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符号传播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2020-11-06许婷芳苏昊

戏剧之家 2020年28期
关键词:媒体红色文化传播

许婷芳 苏昊

【摘 要】在全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随着人们的阅读方式的改变,网络和自媒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无疑给红色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我们看到红色文化符号存在同质化现象、传播形式单一化、缺乏青年受众群体认可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在全媒体视域下新的红色文化符号传播体系的构建模式,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媒体;红色文化;符号;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8-0196-02

红色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留给后代的宝贵资源。坚持和弘扬中国红色文化是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这无疑给红色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显示红色文化的力量,达到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的目的,是业界主要探讨的问题。因此本文围绕“全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符号传播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展开研究,探索了红色文化符号的传播途径。

一、理论支撑与相关概念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它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红色文化代表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品格,包含艰苦奋斗、坚定实干、开拓创新、永不放弃的精神,蕴含着社会不断进步的理想信念。

符号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通常指人们熟悉或被广泛接受的事物,一般具有象征意义。本文所指的红色文化符号是一种在政治艺术形式中,以老一辈艰苦奋斗红色革命精神为主,带有其特有的形式特征、视觉特征、具有精神意义的文化符号。红色文化符号一般包括物态和非物态红色文化符号。物态红色文化符号包括革命根据地、故居、革命用品等;非物态红色文化符号一般是指红色诗歌、红色音乐、革命人物、红色节日、革命精神等,这些红色文化符号都体现了革命人的红色精神。

对于全媒体,学术界尚未达成认知的统一。从文字层面理解是指運用各种传播手段,多渠道覆盖的一种媒体形态。为避免不必要的争议,本文仅从传播学定义“全媒体”概念,即“用各种表现方式如文、图、声、光、电等,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借助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进行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①

二、全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符号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革命性地引领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深度融合,随之产生的是全方位、全天候、全员化的媒体信息大爆炸,为红色文化符号的传播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符号同质化、碎片化问题仍然严重,传播形式仍然单一。对于红色文化符号的取材而言,仍然停留在提取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红色革命标语、区域革命英雄等初级阶段,文化元素的提取与深化缺乏系统性的整体设计与规划。大多数是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纪念品、站点、景点等,红色文化符号过于陈旧、单一,对于青年受众没有吸引力,更谈不上采用青年受众群体习惯的消费方式,使其产生互动。此外,传播形式上仍然主要依赖党政机关的定向传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跟不上新的媒体发展趋势。

其次,在全媒体时代下,各路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青年受众群体所接受的文化内容甚多,对于红色文化普遍存在认同感较低的问题。在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的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世界各地风格迥异的文化都在各自的媒体平台表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多样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不同的文化也加剧了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繁杂化和多元化。青年群体对于老一辈革命精神缺乏深刻的感知,由此引起对红色文化符号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较低,受各种文化思想的影响,尤其是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使得红色文化符号难以深入青年群体的内心。

第三,全媒体时代下,红色媒体虽为主流,但相比于一些灰色文化则显得势单力薄。面对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部分青年往往采取逃避方式,或沉溺于边缘文化、灰色文化之中。灰色文化所宣扬的消极避世、享乐在先的内容与红色文化提倡的先人后己、积极向上的内容格格不入。红色文化符号的传播通常避免不了与灰色文化的正面冲击与对抗,仍然需要我们保持高度的警觉性。

三、全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符号传播体系的构建

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大众对于传统的红色文化符号有着一定的认知,但是仍然避免不了会产生生疏与隔阂,以至于人们无法识别蕴含在红色文化符号中的价值与意义。因此,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入融合,全方位、多角度地构建红色文化符号传播体系成为当前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

(一)红色文化符号的选择

社会会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法则,将有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红色文化就是老一辈革命者留给我们最有价值的精神文明。首先,红色文化范围很广,在对红色文化符号进行甄选的过程中,务必要能够唤醒公众对那个时代的深刻记忆。红色文化的遗迹遗物、照片视频、书籍资料、革命精神、革命金句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但是对这些珍贵的历史材料进行系统性的分类选择时,也要注意统筹兼顾,相关的资料在不同的媒介渠道可以优势互补,共同传递红色文化的信息。其次,红色文化的信息量种类繁多,受历史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信息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在做进一步的选择时,也要注重其核心信息的传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有那些能够真正体现红色文化核心价值,又保存完好的红色文化符号,才能确保其所蕴含的正确理念得到传承,为所有的民众所接受。最后,红色文化符号的选取还要注重其真实性,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很多信息的发布往往缺乏公正客观的视角,为了博取大众的点击率或关注度,刻意去断章取义或者过分夸张地进行信息的发布屡见不鲜,这种信息源一旦转化为红色文化符号,将极大地影响红色文化符号的公信度。

(二)紅色文化符号的解构

在对红色文化符号的提取过程中,必须明确这些符号从何而来,出处在哪里,让这些红色文化符号有根。同时,还需要对其符号背后所引申出来的意义与精神做出合理的诠释,并通过现代设计语言来进行表达和运用。在整个解构的过程中,首先,我们需要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持对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客观公正,既要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作用,也要团结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避免由于疏忽,导致对他人造成情感上的伤害,同时也损害红色文化符号的真实感。其次,在对红色文化符号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广大群众的喜好,根据大众的心理需求,设计符合大众审美的红色符号形象。比如在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中,可以设计卡通的英雄形象,制作书签、明信片等商品;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制作与英雄相关的故事情节,让卡通形象从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红色文化,让青年受众增加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三)红色文化符号的品牌

生活需要仪式感,只有让记忆成为习惯,才不会被社会所遗忘。一个品牌从形成到认可需要一个过程。红色文化符号的品牌其实就是红色精神的创意与赋形,以红色旅游、红色物件、红色周边为载体,传达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及崇高理想。党中央不断强调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等,都是在强调红色文化符号的品牌。通过对这些精神不断反复地重新提及,我们才能形成习惯,时时刻刻不断地深刻缅怀和真诚敬仰革命先烈。也通过不断重复强调,让这些红色文化符号凸显其品牌价值。打造红色文化的品牌,要有一个全局观,从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内涵到地方红色文化旅游,到地方红色文化符号的提炼、到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再到红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形成一个整体。塑造红色文化符号的品牌过程中,利用全媒体的传播方式,将其所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人民大众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革命教育中,才能不断地扩大其品牌价值,点燃人民大众的爱国热情,引发群众积极投身到红色文化符号的传播中去,从而提升整个红色文化符号体系的传播效率,扩大影响力。

(四)红色文化符号的传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站、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不断更新;数字化的发展,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各种形式的新媒体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传统纸媒的传播符号仅限于文字和图片,形式单一。在新媒体平台中,可以是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传播符号组合运用。通过全媒体的介入,不仅增加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而且扩大了受众范围,特别是在青年中得到了传播和传承。在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地方,利用VR技术,传播形式更加注重体验创新,不仅从视觉上给予受众群体感官刺激,而且通过沉浸式方式让大众得到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这样更能激发青年群体的兴趣,让他们回到那个革命的荣光岁月中,感受红色文化符号的精神力量。对于革命用品、革命歌曲等红色文化,可以通过设计介入、提炼,进行符号化设计,让红色文化在歌曲、故事、电影、图形设计、金句字体设计中体现出来。再充分发挥全媒体的资源优势,多层次、全视角地使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来诠释红色文化符号,让红色文化能够跨越时空,让大众切实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而接受、认同红色文化。

全媒体时代下,人们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红色文化也必然需要通过网络传播给大众。红色文化的传播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把红色文化的符号与不同的传播媒体相结合,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传播方式,让大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红色文化。大众在接受红色文化、对其产生认同感的同时,也让红色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郜书锴.全媒体: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19(04):37-42.

参考文献:

[1]郜书锴.全媒体: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19(04):37-42.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 文献出版社,2014.

[3]刘红梅.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2.

[4]葛舒阳.论红色文化的意识形态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2).

猜你喜欢

媒体红色文化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