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物形象的视觉传播对公众的舆论引导

2020-11-06崔婧仪

戏剧之家 2020年28期

崔婧仪

【摘 要】受社會中不同事物形象所带来的影响,社会舆论的走向往往会被引导。日常事物、科技事物和社会事物形象的视觉传播所带来的社会舆论也是我们现在需要关注的。

【关键词】事物形象;视觉传播;公众舆论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8-0198-02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事物的形象传播作为新闻传播方式的一种,是指在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事件中,其中的“事物(包括可以看见的物体和无法看见的现象)”在所处的环境中,会被赋予某些正面或负面的含义,给读者一种具象的感受,让人们能从这个“事物”中看出其背后所传递给人们的深层次的思想。读者在接收信息的同时,更是新闻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参与者,舆论也在此过程中产生。

本文分别对日常事物、科技事物和社会事物形象的视觉传播对公众舆论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日常事物形象对公众舆论的引导

(一)日常事物形象

日常事物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东西,比如一朵花、一双鞋等。事物的形象,即物体体现的外在“模样”,其中既包含“事”又含有“物”。传播中的事物,指在社会事件中影响事件进展的特定对象,是在新闻媒体传播中介绍的,而非在现实中。

以2019年9月12日科技日报《限塑令实施11年 “塑战速决”不能只靠可降解塑料》为例。曾经甘南州塑料购物袋的使用导致甘南高原上湖泊等受到污染,从而影响牛羊等牲畜的健康。甘南州政府通过整顿,停止塑料袋生产加工,对大小超市、商场、零售店等场所进行多次检查,并免费发放环保塑料袋,以推动“限塑”工作。经过整治后,当地的环境大有改善。

(二)日常事物形象的视觉传播对公众舆论的引导

日常事物形象的视觉传播对公众舆论的引导,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比如共享单车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同时又存在乱停放等问题。

就好比塑料袋,其曾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因结实、防水、便携等特点而受人们的喜爱。但随着塑料制品带来的危害日益加深以及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塑料袋不再适合日常使用,环保袋逐渐代替了塑料袋。新闻中的塑料袋不单单只是一件物品,其代表着污染,以及人们对“限塑”后美好环境的向往。通过“限塑令”的实施,人们可以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国家治理白色污染的决心,从而产生舆论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同时结合政府机构的监督和宣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随着快递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收到“您的包裹已放在小区快递柜,取件码××××,请及时领取”这样的短信,而不是快递员的电话联系,其主要原因是各小区都安置了快递柜,因而送货上门逐渐减少,对顾客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快递柜的出现能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是关键。

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快递行业,在使用了快递柜后,使得快递员的送货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了,但与从同时,也给顾客带来了不便,特别是当快递是大件的时候还需要自己去提货,失去了快递的意义所在。同时,一些容易变质的生鲜类快递也不适宜放在快递柜内。仅仅通过一条简短的信息提醒顾客,容易使人错过。更甚者,快递柜存放超时还需要额外支付“保管费”,这一规则让顾客也很无奈。因此,如何提高快递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更合理地利用快递柜,则需要进一步思考。

快递柜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解决投递过程中的“最后一百米”难题而设,同时当人们日常不在家时,方便人们取货和快递员投递。在一些人眼中,快递柜是方便的,但在另一些人眼中,快递柜的形象却不太好,特别是一些需要上门投递的快递,也采取存放于快递柜的方式,会令人不满。这个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困扰,需要尝试用新的手段来解决,让快递柜被人们接受和喜爱才是关键。

二、科技事物形象对公众舆论的引导

(一)科技事物形象

科技事物是指通过数码科技手段创造出来的事物,比如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等。这些新兴事物在年轻人中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使用率相对低些。

以2020年2月21日新华网《钉钉“抗疫”:深度介入生活 助推经济发展》为例。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间,为了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在线组织工具“钉钉”APP帮助国内近2亿上班族在隔离状态下复工,它强大的功能让人们感受到了便捷,大量的人开始在“钉钉”上进行工作,激发了新的消费潜力,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科技事物形象的视觉传播对公众舆论的引导

科技事物形象的视觉传播对公众舆论的引导,是指现在数码技术给用户带来的体验感受,包括其带来的便捷和引发的困扰。就比如人脸识别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民众能感受到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便捷,但也会为其在潜移默化中暴露了个人隐私而担忧。当你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下来,隐私如何受到保护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合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才能在生活中让民众真正受益。

与此同时,在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数字技术彻底发挥了其作用,也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舆论。企业老板充分利用“钉钉”的功能,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而员工则时刻待命,叫苦不迭。部分学生也对这样“全能”的应用程序表示不满,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利用线上学习功能丰富个人知识。“钉钉”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未来数字化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还可能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新产品,是该赞扬还是该批判,就需要立场不同的各位自己体会了。

挂号难、排队时间长是当今社会就医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提升服务水平,北京协和医院利用“互联网+”解决挂号难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反馈。2019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联合阿里健康在全院逐步上线“刷脸就医”功能,为患者提供便捷的线上诊疗全流程服务。我国执业药师短缺,而“药师小乔”机器人具备完善的药学服务体系,拥有人类执业药师的几乎全部“能力”,其水平相当于一个有10年经验的药师,可以作为执业药师的助手,帮助患者有效用药、安全用药,缓解我国执业药师紧缺的压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医疗机构的应用,患者就医体验也在不断升级。不管是在医院还是药店,患者都能体验到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成功地解决了存在已久的就医难问题,提高了患者看病的效率。国家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文件也让老百姓受益。“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现了高科技与医疗的完美结合,让看病难问题不再困扰大众。对于大众而言,“互联网+医疗健康”是科技的象征,也凸显了医院提高服务水平的决心,“以患者为中心”。

三、社会事物形象对公众舆论的引导

(一)社会事物形象

社会事物指在现代社会中涉及到每个老百姓的宏观事物,比如環保出行、垃圾分类、老年社区等。

以2019年9月12日新京报《北京部分中小学普及垃圾分类 鼓励学生主动回收分类》为例。为了更深入地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北京部分中小学已经全面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科普,并通过开展“校级回收活动”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给予学生奖励。

(二)社会事物形象的视觉传播对公众舆论的引导

社会事物形象的视觉传播对公众舆论的引导,指在社会中人们接触到的影响生活的宏观事物,会给人们带来不同感受。

“垃圾分类”是近年来中国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人们舆论的焦点,但对于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等问题,许多人依然一头雾水,连连叫苦,因此通过校内垃圾分类知识的科普,能让未来的垃圾分类行动更加容易推行。当垃圾分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时,便说明环保意识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了。为了谋求可持续发展,要将垃圾分类的知识从小就灌输给孩子们,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让他们具有环保意识。同时,孩子们学会垃圾分类后,可以带动整个家庭甚至是整个社会去参与这个活动。

2019年4月,北京市首个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试点项目在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南二社区启动,经过四个多月的规划、设计、筹备和实施,南二社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初具雏形。记者探访这里,发现小区不仅好看更“好住”,受到老年住户一致点赞。

此项目由政府出资,主要针对80岁以上的老人和重度失能老人。对老化的小区进行改造,安置方便老人自理的生活用具,更利用智能设备,对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将信息传达给医务人员和亲属,保证老人的生活便利和生活安全。

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让老年人愉快度过晚年生活是“适老化改造小区”计划实行的初衷,打造适宜老年人居住的环境是首要。“适老化改造小区”的实施,让老年人不再担心老无所依,也让其他即将步入老年的人群感到踏实。

四、结语

只有正确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清楚地区分出不同事物的特性以及其体现的含义。只有当一个事物承载了自己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贡献,才是我们要追求的。

不管是日常事物形象、科技事物形象还是社会事物形象,它们的视觉传播都会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每个人的立场、角度不同,因而会产生一些不同的舆论。

日常事物形象的视觉传播所产生的舆论可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让生活更美好的方式;科技事物形象的视觉传播所产生的舆论可以让技术开发者更加了解人们的需求,推动科技创新;社会事物形象的视觉传播所产生的舆论可以让政府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打造和谐的社会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政策。

参考文献:

[1]张法.哲学基本概念“事物”在中文里应为何义[J].社会科学,2013,(03):106-114.

[2]沈肖肖.传播社会学[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5,(09):51-52.

[3]佐新宇.全媒体时代如何提高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力[J].西部广播电视,2019,(22):77-78.

[4]张其锋.新时代加强新闻舆论导向的思考[J].新闻传播,2019,(12):196-197.

[5]王文革.新闻媒体如何发挥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作用[J].传播力研究,2018,2(33):49.

[6]张革文.在媒体融合中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J].中国报业,2019,(2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