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综艺”节目的成功之道及发展建议
2020-11-06卜紫肖
卜紫肖
【摘 要】近年来,以《中餐厅》《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为代表的“慢综艺”节目受到观众好评。其中《中餐厅》凭借独特的风格和新颖的题材取得较大成功,本文以《中餐厅》为例,从精神文明需求、节目定位、节目结构、制作理念等方面分析“慢综艺”取得成功的原因,对“慢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综艺节目;慢综艺;中餐厅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8-0145-02
《中餐厅》是湖南卫视推出的青春合伙人经营体验节目。节目邀请五位明星嘉宾共同经营一家中餐厅,由嘉宾亲手烹饪中国味道,传递中国美食文化。《中餐厅》第一季播出后,获得“2016-2017年度最具价值电视综艺奖”“年度上星频道最具创新影响力节目奖”;第二季首播即取得全国网、城市网双网收视第一的成绩;《中餐厅》第三季更是因为黄晓明等明星频上热搜,一度造就诸多风靡网络的流行语,引发网民狂欢,成功“出圈”。该节目受到关注的同时也引起诸多争议,戏剧性冲突的增强是否违背了“慢综艺”追求真实的初衷?“清静无为”的“慢综艺”还有多大的市场?本文试图以《中餐厅》为例,探寻“慢综艺”取得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对“慢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一、“慢综艺”节目成功原因
(一)精神文明需求促进“慢综艺”发展
在快节奏生活里,人们在追求时间、效率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紧张、快速的社会氛围,为符合快时代发展需求,在我们生活中也相应地出现了“快餐剧”“快餐杂志”“快综艺”等,“快”虽为我们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但它在内容呈现上缺少了“深度”和“情怀”。在发挥娱乐功能的同时,无法真正做到让观众停下匆促的脚步来放松身心,留意生活中的美好。
近两年,一种区别于“快综艺”的新型节目形态“慢综艺”呈现在观众面前,节目播出后也颇受好评,如《中餐厅》《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等。这一方面反映出观众对类似《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等快综艺节目产生了视觉疲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众在精神上的某种空缺,以及身居闹市却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不可否认,在都市快节奏生活中,人们易产生焦虑和紧张心理,而“慢综艺”的兴起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转型、精神文明需求的助推。
(二)创新节目定位,满足受众猎奇心理
《中餐厅》创新节目定位,解锁美食类节目新形式。该节目第一季至第三季,将“嘉宾”“海外自主经营”“美食”相结合,通过镜头为观众展现明星在海外自主经营时的经历。节目组还将“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这一理念贯彻于节目中,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号召,将三季拍摄地分别设置在泰国象岛、法国科尔马小镇、意大利陶尔米纳西西里岛上,真正带领中国美食“走出去”,通过美食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在推广中国美食文化、呈现节目内容的同时,也不忘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通过镜头为观众带来异国风光,使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原始雨林、16世纪的木筋屋、活跃的埃特纳火山,以及希腊剧院等,让观众大饱眼福。
(三)节目结构完整易懂,起承转合严密
首先,《中餐厅》在片头部分会展示拍摄地的风景,通过风景交代拍摄环境,引出拍摄目的地。紧接着会对前一期的节目内容进行前情回顾,以便观众在观看接下来的内容时不会感到突兀。随后用镜头记录嘉宾新一天的工作,在拍摄过程中,《中餐厅》并没有因无台词和固定剧本而缺少情节和冲突。在节目中,观众可以看到赵薇和黄晓明之间的调侃、赵薇和苏有朋再次同框时的默契、秦海璐和林大厨因出发点不同而产生意见分歧……嘉宾们真实的表现为观众带来很多看点。在一天工作结束后,店长会进行总结并和成员讨论经营问题,调整工作安排。
从节目结构上来看,《中餐厅》的结构相对完整,叙述方式易让观众接受和理解,在节目的节奏上,基本保持一致,在镜头的切换上,趣味卡通画面、拍摄地风景等都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四)追求无为,真实呈现
《中餐厅》将“无为”作为节目制作理念,在无剧本的情况下,记录嘉宾遇到突发情况时最真实的表现。在《中餐厅》中,观众们可以看到“大力女王”赵薇、“霸道总裁”黄晓明、“洗碗小妹”靳梦佳……节目中嘉宾们卸下了明星的身份,自然的表现让观众感受到明星贴近生活的一面。
相比刺激游戏、过度戏剧、千篇一律的综艺来说,以《中餐厅》为代表的“慢综艺”不仅让观众通过节目更加了解明星,也让观众通过节目释放生活带来的压力,身心得以放松。
(五)精致后期,锦上添花
《中餐厅》在花字、动画、视频的制作上十分用心,无论是原始雨林的大象、大海上方飘舞的蝴蝶,还是周冬雨的专属小黄鸭,画面及时搭配相应的动画,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用心的后期制作为《中餐厅》锦上添花。
二、“慢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
社会学家马尔库塞指出,同质化是人类失去审美能力后的一种相互模仿所造成的文化特征。以电视、广播为代表的文化工业以“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的方式破壞了艺术与文化的自主性, 正是这些大量的标准化的文化工业产品过滤了不合时尚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以休闲娱乐的方式麻痹了大众的意识。[1]
在综艺节目中仍普遍存在内容同质化和抄袭现象,其根本原因是节目制作一味迎合市场,缺乏创新和思考。《中餐厅》三季播出后,除了拍摄地、嘉宾有明显调整外,在节目形式和内容上并没有较大变化,创新点也屈指可数。《中餐厅》第一季中赵薇担任店长,张亮担任主厨,黄晓明担任外交官,周冬雨担任吧台小妹,靳梦佳担任洗碗小妹,每位嘉宾都有鲜明的角色分工。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较,除店长身份明确外,其他嘉宾无明确的角色分工。第三季较前两季最大的不同在于餐厅的启动资金为零,邀请到一位专业厨师。《中餐厅》虽在尝试着创新,但节目呈现效果并不明显,三季内容和形式相似度高。《中餐厅》播出后有网友指出,该节目存在抄袭韩国综艺《尹食堂》的现象。对于国内刚起步的“慢综艺”来说,如何提升原创能力、满足国民所需、通过节目与观众产生共鸣,才是首要任务。市场上的精品节目一定不是在一味迎合和模仿中产生的,独特的风格、用心创意的节目才会脱颖而出。
(二)“慢综艺”包装下的“快综艺”
打着“慢综艺”的旗号,做着“快综艺”的事情,在“慢综艺”中寻找节奏平衡点、把握情感尺度十分重要。节奏过快则会脱离“慢综艺”的本质,略显浮躁,节奏过慢则会造成情节拖沓。《中餐厅》第三季播出后,口碑和评分大不如前两季,很多观众看完后感觉“看着累”,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节目组的过度干预;另一方面,在于嘉宾因出发点不同产生了很多意见分歧,导致场面尴尬、节奏紧张。在第三季中,餐厅的启动资金为零,黄晓明为解决食材问题,提出了物物交换的方法,历经一番波折后,成功用物品换回200欧元。在购买食材的过程中嘉宾们也是争议不断。从开始慌忙换取食材到成功换回第一份资金,再到最后购买食材,整个过程节奏紧张,让观众无法放松。近两年,“慢综艺”节目中经常出现过度煽情、为创造戏剧冲突制造紧张气氛的现象,虽为节目呈现效果,但过度使用则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和反感。
(三)过度依赖“明星效应”
在《中餐厅》第三季播出后,该节目因黄晓明的“明言明学”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和关注,但也有不少人指出,《中餐厅》第三季因后期编排混乱引发观众误解。如今靠明星提高收视率的现象仍然存在,明星虽可以带来流量,引人关注,但一档经得起考验的节目在制作上也不可偷工减料。
三、“慢综艺”发展建议
(一)培养专业型人才,加快内容整合
加大对相关领域人才的专业性培养。优秀的节目离不开优秀的制作团队,新鲜血液的注入必定会为行业带来新的活力。打破收视过度依赖“明星效应”的局面,逐渐形成“创作高质量节目”的思想。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慢综艺”的发展也应充分借助各媒体优势,将内容、人力、宣传等进行整合,增强竞争优势,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节目。
(二)坚持文化自信,发挥寓教于乐功能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書记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近两年,有关增强文化自信、发扬传统文化的节目时常与观众见面。其中,《朗读者》带领观众用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故事;《见字如面》通过信件,讲述时代故事;《中国诗词大会》带领观众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慢综艺”的发展应坚持文化自信,在发挥娱乐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发挥节目价值,使大众通过节目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三)满足大众文化需求,创新节目类型
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成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的需求行动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3]从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可以看出,受众在媒介内容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慢综艺”在节目策划与选题阶段,首先,要考虑到观众所需,一档为观众考虑的节目才更容易被受众喜欢。其次,打破单一类型节目模式,创新节目类型,打造多元化节目,一方面可以拓宽“慢综艺”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可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防止观众审美疲劳。
(四)建立平台,及时获取观众的反馈信息
观众对于一档节目是否满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对节目的选择和期待。所以,在节目播出后,及时获取观众的反馈信息、接受观众的有效建议并进行完善,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找到节目的不足,也可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
四、结语
《中餐厅》独特的节目定位、无为的节目制作、易懂的节目结构和精美的后期制作,使生活在快节奏生活中易产生焦虑情绪的人们得以放松,满足了大众精神上的需求。但“慢综艺”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足,想要长久发展,需从观众、节目制作、人才培养、媒体融合等方面多加考虑,不断增强竞争优势,创作高质量节目。
参考文献:
[1]张永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中的现实问题[J].文化学刊,2007,(06):97-101.
[2]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J].理论导报,2016,(08):7-9.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