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民间舞晋南花鼓的美学价值探析

2020-11-06张凯悦

戏剧之家 2020年28期
关键词:美学价值

张凯悦

【摘 要】山西民间舞种类繁多,丰富多彩,是黄土地上的重要宝藏。本文旨在研究山西民间舞晋南花鼓的美学价值,通过阅读文献记载、实地采风等方法,从渊源发展、艺术形态、民间到课堂的转化、美学价值四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晋南花鼓;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8-0091-02

一、晋南花鼓的概述

(一)远古的呼唤

人类在不断探索生命的道路上,会经历许多困惑,而人们常常将这些自己难以理解的事物与神灵联系在一起,比如认为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现象是天神对大自然和人类的恩赐与惩罚,这体现了远古人类对天、对鬼神的崇敬。在人类还未跳出大自然的襁褓,仍需依存于自然而生活的时候,对天、神的依附感尤其强烈。为了不断祈求神灵的护佑,找到沟通人与神的媒介,达到一定的目的,“鼓”出现了。

早期的“鼓”是将兽皮蒙在土罐上,拍打鼓面来模拟雷声,目的是为了祈求降雨,希望通过鼓的声音让上天感受到人们的诉求与敬畏。《路史·后纪》中记载:“(神农氏)桴土鼓以致敬于鬼神,耕桑得利而究年受福,乃命刑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可见将鼓作为沟通神的工具,以求丰收。后来“鼓”的用途则是为了壮胆、驱赶野兽。在人类还未跳出大自然的襁褓时,人力无法抵挡凶猛野兽的入侵和攻击,这时“鼓”就起到了保护自己的作用,载歌载舞,鼓声阵阵,震耳欲聋的声响,驱赶了凶猛的野兽,维护了周边的安宁。

(二)鼓舞的功能性演变

原始社会早期,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认为世间万物既可以保护人,又能够责罚人,人无力驾驭,唯有虔诚祭拜,于是为了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外来侵害,祭祀活动兴起。人们以“鼓之舞之以尽神”的方式来祈求降雨,祈求五谷丰登,祈求风调雨顺,祈求平安健康。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思想观念的革新,人类慢慢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对神的依赖逐渐减少,开始从事发明创造,积极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生产、劳动、创造和总结,发挥主观能动性抵抗自然和外来的侵害。人们愈加注重自我,愈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祭祀也逐渐演变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人们伴着鼓声载歌载舞,交流感情,祭祀功能逐渐衰退,向自娱自乐、强身健体的功能转变,以表达心声,传递情感。

(三)晋南花鼓在物质、精神及制度文化形态中的体现

1.构成晋南花鼓的物质形态内容

晋南花鼓以小花鼓为道具,由于鼓的位置和数量不同,称谓也不同,有高鼓、中鼓、低鼓、多鼓之分。花鼓是通过击打鼓面而发出声音,其伴奏由锣、镲等打击乐器组成,有时平稳柔和,有时明快刚烈,抑扬顿挫,刚柔并济,表現了不同的主题思想。晋南花鼓集舞蹈、戏剧、演唱于一身,既有自娱自乐的戏剧表演形式,又有击鼓的舞蹈形式,还有特定的唱词程式和队形调度。表演动律上活下沉,上身的扭、摆、摇、绕,下身的蹲、蹦、踢、转,整体看来动作洒脱活泼,极具表现力,如虎之威武、似猿之敏捷,体现出了黄土高原人民健美刚劲、憨厚朴实的特点。

2.反映晋南花鼓的精神形态内容

晋南花鼓从早期的祭祀活动演变到今天的娱人活动,显然是精神文化形态的转变。通过对晋南花鼓的采风和挖掘,发现精通鼓舞的老艺人不仅熟悉鼓的打法,能够掌握打鼓的节奏和每一种打法的程式,而且注重打鼓的表情,一招一式表现的什么、有什么寓意,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还能够肩负起制作鼓的责任,这种种表现都反映出了晋南花鼓独特的精神文化形态。此外,“鼓”有正义勇敢的意蕴,可以用来教育子孙见义勇为、惩恶扬善。同时祖祖辈辈对鼓舞的坚持、延续与传承体现出了晋南地区人民代代相传的精神文化内涵。

3.凸显晋南花鼓的制度形态内容

晋南花鼓通常在每年的岁末年初或农闲时进行表演,将人们聚集起来,便于交流情感,有时走街串巷进行表演,有时在规定场所进行表演,有固定的程式、套词,有时间的限制和队形变化的限制。但不论是哪种表演形式,其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祈神护佑,期盼来年的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万事如意。正是有了制度文化形态的参与,晋南花鼓才能在今天稳步前行,才能有秩序地发展。

二、晋南花鼓从民间到课堂的转化

近些年,许多高校开设了山西民间舞教学课程,将鲜明的地域文化引进课堂,以此更好地保护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高校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将山西独有的文化、风格向外界进行渗透传播,这种传播打破了小面积的传承限制,不再局限于村落,拓展了人群范围,学员素质也随之提高,为晋南花鼓未来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一)接受群体的转变

晋南花鼓从民间自娱自乐的活动转变为高校开设的精品课程,无疑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转变。从老少皆宜、村村户户到专业功底、专业院校,是接受群体的转变,也是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发展。原始的民间舞没有多少规定,都是自发的、随着心情而舞的活动,老人、青年、小孩都可以通过这种难度小、大众化的娱乐活动强身健体,丰富生活。随着“非遗”舞蹈的普及,晋南花鼓进入高校,开始面向有专业功底的学生,因而也就有了新要求,逐渐追求规范性、艺术性。

最初,院校为了让学生学习晋南花鼓,特地邀请传承人到高校讲授花鼓的历史渊源、生态环境、人文习俗,以及鼓的背法、打法和曲牌、队形等。在掌握基本内容之后,专业教师配合传承人开始对学生的动作进行规范,如鼓的位置、手的位置、头的位置、眼睛的方向、动作的幅度、脚下的步伐以及情绪的变化。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对教师教学的规范,教师做好“口传身授”,对动作的名称、由来、要领、标准及运动路线、面部表情的把握都要准确无误。这样学院派的教学既能保留原汁原味的动作风格和文化底蕴,强化动作语汇,使其更加清晰且富有美感,又可以进行再创作,结合新思维、新想法,丰富晋南花鼓的舞蹈语汇。

(二)目的性、功能性的转变

接受群体发生改变,目的性、功能性也就随之变化。晋南花鼓面向专业院校的学生时已经不单单是自娱自乐的性质,而是尤为强调科学训练。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训练增强学生肢体与花鼓之间的配合、上肢摆动与下肢跳跃的协调性。晋南花鼓同其他很多民族民间舞蹈一样,形成了系统的课程体系,从单鼓到多鼓,从单一动作打法到典型性的曲牌组合再到综合表演,可以使学生准确把握舞蹈的风格、律动特征。通过此种循序渐进的训练课程,形成了相应的训练教材,被应用于多所专业院校,如山西大学、太原師范学院、运城学院等。

这种普及方式为晋南花鼓的传承提供了更多平台和可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通过查阅史料文献、到田野采风、拜访艺人等方式,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人文意蕴,从而为晋南花鼓的发展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撑。传承人的缺失和老龄化使晋南花鼓岌岌可危,需要培养更多的舞蹈人才去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弘扬。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保留精华,大胆创新。

三、晋南花鼓的美学价值

(一)晋南花鼓体现合目的性的审美

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是一种主动、积极的理解,人类利用特有的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能力,可以能动地感知一切事物,适应生产环境。因此人类在不断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对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有了判断,从中认识并掌握规律。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升与落、天气的冷与暖,来确定自己的劳作时间,并慢慢形成一种习惯。凭借生活中总结的规律和方法,发明器物,世代延续,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过程。通过模拟雷声制作鼓,再通过祭祀的方式,告诉神灵自己的愿望,求得无病无灾、风调雨顺。不论是人类自我能动性的创造还是向神的祈求,都是在时间的检验中做出预判的,自觉地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体现了自然的合目的性以及“天人合一”的价值观。

(二)晋南花鼓“斗”的艺术审美价值

花鼓各异的形态和不同的打法展现出了浓郁的山西本土风格。以“鼓”为道具,用“斗”的方式去传达思想情感。男子双人“斗鼓”主要体现了一种男子之间相互竞技、相互鼓励的行为,更加突出黄土高原上刚劲、坚韧的汉子形象。而男女的“斗鼓”,又称为“对鼓”,主要用来表达男女间细腻的情感,两人互相旋转,一高一低击鼓,伴有眼神的交流和情感的传达,一刚一柔、一阴一阳,在视觉效果上达到了平衡,不论是动作、造型,还是面部表情,都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可见,晋南花鼓中的“斗”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晋南花鼓文化内涵的审美价值

1.“动与静”的审美

舞蹈的重要特性就是动态性,“动”就是运动、变化,是世间万物存在的一种方式。四季的变换,昼夜的更替,人的生老病死,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蕴含着“天行健”的精神。而静为动的矛盾体,所有事物最终都需要回归根本——静的状态,只有静下来才可以更好地动,才能达到平衡。晋南花鼓使生命得以舞动,时而欢脱、跳跃、摇摆,时而沉静、内敛。动态的舞姿与静止的造型对比结合,使得晋南花鼓具有更直观的审美价值和哲学内涵。

2.“圆”的审美

晋南花鼓的动态特征受到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山西黄土高原地区受到中原“圆”的美学思想的影响,不论是对体态、动作、组合还是对队形、场地的要求,都遵循“圆”的规律。表演过程中的曲线运动轨迹和造型,如“提胯”“横拧”等,个个都凸显出了人体的曲线美。另外表演过程中对于场地的要求,不同于走街串巷的“前进式”场地,而是在一个“圆”的场地上让观众围绕观看,在“圆”里变换队形。以“圆”为美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聪训斋语》记载:“天体至圆,万物做到极精妙者,无有不圆。圣人之德,古今之至文、法帖,以至一艺一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人们认为“圆”是中国审美中的一种典型结构与形式,是审美理想的完美体现。晋南花鼓中“圆”的运用体现出整体美、运动美、空间美,阴阳相合,圆融归一。

四、结语

晋南花鼓经历了时代的洗礼,依然以其独有的姿态屹立在历史长河中,它的美,美在内容、美在形式。它是晋南人民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晋南人民深厚的文化情结,书写着晋南人民的文化和历史,它的存在,于晋南、于山西、于整个人类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人民出版社,2011.

[3]李华平,田彩凤,王九筛.山西民间舞蹈学[M].昆仑出版社,2001.

[4]刘冬.晋南花鼓的创新研究——晋南花鼓从艺术形态向教学形态的转化[J].黄河之声,2012.

猜你喜欢

美学价值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生活美学馆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纯白美学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妆”饰美学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