家村”。当时,商瑞娟以作家的身份参加了诗会,想不到,两个月后的2019年10月,生于1982年的她竟然以第一书记的身份成了这个村的一员。
林岸寻芳,云鬟风畅,故清欢处堪尝。桃杏兼蓄,悦目绕篱墙。拂槛枕堤抱水,耘过往,杖屦盘桑。有思语,晓蚕暮诉,玉质映斜阳。
商瑞娟(中)走進田间地头,和村民一起劳动。
窗含丹椹色,比杨扶柳,剔透盈光。摘淡月,几多潋滟陂塘。尺巷葱茏信步,锦书寄,素裹霓裳。今时节,一帘真意,樽浅话泥香。
——满庭芳·林家雅序
像春蚕一样去奉献
林家村是黄河下游古村落。坝边竖立着一块斑驳的石碑,“林家”两个大字非常清晰,上面的“东营市东营区龙居乡”小字需要凑近才能看清。这个石碑是上世纪80年代立的,经过风吹雨打,已经斑驳陆离,往事藏在历史的皱褶里。
商瑞娟生于1982年1月,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作家。她创作的大量中短篇小说发表在省内外各大刊物上,是全省唯一连续两年获省委宣传部、省作协主办的文学主题征文一等奖的青年作家。热爱文学的她用自己的作品展示了黄河口城乡的发展变化,反映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思想意识巨变以及人民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唇齿关系。
作家走进林家村,开始了一段难舍的缘分。
进村不久,商瑞娟了解到,林家村是黄河南展区的一个小村子,总人口427人,126户,以农作物种植和植桑养蚕为生。有已脱贫享受贫困人口政策1户2人,享受低保政策4户4人,残疾11人。这些人都是重点关注对象。
绿树环抱,庭院深深,她住进了黄河岸边农家院里。进村的第一夜,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夜黑、静且长,黑得无边无际,静得密不透风,长到地老天荒。她反复琢磨如何才能尽快打开工作局面,获得村民们的信任。
村里人不认识她,对她多看几眼。当得知是区里下来的第一书记,几个人在一起挤鼻子弄眼:“一个年轻人,还是个女的,能干啥?”
商瑞娟感觉到,村民们的不信任里,更多的是期盼和向往。于是她想,既然组织把自己派到了村里,就要扑下身子,带领大伙儿干一番事业。
几天下来,她渐渐了解掌握了村情民情,大胆地向村“两委”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村“两委”的认可,最终确定了一条“党建引领、文化聚力、生态为本、产业振兴”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进村以后,商瑞娟迅速从小处入手,展开了工作。根据林家村的特点,她取得所在单位东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支持,实施了“大河之滨·丝路花雨”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她把专业设计师请到林家村,对村庄进行了绿化美化总体设计,围绕“丝路花雨”主题,对村内的道路、裸露土地等进行了别出心裁的绿化美化。她协调资金60万元,开发村庄周围荒地种植菊芋60亩,在村“两委”大院种植长叶榆12棵,在道路两旁种植中华黄金榆、木槿等灌木500株,还在3个桃园套种了板蓝根、益母草等中草药。同时,对民宿门口、桑蚕示范养殖区进行了关键节点景观提升,田园特色的“丝路花雨”美丽村庄初具雏形。
看到村里的变化,大伙儿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这个年轻人还真行。”
林家村依偎在黄河的臂弯里,有几十年的养蚕历史,春蚕精神深入人心。商瑞娟将“黄河力量、春蚕精神”作为党建引擎,创建了“红丝语”党建服务品牌,成立了“红丝语”党员志愿先锋队,实行第一书记带支部、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党员包靠贫困低保户、包靠桑蚕养殖户的“三带两包靠”责任制,发挥了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中,坚持公平公正的决策原则,建立集体讨论研究重大事项的决策机制。丝源桑蚕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带领蚕农养蚕致富,投资装修林家桑蚕人家民宿,打造桑蚕产业基地等重要作用,得到了村民的肯定和认可,形成了全村干部群众“心往一处去,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
将文化带进乡村
林家民宿犹如一位超凡脱俗的女子,静立于黄河岸边。每到节假日,到民宿研学、游玩、创作、写生的游客一拨接一拨,为村子带来了生机,也为村民带来了收入。
商瑞娟一心要将文化气息带进村里。她独具匠心,给林家民宿起了“灼华乡舍”“林语小院”“枕河人家”“拾光草堂”等别具一格的名字,融进了文化元素。同时,对村里的5条道路也进行了命名,依据道路的走向或地理位置,分别叫文曲星路、凤栖梧路、采桑子路、满庭芳路、浪淘沙路……
暑期里,林家民宿接待了来自滨州、淄博、东营等各地青少年夏令营200余人次。林家村文旅融合有了良好的开端。
滨州睿迪教育研学的刘娟老师告诉我们:“一来到这里,就被这个村的环境吸引了,包括房屋的装修,道路的设计,民俗风情以及这里人们的热情,尤其是民宿里边的这些装修的风格,从房屋的内部装修以及到灶台各个方面都非常适合我们做这个传统文化的营地。明年的特训营,我们还会选择这里。”
马睿虔同学参观了桑蚕博物馆后,高兴地说:“在这里,我见到了很多我没有见过的东西,了解了蚕的一生,我非常喜欢这个地方。”
几个月的时间,商瑞娟多方奔走积极协调市区文旅部门、文联,邀请陕西、山东省市内外作家、书画家、摄影家100人次到村内创作采风。她还以视频、图片、文稿等形式在学习强国、海报新闻、东营区政务、城南旅游、抖音、快手等多种媒体宣发,与电商平台长期合作,让林家村声名鹊起。
2020年,林家村获得“国家森林村居”称号。
做黄河岸边的一棵树
对村里的贫困户、低保户,商瑞娟一直挂在心上。
脱贫享受贫困人口政策的潘俊和是一名党员,商瑞娟与他结成对子,长期对接帮扶。出生于1972年的林洪夏,因小儿麻痹症致残,与母亲一起通过手工编织增加一份家庭收入。为了解决她的困难,商瑞娟与村“两委”帮助申请轮椅一台,不定期到家里走访,送米送面和慰问金,并且长期微信交流,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养蚕是村里一项重要产业,“春蚕精神”成为党建引擎。在商瑞娟带动下,村里创建了“红丝语”党建服务品牌,成立了“红丝语”党员志愿先锋队。
2020年9月24日,商瑞娟又一次来到林洪夏家里。林洪夏正和母亲杨永华在编织圆筐,不时听到娘俩朗朗的笑声。她们经营的是订单产品,成品后,可以一次性由滨州客户收购,足不出户就可以换取一定的经济收入。
林洪夏性格开朗,心灵手巧,从小酷爱十字绣。她指着挂在墙上的“竹报平安”“鸳鸯戏水”让我们看,我们被她精湛的艺术所折服,不由地竖起大拇指夸她,她乌拉乌拉地说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谈话间,杨永华对商瑞娟说:“俺家里上不了网了。”
商瑞娟拿起电话,马上联系了网通公司。
现在是信息时代,母女俩靠着WLAN链接起外面精彩的世界。
赵瑞娟,林家村村民,50岁年纪,是村里的养蚕户。见到她时,她正在民宿里打扫卫生。她告诉我们:“我是民宿里的卫生保洁员,平日里来打扫打扫卫生,来了游客,我就给游客做饭,一年下来,能收入万把块。我还养了六张蚕,收入两万多。丈夫在城里打工,我在家致富,啥也不耽误。这样的生活,我很知足。”
为了让村里人过上城里一样的生活,商瑞娟多方协调争取开展民生工程建设,今年实施了公路户户通工程,建设省级标准公益性公墓,多次检修维修村内路灯。如今,村居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密林环抱,陌上桑青,陂塘潋滟,风光旖旎,天然宜居美丽乡村新景象。
商瑞娟告訴我们:“就做黄河岸边的一棵树吧,亲近这片泥土或这条河,俯下身去,倾听、贴紧、感知这条河的脉动,这片土地的体温,为来春献出一缕新绿、一片树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