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品牌校园剧的艺术教育特点探究
2020-11-06秦艺源
秦艺源
【摘 要】校园戏剧是校园内的戏剧,通常是指由非戏剧专业的大学生所组成的戏剧社团开展的戏剧活动,校园戏剧已成为展现校园文化的一种新方式。本文从校园戏剧的概念定义、发展现状及“品牌精神文化”的建设出发,对校园剧《赵德龙》的创编过程进行说明,并对其具有的艺术教育特点进行探究,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校园戏剧;品牌精神文化;《赵德龙》;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8-0030-02
校园戏剧是近现代时期产生的一个新兴品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因为它流行的范围不广,基本存在于大学校园内,并不像粤剧、京剧、豫剧等戏剧经过长时间的沉淀而令人熟知,但它们同样具有戏剧所蕴含的某些特质,同时也承担着教育的责任和历史的任务。
一、校园戏剧
(一)概念定义
校园戏剧将音乐、戏剧、美术等融为一体,用戏剧的手段来对校园故事进行艺术处理,以此来表现故事主题。它已经成为综合不同学科、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让学生进行拓展,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表演和发挥。校园戏剧是中国话剧诞生的摇篮,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广大青年关注社会、表达内心感受、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同时也承担了文化传播的历史责任。
(二)发展现状
1905年秋(乙巳光绪三十一年),李叔同因经历丧母之痛选择东渡日本留学,以期为国家寻求文艺救国之路,并在留学期间创建我国最早的校园话剧团体——“春柳社”,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奠基。早期的话剧能够被大家所认识和了解也正是由于借助了校园这个特殊的媒介,从而使得校园戏剧成为了中国话剧发展历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五四运动期间,“爱美剧”运动初步确立了中国话剧的演出体制,受其影响的学生把话剧看作是贴近现实、反映现实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于国于家有益的新艺术。同时,这些受到新思想影响的学生,成为了校园戏剧最有力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在当时校园戏剧的推动下,许多学生走上了从事专业戏剧艺术的道路。
作为校园文化和课余生活的一部分,校园戏剧通过戏剧演绎的方式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情感世界以及理想追求。校园戏剧有其特殊的亲和性和非功利性,它的团体教育功能在大学校园中得到了最好的实践,对推动以“育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防止大学生精神层面出现偏差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了展现校园文化的一种新媒介。近年来,大学生对校园戏剧的热情逐渐高涨,以校园舞台剧为代表的校园戏剧在高校中发展迅速。随着连续几届“中国大学生戏剧节”的举办以及各地大学校园戏剧专场演出活动的开展,及其自身表现出来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意识,使得校园戏剧在社会上不断受到关注,甚至出现在“中国曹禺戏剧奖”的赛场及“中国艺术节”上。
虽然校园戏剧吸引着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但由于高校校园戏剧活动的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原因,各高校校园戏剧活动的发展现状各不相同。有的学校对校园戏剧的关注度比较高,对校园戏剧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认识较深,因而发展得比较好。比如杭州师范学院“流霞剧社”参加了由原国家教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师范教育100周年文艺晚会”演出等。但有的学校校园戏剧存在着没有固定的校园戏剧团体、缺少原创剧本、缺乏指导老师和演员等问题。
二、品牌精神文化
品牌校园剧中体现的“品牌精神文化”是指品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理念和精神成果,它是品牌文化的核心,也是品牌的靈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持久性和标志性。不同品牌的本质可能相同或相似,但由于精神文化不同,赋予品牌以不同的形象。正是因其具有个性化和差异性的特点,所以高校能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塑造属于学校自己的“品牌精神文化”。同时“品牌精神文化”也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品牌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任何课程都无法代替的。优秀的“品牌精神文化”是对新时代文明、精神意识的提炼和概括,所以“品牌精神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创编属于自己的高校品牌校园剧是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又一塑造和展现。由于品牌校园剧具有持久性和标志性等特点,使得它对大学生精神文化层面的引导是持续不断的;又因其具有动态性的特质,在创编校园剧时可以不断地引用新的素材,使其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正因为是描述校园中发生的故事,所以校园生活是创编品牌校园剧、建立“品牌精神文化”的最好素材。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不同的人、物、事,这些都是创编品牌校园剧,使“品牌精神文化”持久发展的动力所在。
三、校园舞台剧《赵德龙》
(一)事例介绍
赵德龙是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学生,老家在三门峡灵宝市城关镇东关村,3岁那年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由于家境困难,父亲在自行车的后座上挂个竹篓,带着他四处求医。赵德龙并没有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而影响学习,反而以坚韧的意志刻苦钻研,迎难而上,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在进入河南科技大学以后,他不忘初心,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在课后,他还积极地参加“河洛义教”等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和认可。
可好景不长,2015年8月底,赵德龙的父亲因脑血栓晕倒被送进医院抢救。在父亲生病住院期间,他一直陪在父亲身边。经过一系列治疗,父亲的病情虽有所稳定,但双腿僵直无法正常行走,生活也不能自理。面对生病的父亲和自己的家庭情况,赵德龙决定把父亲接到自己身边,边学习边照顾父亲。虽然他带着父亲上大学,但并没有影响他在学校里的学习。他在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以便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另外通过兼职赚取医药费。就这样,赵德龙因“带父上学”的事件而被我们所熟知,因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他被评选为“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自强之星”、“河南省大学生自强之星”和“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
(二)创编过程
在创编之前,工作人员大致确定了校园舞台剧创作的基本流程:首先进行资料收集工作,与赵德龙取得联系,通过采访收集到了第一手的创作素材,并对收集到的内容进行整理和筛选;其后通过查阅资料以及相关文献著作,了解舞台剧的形式以及舞台剧的相关概念,同时对舞台剧剧本的基本格式进行学习,为剧本的创作打下理论基础;最后对网络上以及各大校园戏剧节中的经典剧目进行观摩学习,加深对戏剧作品的理解。
校园剧《赵德龙》全剧分为序幕、第一幕(赵德龙家里)、第二幕(学校)、第三幕(爱心捐助)和尾声几个部分。以“赵德龙带父上学”为题材,经过艺术加工,将真实的故事情节搬上舞台,用大学生的视角,讲述感人故事。在创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要根据前期搜集和整理的资料,立足于赵德龙带父上学的自立自强精神;其次,在根据创编的需要安排素材时,要抓住核心事件,从更好地塑造主题形象这一角度出发,确定每一幕的情节,使其能紧扣主题,以更好地展現给观众,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
四、艺术教育的特点
艺术教育是一种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审美活动。高校品牌校园剧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方式,同样具有这些“美”的特点。艺术审美活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校园舞台剧《赵德龙》,通过艺术加工,将主人公赵德龙“带父上学”的故事搬上了校园舞台。赵德龙用朴实的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用自立自强来凸显大学生应具有的品质和精神,能够对当代大学生的实践和认识产生深刻的影响,引起强烈的反思。此外,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来自于对生活本质特征的揭示,来自于渗透其中的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社会理想和审美追求。高校品牌校园剧以高校生活中所发生的真实案例为素材,通过学生个性化的参与,将其中的真、善、美转化为内心的潜意识,给予学生精神层面的滋养,培育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从而达到创编的目的,实现创编的意义。
艺术教育还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以情感人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并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情感,使欣赏者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但高校大学生过于依赖父母、不愿尽赡养义务以及责任感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堪压力跳楼”、“推卸责任”等热点事件频频出现。高校校园舞台剧《赵德龙》的创编正是抓住了当代大学生的“痛点”,通过校园剧这种独特的形式,将观众带入艺术教育的情境中,对观众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作用,使观众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自由、自愿、自发地受到感染,在视觉、听觉等的作用下得到心灵的启发与净化。在艺术作品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思想情操,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常常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五、结论
校园戏剧以校园故事为题材,是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校园文化的一种新的方式,由于表演对象不局限于戏剧专业的学生,因而参与性更广。非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能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校园戏剧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社会各界加大了对精神文化建设的关注力度。大学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中坚力量的储备基地,建立“品牌精神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品牌校园剧作为一种师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途径,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师生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桂迎.校园戏剧[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曹宁,鞠向玲.一场人生的预演——从校园戏剧看校园文化建设[J].艺术教育,2015.
[3]马远.当代大学校园戏剧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D].上海戏剧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