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媒体时代下电影美学的嬗变

2020-11-06刘思含

戏剧之家 2020年28期
关键词:数字技术新媒体时代

刘思含

【摘 要】电影是一种文化产业,我国电影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一个从困顿萎缩到逐渐复苏再到蓬勃发展的过程,如今,我国电影已经呈现出了一种新的态势,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影美学多元文化的交融和沟通,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就新媒体时代下电影美学的嬗变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电影美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8-0116-02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电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电影美学的发展与人类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如今,数字化时代来临,电影在吸收现实主义美学和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发展,数字化时代使得电影面临新的挑战,电影的本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要在寻找当代电影发展特征的基础之上,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新媒体时代下电影美学的发展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本文就新媒体时代下电影美学的嬗变提出了几点思考。

二、新媒体时代下电影形式的演变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个词汇,它产生于20世纪后期,也被称为是继报纸、电视、通信、广播四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新媒体的概念十分广泛,它运用互联网来传播信息,运用数字化技术这一手段来向大众提供娱乐资讯。新媒体相较传统媒体,具有传播信息量更大、传递信息更快捷、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的特点。

(二)电影拍摄方式的演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电影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类似于精英文化的大制作电影,这一类型的电影拍摄需要有专业的高水平的团队;另一个是偏向于大众文化的成本较小的电影,这类电影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了拍摄门槛,为平民阶层提供了拍电影的条件。这一趋势的发展使得电影又有了一次历史性改革,这一次变革推动了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三)观影方式的演变

1.新电影对多种艺术形式的兼容并包

传统的观影模式就是把观众集中在一个黑暗的空间内使得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银幕上,让观众与外界隔离,这样就会给观众带来心理上的距离感,从而减弱了观众的观影效果。新媒体时代下引起了多元化的观影模式,人们不再局限于去电影院看电影,观众不仅仅是电影的观赏者,还可以是电影的参与者,增加观众和电影之间的互动性,提升大众的观影效果。目前主要流行的就是手机电影,手机电影是指通过下载从而在手机上进行观看的方式,手机电影目前已经发展越来越成熟,如此便捷的觀看电影的模式已经大大推动了手机电影的发展。

2.新电影呈现的特点

(1)影片个人化。新媒体时代下的电影制作者将拍摄电影改变成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一种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使用低成本、高效率的制作方式来展现自己内心的情感,互联网技术、科学技术以及电影制作方式等的发展推动了新型电影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电影与新电影相比较,仅仅是表现了形式上的个人化,并没有真正改变电影的叙事方式和叙事内容,所以相比较而言,新媒体时代下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得各种各样类型的人串联在一起,大家共同表达对电影发展的看法和观点。

(2)内容大众化。新电影在叙事内容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3)形式前卫化。目前新电影还处于发展上升阶段,许多发展方式都是以挑战传统电影的姿态呈现出来,新电影在一定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很多弊端,新电影在制作方式上更加简单,制作成本更加低廉,甚至宣传范围也比较广泛,总之新电影动摇了传统电影的地位,利用技术层面的改变挑战传统电影的权威。

(四)电影叙事模式的演变

传统电影主要是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下,通过社会生活和文化历史的角度进行叙事,这一叙事题材都比较大,并不注重对个人以及生活细节的描写,这一特点不符合大众文化的发展。而新电影则是从一个人的角度出发,将电影中故事的重心放在个人的命运上来,深入挖掘个体的生命真谛,虽然以小人物为主人公,但是这样的叙事方法才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生动,逼真展现了当代人物内心的情感内容,并用小人物的生活现状来讽刺一些社会现象,利用一些生活碎片让观众切身体会到电影中的情感,以达到更好的观影效果。

三、数字化技术

(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对电影创作的影响

数字化技术使得我们在处理电影影像形象时可以更好地处理人物的外貌形象、影像的敏感度、画面的运动速度、声音效果等,数字化技术的这种优势使得电影形象在进行周密的处理后能够更好地反映电影创作者的思想。新媒体时代下电影中的虚拟影像完全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统美学的根基。

(二)数字化技术对传统电影美学的颠覆

摄像机是电影发展的关键所在,摄像机的发展进步与科学技术是密切相关的,电影在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是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他们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例如从二维平面图像变为三维立体声画系统,这一改变使得观众在虚拟世界中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感官带来的全面刺激,数字化技术改变了电影的创作方式以及传播方式,传统的电影美学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三)数字化技术时代电影的虚拟美学

如今,电影影像在学术界讨论数字化电影时常用“虚拟现实”来描述。我们知道,每种电影美学都有其对应的电影创作方式,传统电影在创作上是以模型和图像的剪贴为手段,其反应物质存在的是一种“伪现实”,若我们把传统电影所对应美学形式称为“真实美学”的话,那么,“虚拟美学”将在新媒体时代的数字电影的建立之下诞生。

传统电影中存在两种真实,一种是在摄影机的拍摄下所展现出的现实生活中假定的真实,一种是影片传达出的情感真实。前者直指观众的视觉,是偏向于技术层面的电影表现手段,这属于观众观影时的第一层面。第二层面是情感层面,这是电影表现的存在目的,属于艺术层面上的情感真实,直达观众的内心。传统电影在把握电影的艺术精神与气质时往往是从第一层面逐渐向第二层面深入。然而数字电影的“虚拟美学”与这种“真是美学”不同。虽然在涉及情感真实的电影艺术层面上没有发生本质性变化,但在技术层面上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目前,人们将自己能够想象的一切都使用数字技术去制造,数字技术能够制造出比真实更“真实”的虚拟影像,让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渐渐模糊,让我们认为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清晰地展现于银幕之上。当电影的视觉刺激达到一定的极限时,人们往往便会忘了通过視觉去感受心灵上的情感。

四、对当代电影当下状况的几点思考

(一)当下中国电影存在的缺陷

1.缺少电影类型的创造,主题深度挖掘不够

我国电影的类型主要就是来源于好莱坞电影的类型,严格来讲我国并没有特别成熟的电影类型的创作模式,而且对于主题深度挖掘也是远远不够的。就像翻拍一部电影一样,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跟着大众走。例如战争片,上世纪中国经历了许多艰苦的战争,我们深知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战争是没有完全的胜利的,我们应该以反对战争为主题拍摄相关的影片,揭露战争背后的残酷,但是在那段时间内的战争片大都是关于我国经过艰苦卓绝的战争后胜利的喜悦,从而忽视了对战争的深入挖掘,忽略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虽然数字化技术使得电影的发展更为快捷大众,但是电影的发展始终是应该以艺术创造为其发展的基本支点,所以严格来讲中国的电影仍然缺少深入挖掘与创造,只有不断地创造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坚持传达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的艺术作品。

2.当前中国电影缺乏自主性、个性化的特质

电影就是用影像这一直观的形式生动展示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喜怒哀乐,也是从侧面反映时代的审美观念,用艺术来展示社会文化。电影大部分都来源于生活,对生活的理解就体现在这一艺术之中。我国的电影创作人员的创作环境由于长期受到限制,如果电影都是展现社会美好的一面,没人勇于站出来对社会上的某些现象提出质疑和批评,那又怎么能够创作出有影响力的电影呢?只有用电影的形式客观地展现社会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才能够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才能够使得大家一起商讨如何解决这一现象,激发大众的社会责任感,推动中国电影的进一步发展。

3.与观众无关,缺乏吸引观众的艺术魅力

观众是推动电影发展的重要动力,电影的发展绝对离不开观众的感受。所以电影创作者不能忽视观众观看电影的感受,着重去了解观众的需求,当然并不是说要去盲目跟随潮流,而是要深入了解观众的需求,保证电影发展的生命力。

(二)世界电影对中国本土电影的冲击

以好莱坞电影的发展为例,在科学技术的一次次大发展之中,好莱坞电影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为创作者和投资者都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好莱坞电影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冲击着其他国家电影行业的发展,观众相较于其他电影就会优先选择观看好莱坞电影,所以本国电影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我国的电影创作者应该深刻认识到电影行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影片本质的内容,电影基本都是以故事表达情感,所以电影最基本的就是电影本身的故事,只要故事内容足够精彩,就一定会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电影的发展还是需要艺术的沉淀。

五、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一定要在此基础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新技术应用于电影之中,推动电影形式的不断改变及改进。数字化技术发展到今天,一定会对电影美学产生影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勇于接受新的挑战,用勇敢的内心来面对新技术的产生,紧紧抓住观众的心理变化发展电影,我们要勇于在这一变动下研究电影美学的改变,在更广泛的范围里去寻找与电影有关的艺术与技术,对其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 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287.

[2]李小丽.新传媒时代的电影:从宏大叙事到小叙事[J].当代电影,2007.

[3]郝延斌.对于宏大理论及其可能性的思考[J].当代电影,2007.

[4][美]约翰·帕夫利克.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M].周勇,张平峰,景刚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3.

猜你喜欢

数字技术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