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立潮头四十年 深圳企业家的精神世界
2020-11-06
10月 13日,马明哲作为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的代表,入选深圳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名单。这是对特区设立 40年以来“建设深圳”的崇高赞誉。三十多年前,像马明哲一样,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汇聚到南海之滨。他们在商业领域的奋进,帮助深圳跃升为举世瞩目的工业化城市。这是深圳的第一代企业家。陆续加入的马化腾、汪滔等新生代,又与他们一起推动这座城市在高新科技领域创造新的辉煌。许多年后,人们将深圳过去三四代企业家体现出来的精神气度,称之为“企业家精神”。
家国情怀的火种
马明哲们的传奇故事始于1988年前后。
32 年前,“深圳平安保险公司”在蛇口工业区注册成立。蛇口工业区青年干部马明哲在特区创办“新体制保险公司”的故事,开始了它的序章。在那个年代,开办体制外的“保险公司”,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年仅33 岁的马明哲抱着计划书四处奔走,好不容易拿到准许开办的批文。
1988年堪称深圳的“企业家元年”。这一年,台湾商人郭台铭在深圳西乡崩山脚下租下五层楼厂房,荒草环绕的“富士康海洋精密电脑插件厂”开始招募工人;这一年,王石推进的国营企业股份化改制终有结果,万科的股份化改造方案终获批准;这一年,刚刚成立不久的华为公司开始研发通信设备,创始人任正非正式出任公司总裁。
这些当时微不足道的年轻人、中年人,成长为深圳最早的企业家,创造出一座座举世瞩目的“商业大厦”,在中国乃至全球商业史上赢得英名。在任正非、马明哲等“84 派”之后,马化腾、王卫、王传福等“92 派”,以及汪滔、刘自鸿等“极客”创业者,让深圳企业家的威名更加显赫。
在获得營业执照后,马明哲终于在蛇口拥有一层门面房,办公面积426平方米,三台老式电脑是仅有的家当。包括他在内,总共 13 名员工。为开拓业务,马明哲带着员工们骑着自行车穿行在深圳的街头巷尾,饱受日晒雨淋。
马明哲踩着自行车卖保险的往事,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至今依然印象深刻。这位经济学家认为,深圳作为改革“热土”,催生了“艰苦奋斗”“激情澎湃”的奋进精神。而这种精神气质,是构成深圳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元素之一。
管清友特别强调企业家精神的“家国情怀”。
这是深圳企业家精神的内在肌理。四十多年前,国家开建蛇口工业区以及设立经济特区的初衷,是试图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经济社会窘境,“杀出一条血路”来。这种家国情怀,不能简单理解为西方现代企业强调的“社会责任”,而是一种更加深沉的、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的理想主义情结。今人站在并不遥远的三十多年后,回顾马明哲们的心灵世界,不难发现这种理想主义。任正非、马明哲等深圳最早一批企业家选择商业,并不单纯是对利益的追逐,而是带有“为国为民”的热血。
这种情怀即使放在今天,也依然表现强烈。2018年,中国平安启动了一项名为“三村工程”的公益行动,即面向“村官”“村医”和“村教”,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
在今人的论述中,这种由家国情怀衍生的理想主义激情,被归纳为“蛇口基因”。底蕴深厚的“蛇口基因”,催生了招商蛇口、中国平安、华为、万科等一批世界级企业,成为催生企业家精神的“母体”。
早在三十多年前的深圳,任正非、马明哲和同时期的“冒险者”们,已将“国富民强”的愿景奉为圭臬。这是深圳企业家之于中国企业家群体的贡献。
现代治理的诞生
企业家需要激情,也需要聪明的头脑。“敢为天下先”,同时是一段又一段摸着企业治理“石头”过河的往事。
在探索“公司治理”的历史长河中,深圳企业家是率先“摸石头”的人:王石率先推动国营企业股份制改革,尝到新分配机制的“头啖汤”;任正非、马明哲等人则进一步探索了中国跨国公司治理模式的边界。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著名商业咨询机构麦肯锡成为马明哲的座上宾,而任正非则“相中”了与麦肯锡齐名的IBM。
“今天强调企业家精神,我们不能忽视过去从海外学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的管理。”财经作家秦朔强调。
有远见的“知识学习”,递来“现代治理”的钥匙。如今,“狼性”和人文关怀结合的“华为基本法”,实现金融科技融合“聚变”的“平安法则”,“内部赛马”的腾讯“产品哲学”:深圳治理经验,让不少企业管理者和研究者印象深刻。
现代的企业治理制度,是搏击市场风浪的“王牌”之一。这是“机遇之城”深圳笑傲市场风云的底气所在。
创新的扩散
深圳企业家搏击市场风浪的另一张“王牌”,是创新,不休不止的创新。管清友认为,创新精神是深圳企业家精神最显著的特征。
激情与创新,连同治理“试验”一起,贯穿着三四代深圳企业家创业的始末。
深圳企业家的“创新”,也在不断变化,不断迭代。
“创新”的创新,让华为、中国平安等老牌企业实现业务版图和经营规模的“扩散”,也将催生一批批新的创新企业。
创新,甚至扩散至企业家的经营业务之外。在产业扶贫领域,中国平安首创“牛脸识别”技术,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一系列市场运作模式被引入乡村,从培训到生产到销售,中国平安的扶贫团队搭建起“造血式”闭环。
经济学家周其仁对“创新”的创新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深圳正处于“看到了造”转向“想到了造”的关键转型时期。“看到了造”,即模仿、借鉴已有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推动深圳早期的经济腾飞和城市进化。华为、中国平安等企业的成立,均有“看到”国外经验而“造”的痕迹。未来的深圳,需要更多“想到”的“造”,即没有成型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情况下的基础性研发创新。
随着新一轮全球化调整,中国的成本优势被东南亚国家所取得,同时欧美国家尖端技术“卡脖子”的封锁,中国企业唯有挺进“无人区”,才能建构新的“独到性优势”。
随着华为、中国平安、腾讯的壮大,随着大疆创新、柔宇科技等企业的诞生,人们对深圳企业家推动“创新的扩散”充满信心。
(摘自《南方周末》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