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鼓声声响云间
2020-11-06牙牙
上林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位于广西中部,南宁市东北部,大明山东麓。听说,那里有许多十分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那里的同学个个心灵手巧、能歌善舞,才艺了得。牙牙这就带大家到上林县去探探究竟。
“嘭咚!嘭咚!嘭咚!……”远远的,便听到阵阵鼓声,带着瑶族同胞的热情,响彻云间。那是上林县镇圩瑶族乡中心学校(下简称镇圩瑶族乡中心校)的同学们在打瑶山鼓,每一个旋转、跳跃,在鼓点的伴奏下,都带着浓浓的瑶乡风情。
镇圩瑶族乡素有“文艺之乡”的美称,瑶山鼓、瑶歌、瑶舞在民间有很大的影响力。“打瑶山鼓”起源于宋朝。那时的瑶族人民依山而居,所种的粮食经常被山里的猴子偷吃。为了赶跑偷粮的猴子,瑶族人民便在山寨高处放置了一面大鼓,派人轮流看管。如果发现猴子下山值守的人就会敲响大鼓,寨中的男女老少听到鼓声后,在家里的人就敲起放置在家中的中鼓,在外面干活的人就打起随身携带的小鼓,身边没有鼓的人就用脚跺地并大声喊。当时这种打鼓示警的形式被瑶家人戏称为“赶猴鼓”,后来才慢慢衍生出各种有鼓点节奏的舞蹈。经过瑶族人民一代又一代的发展,打瑶山鼓现在已变成了激励人们奋发图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镇圩瑶族乡中心校创建于1926年,是上林县唯一的瑶族乡中心学校,学校以“一切为了瑶乡孩子,为了瑶乡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瑶乡孩子”为办学理念,打造民族学校特色,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打瑶山鼓”作为学校的文化艺术课。同学们在学校可以学习到瑶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与常识、民族工艺品制作、打瑶山鼓、瑶族歌曲舞蹈等。
打瑶山鼓是发扬当地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继承祖先遗传技艺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以多种形式推广打瑶山鼓,不仅请来民间社团“镇马剧团”给同学们开设打瑶山鼓课,鼓励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镇马剧团”举办的各类壮民族文化文艺活动;还通过各种比赛、活动,以各种不同形式展示瑶山鼓文化,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比如在“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瑶乡庆“六一”等活动中,孩子们就穿上了靓丽的民族服装,表演打瑶山鼓,孩子们的表演场面气势宏大,鼓声振奋人心,深受观众的喜爱。此外,学校还创设《瑶山歌》广播操,以亲切的方言为歌,让同学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感受到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深同学们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牙牙还探听到一个“秘密”,镇圩瑶族乡中心校的同学们除了能跳瑶舞、唱瑶歌、打瑶鼓,还会制作迷你瑶山鼓。制作瑶山鼓是对民族文化与民族手工艺品技艺的传承,所以学校对这块也非常重视,特地邀请了瑶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教授制作瑶山鼓的技巧。看到这里,小读者们是不是想知道富含民族特色的瑶山鼓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那就跟着牙牙一起走进学校的瑶山鼓制作课堂吧。
瑶山鼓制作工艺共有12个步骤,依次为:1.用竹子割出鼓桶;2.用砂纸将鼓桶打磨光滑;3.对打磨好的鼓桶进行高温消毒;4.给消毒后的鼓桶涂上油漆;5.按鼓桶的尺寸剪好牛皮;6.在牛皮上打出16个均匀的小孔;7.刮去牛皮上残留的油脂;8.用水浸泡牛皮,然后刷去油脂;9.给牛皮穿绳;10.把穿好绳的牛皮套上鼓桶(鼓桶的两端各套一张);11.用麻绳固定好牛皮;12.在鼓桶身上交叉穿绳,并打结系紧。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按步骤试做一个瑶山鼓哟!
瑶山鼓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也有着独特的魅力,这几年逐渐被人们关注。学校为推广瑶山鼓做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学校参加上林縣“六一”文艺汇演,舞蹈《达努欢歌》荣获一等奖;2012年学校参加上林县 “六一”文艺汇演,舞蹈《瑶娃藤拐乐》荣获二等奖;2014年学校参加上林县“六一”文艺汇演,舞蹈《瑶山风韵》荣获三等奖;2019年12月27学校组织学生在县城广场向全县观众和外来嘉宾现场展示打瑶山鼓、唱瑶山歌、瑶鼓民间制作工艺等,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和好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瑶山鼓会在各界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