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作品“碎片化剪辑”的审美表征

2020-11-06师晓鑫邹朝斌

戏剧之家 2020年28期

师晓鑫 邹朝斌

【摘 要】影视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到今天,其后期的剪辑技巧和审美意识层面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借助于影视科技的发展和物质资本的膨胀,其作品愈发精良,越来越符合所处时代中观众的审美接受习惯。从最初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的原生态的无意识长镜头记录,到美国人艾德温·鲍特的第一部有剪辑意识的影片《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再到苏联蒙太奇思维、“无缝剪辑”、“动作快速剪辑”等等,影视作品的后期剪辑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不断变化着。如今,影视作品的镜头时长和长度越来越短,有的影视作品甚至出现了不足一秒的镜头,亦或长度为12格的镜头,后期剪辑正在向“碎片化”、“帧剪辑”演变。

【关键词】碎片化剪辑;快速剪辑;后期;审美接受

中图分类号:J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8-0125-02

一、何谓“碎片化剪辑”

“碎片化剪辑”脱胎于动作剪辑、暴雨剪辑等快速剪辑方式。与好莱坞所盛行的常规标准的“无缝剪辑”不同,“碎片化剪辑”首先是一种时间极为短促的镜头拼接;其次,与“无缝剪辑”不同的是,“碎片化剪辑”打破了时空的完整性,其是由多个碎片化的图像画面所构成的,但每一个画面如果进行单独观看并不能构成情节,只有将其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才能产生故事意义;再次,“碎片化剪辑”的画面内容一般为同一场景、同一时间、同一事件和同一人物所构成,即画面内容从视听角度、故事情节、场景风格等多方面来看,非常类似。

“碎片化剪辑”仅为图片之间的拼接和图片的快速播放,但其在打破时空规律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在观众的接受心理层面不受阻碍,使观众顺势接受,是因为视觉层面的“视觉暂留”原理以及“心理认同”。所谓“视觉暂留”,比利时科学家约瑟夫·普拉托通过观察发现,外界物体从人的眼前移开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不会马上消失,而是继续短暂滞留。[1]此外,观众能够顺势接受“碎片化剪辑”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心理认同”在起作用,通过视觉暂留,画面内容反映至观众的心中,观众根据自身所具有的日常生活经验,来承认画面中所出现的不断变化的内容和破碎的时空的连贯性,从而产生一种流畅、连续运动的“真实感”。

二、“碎片化剪辑”的现实符合性

在这个信息爆炸传播的时代,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速度高效化已成为鲜明的特点,“传——受”之间的信息往来变得愈发迅捷,碎片化的传播方式逐渐占据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因此,整个受众群体会有意或无意地对此种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形成一种心理依赖。而影视作品的“碎片化剪辑”处理方式,正符合当下受众的接受方式和依赖心理。

从传播学视域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来看,观众观看诸如《忠烈图》、《战狼2》、《龙门客栈》等中国动作片,以及《谍影重重》、“速度与激情系列”等好莱坞动作片,都是在使用电影这种传播媒介的基础上,满足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之余,能够在心理上寻求一定的宣泄和释怀的需求,而此类影片中的“暴雨剪辑”、“碎片化剪辑”、“帧剪辑”等快速剪辑方式正迎合当下受众的口味,受到追捧。

三、“碎片化剪辑”的审美特征

(一)省略时空关系

在传统“无缝剪辑”的后期处理中,观众对剪辑点的忽视是剪辑处理最基本的要求,在这种传统的处理方式中,遵循“动接动,静接静”等固定原则,有正常的场景顺序,不会出现“跳切”等夸张处理,而是按照基本的环境和时空关系的节奏进行处理,如场景选择上一般是远、中、近等常规顺序,在银幕上完整地根据故事内容的叙事节奏和序列,呈现人物语言、动作,并且遵循前后动作因果逻辑的合理性。

但是,在“碎片化剪辑”的处理方式中,有意突出审美特征便与常规“无缝剪辑”中保持完整的时空段落衔接相左,通常省略具体的某一场景的时空片段而进行非常规跳跃式的衔接。大多数“碎片化剪辑”的处理成品都是近景和特写,并且人物的语言和動作不是流畅地衔接,相对于传统的剪辑成品,显得更干脆、错乱,并且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碎片化剪辑”强调的是人物动作和动作之间的衔接,且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序列有时甚至是重复、倒回、错乱拼接在一起的。因此相对于常规的剪辑作品,“碎片化剪辑”的作品更需要观众进行心理的补充,“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形——背景法则、相似性法则、接近法则等都在强调接受者要对艺术作品完成部分的补充,“碎片化剪辑”正符合此规律,这样的接受规律让观众不仅是跟随着创作者的思路进行顺序的接受,更强调了观众的主观地位,需要观众依据自己的心理体验和日常生活经验来进行各个空间碎片之间的填充,以及进行人物动作的完整重建。

(二)省略因果逻辑关系

这里的因果逻辑关系并非是指在情节叙事层面的因果逻辑关系,而是指在具体的打斗场景中人物动作与动作之间衔接的因果逻辑关系。由于此类影片追求一种“短、平、快”的剪辑节奏,因此在剪辑动作场景时,一般剪辑师会重节奏和视觉体验,而轻因果逻辑关系。在以往常规影片的打斗段落中,一般会根据演员动作、眼神的指向性和观众接受的顺序性进行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剪辑设计,例如当演员甲向前攻击演员乙时,一般会接演员乙闪躲的镜头,这也符合观众以日常经验为基础的常规反应。但是,在“碎片化剪辑”的作品中,往往会省略因或果而增强影片的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

此外,不仅是打斗场面,往往在追逐或跟踪段落中这种省略因果逻辑关系的“碎片化剪辑”处理也经常使用,追逐或跟踪场面本身就是一种处于线性运动状态中的场面,和打斗场面类似,追逐或跟踪也存在追逐和被追逐以及跟踪和被跟踪两个状态。影片《谍影重重》中的一段追逐场面创作者则没有使用正反打、一前一后的常规手法交代两人关系,而是在拍摄时运用多机位、多角度、多人称视角的方式进行拍摄,并且在剪辑时更加突出此类风格,表现出追逐与被追逐动作的节奏感。

但是在具体的影片中,如若只顾对影片素材进行“短、平、快”的“碎片化剪辑”处理,只是一味地加快、加强影片的视觉节奏和心理节奏,也并不能实现影视艺术对美的追求,因此需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碎片化剪辑”处理。“速度的改变只有在它提高或降低观众对他们银幕上所看到的事物的兴趣时才是有意义的”,[2]剪辑也正符合这样的规律,因此要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程度,单纯求“短、平、快”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三)高速的影片节奏

以上两点,省略时空关系和省略因果逻辑关系都是为了加快影视作品的整体节奏。此处的节奏不仅仅是指一种视觉或听觉上的体验,还包括观众的心理体验,当观众入戏之后,会被影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发展所吸引,而此时对影片使用何种剪辑方式就显得至关重要,例如某场戏需要的是一种快速、干净、利落的风格,但是剪辑之后的成品在交代场景、处理细节、叙述故事上拖沓、赘余,就会使观众在接受过程中经常出戏,而觉得此部影片有种距离感和陌生感。瑞典著名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曾说過:“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3]。“碎片化剪辑”一般是加快动作,因此从节奏的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两个层面:视听层面与心理层面。首先,从视听层面来看,包括“碎片化剪辑”、“帧剪辑”、“暴雨剪辑”等在内的多种快速剪辑方式最主要的目的,同时也是最直观的效果便是给观众带去视听上的享受和冲击,例如中国传统的武侠片中,就多处运用过此类剪辑方式,其中“暴雨剪辑”、“碎片化剪辑”尤为突出,本身中国武术的基本要领就要求“稳、准、狠、快”,相较于蒙太奇的镜头拼接,长镜头更能保持时空的整一性,因此如果运用长镜头的拍摄方式和剪辑方式,想要展示出快速密集的雨点般的动作较有难度。而运用“碎片化剪辑”,则可以删去不需要的动作和场景段落以提高视觉速率,例如武打动作场面中,可以删去挥拳、蹬腿等动作过程,而只留下身体接触和动作完成之后的关键画面。其次,从心理层面来讲,在视听层面接受到的快节奏的夸张的画面,会在观众的内心形成一种被带入电影情节当中的强烈刺激感受,这也是类似于好莱坞的动作类型片、中国的武侠片能长久保持对观众的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此类影片中,往往会出现多次的打斗、追逐等场面,并且是以影片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大节奏为依据。因此,剪辑师要特别注意此类段落的每一次处理并不能一样,而是要符合影片的故事情节,从受众体验的角度来讲,需要给观众内心波澜一层高过一层的感觉,到影片高潮处,观众的内心体验也最为紧张刺激,剪辑的速率以快为主,加以几处升格处理,会显得更加收放自如,更具节奏感。

总而言之,处于当下这个快节奏、信息化的社会大环境下,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商业和艺术双重属性的艺术品,要注重观众的接受方式,适应快节奏的信息传播规律。因此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讲,电影艺术都要紧贴现实,剪辑手法同样不遑多让,碎片化的快节奏剪辑正迎合了时下观众的接受口味,是时代发展的现实产物。

参考文献:

[1]周星,王宜文.影视艺术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2]卡雷尔·赖兹,盖文·米勒.电影剪辑技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9:291

[3]李晋林.影视剪辑的“碎片化”[J].当代电影,2010,1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