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印度洋天休热液区热液成因矿物特征与分布及其指示意义

2020-11-06蔡翌旸韩喜球邱中炎王叶剑李谋SamuelOlatundePopoola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0年5期
关键词:羽流喷口热液

蔡翌旸,韩喜球,3,邱中炎,王叶剑,李谋,3,Samuel Olatunde Popoola,3

1.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 310012

2.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上海 200240

3.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舟山 316021

热液成因矿物是海底热液活动的产物,形成于海底热液与低温海水的混合过程中,主要类型包括金属硫化物矿物、富铁氧化物(硅化物)、铁锰氢氧化物、硫酸盐矿物[1]。其矿物组合、矿物学和矿物形貌学等特征携带有热液成因的相关信息,常被用来反映热液流体组成及温度等要素[2-4]。热液成因矿物主要存在两种沉积形式:热液堆积体(如热液丘和烟囱体等)的失稳垮塌迁移和热液羽流自生矿物颗粒的沉降[5-8]。热液成因矿物的沉积范围受到热液系统的热源、洋中脊构造环境等要素制约,不同制约条件的热液系统,热液成因矿物的空间分布范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9-13],如在快速扩张的东太平洋海隆,岩浆活动频繁,热液成因矿物可扩散至距海隆超1 000 km 的区域[14-15],而在慢速扩张的北大西洋洋脊,热液成因矿物分布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央裂谷[15-16]。因而,热液成因矿物的空间分布对于热液活动区的位置与范围具有一定指示作用。

2015 年,中国大洋33 航次在卡尔斯伯格脊63°50′E 附近发现了天休热液区,并通过海底视像观察到块状硫化物堆积体以及一处活动喷口[17]。邱中炎等[18]对天休热液区表层沉积物进行了全岩稀土元素分析,结果初步指示沉积物中存在高温热液组分。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天休热液区活动喷口及其周边地区所采集的表层沉积物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热液成因矿物的粒度特征、矿物学特征以及丰度变化情况,旨在总结天休热液区热液成因矿物相对活动喷口的空间变化规律。

1 区域地质背景

卡尔斯伯格脊(Carlsberg Ridge)是慢速扩张洋中脊,其全扩张速率为22~32 mm/a[19]。该洋脊地处西北印度洋10°~2°N 之间,北起欧文断裂带,南至郦道元断裂带,走向由西北-东南向逐渐弯曲至近南北向,全长约1 500 km[20-22]。卡尔斯伯格脊具有5 个一级洋脊段[20,22]。其中,第4 洋脊段位于徐霞客断裂带和宝船断裂带之间,为非对称扩张洋脊段,构造变形强烈,岩浆供给不充分,轴部具有深大断裂,平均水深3 750 m[19-20]。天休热液区位于3°45′N、63°45′E 附近,是卡尔斯伯格脊上发现的首个以超镁铁质岩为围岩的热液系统[17],地处中央裂谷南侧山坡,距离洋脊中轴约5 km,平均水深约为3 450 m,沿北东-西南向呈不规则展布,与洋脊走向大体垂直(图1)[23]。

2 样品与方法

表层沉积物样品由大洋26 航次和33 航次利用电视抓斗获取。4 个采样站位分别位于天休热液区活动喷口处、喷口西南侧0.22 km、西北侧1.84 km和西南侧6.05 km,水深分布在2 700~3 500 m(表1,图1)。其中33I-TVG07 和26I-TVG05 站位于活动热液喷口附近,样品含大量热液成因矿物及围岩碎屑矿物,颜色深(图2a),密度大,黏稠度高,易污手。26I-TVG04 和33I-TVG11 站位与热液喷口距离较远,样品为正常远洋沉积物,成分以钙质生物碎屑为主,含有极少量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呈浅黄色,分选较好,有颗粒感(图2b)。

样品分析流程如下:首先对各站位样品分别进行洗盐、筛分和烘干处理,并对样品进行分粒径称量。将筛分后粒径>1 mm(砾—粗砂)的样品和<1 mm(砂—泥)的样品分别进行实验(参照Udden-Wentworth 粒度分级标准)[24-25]。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对粒径>1 mm 的样品进行矿物组成鉴定。对粒径<1 mm 的样品,先利用X 射线衍射分析(XRD)初步确定矿物种类和相对丰度,再通过双目体视显微镜(型号:LEICA M205 C)进行镜下鉴定及统计,并用SEM-EDS 对挑选的典型样品进行矿物学分析。所使用的X 射线衍射仪型号为X’ Pert PRO,选用Cu 靶,激发电压45 kV,电流40 mA,测试范围为0~70°。扫描电镜型号为Zeiss Ultra-55,加速电压15 kV,能谱型号为Oxford-Inca X-Max 20,两项测试分析时使用高真空模式。以上实验均在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完成。

3 结果

3.1 粒度特征

对各站位粒径>1 mm(砾—粗砂)与<1 mm(砂—泥)的沉积物样品称量统计结果如图3 所示。在研究区不同站位,两种粒径的样品质量百分比不同。近喷口端砾—粗砂级组分百分含量较高,而远喷口端主体为砂—泥级组分。33I-TVG07 站位(活动喷口处)砾—粗砂级组分质量百分比为43%,砂—泥级组分质量百分比为57%;26I-TVG05 站位(距喷口0.22 km)砾—粗砂组分质量百分比为22%,砂—泥级组分质量百分比为78%;26I-TVG04 站位(距喷口1.84 km)砾—粗砂组分约为3%,砂—泥级组分上升至97%;33I-TVG11 站位(距喷口6.05 km),未见砾—粗砂组分。

图1 天休热液区及本文沉积物采样点位置图多波束地形数据来自中国大洋24 航次EM120 多波束测深系统,精度80 m,等深线间距200 m。Fig.1 The location of the Tianxiu Hydrothermal Field and sampling stationsAll bathymetry is based on the EM120 data collected by DY 24th cruise in 2012 (200 m contours, accuracy 80 m).

表1 采样位置信息Table 1 The coordinates of sampling stations

3.2 矿物组成及丰度

对各站位沉积物的矿物组成进行了鉴定统计(图3—6,表2),结果如下:热液成因矿物在近喷口端和远喷口端均存在,且矿物类型具有明显差异,近喷口端主要有黄铁矿、磁黄铁矿、古巴矿、等轴古巴矿、闪锌矿、硬石膏、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等,远喷口端仅可见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对粒径<1 mm 的热液成因矿物进行数量统计,发现33ITVG07 和26I-TVG05 站位中的热液成因矿物分别占该粒级沉积物中矿物总量的21%和16%;在33ITVG07 站位,磁黄铁矿、闪锌矿、古巴矿、等轴古巴矿和硬石膏等矿物丰度明显高于26I-TVG05 站位。远喷口端的26I-TVG04 和33I-TVG11 站位,以远洋钙质沉积为主,热液成因矿物的丰度极低,数量百分比低于该粒级沉积物中矿物总量的1%。除热液成因矿物外,在近喷口端的沉积物中可见围岩蚀变矿物,主要以蛇纹石为主;在远喷口端可见大量生物成因钙质矿物。

图2 天休热液区沉积物甲板照片a.近喷口端沉积物甲板采样照片,b.远喷口端沉积物甲板采样照片。Fig.2 The pictures of sediments near the active vent and in a distancea.Sediments collected near the hydrothermal vent,b.Sediments collected far from hydrothermal vent.

3.3 形貌特征

利用体视镜和SEM 观察到,沉积物中粒径>1 mm(砾—粗砂)和<1 mm(砂—泥)粒级的热液成因矿物有明显的形貌学差别。粒径>1 mm 的热液成因碎屑由硫化物矿物及围岩矿物的集合体组成,多呈棱角状,部分存在风化现象(图5a、5b);粒径<1 mm 的热液成因矿物多由硫化物单矿物或细粒矿物集合体组成。在近喷口端,可见大量自形—半自形硫化物和氧化物矿物,如33I-TVG07 站位可见六方板状磁黄铁矿(图6b)、四面体和菱形十二面体闪锌矿(图6a)、半自形等轴古巴矿(图6e),铁氧化物细晶集合体(图6f);在26I-TVG05 站位可见四面体和十二面体黄铁矿(图6c、6d)。远喷口端26ITVG04 和33I-TVG11 站位样品中,金属氢氧化物多为铁锈色或橙黄色,呈疏松多孔的隐晶质集合体或胶状集合体,该形貌特征与Popoola(2018)所述氢氧化物较为一致[26](图6i、6k)。

图3 表层沉积物热液成因矿物中粗颗粒(>1 mm)和细颗粒(<1 mm)的占比及细颗粒热液成因矿物的丰度与喷口距离变化的关系图Fig.3 The weight percentage of coarse size(>1 mm)and fine size(<1 mm)hydrothermal mineral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and the variation of abundances of fine size hydrothermal minerals( <1 mm ) with distance from active venting siteThe bar graph represents the weight percentage of minerals for two grain sizes in metalliferous sediments

4 讨论

4.1 垮塌成因热液成因矿物的分布特征及指示意义

前人研究认为,海底硫化物堆积体垮塌和坡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物理迁移过程,可以垮塌碎片等形式向低势能区输送热液信号[8]。该过程由热液硫化物堆积体的硬石膏骨架阶段性溶解所导致,贯穿整个热液活动始终[8,27]。据此判断,研究区沉积物中应存在硫化物堆积体垮塌和坡移成因的热液成因物质输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粒径>1 mm(砾—粗砂)的硫化物、氧化物和围岩矿物的集合体(图5a、5b),其棱角状结构以及局部氧化现象均与上述过程较为符合,推测为物理迁移的产物,而该类矿物集合体可能为热液丘体垮塌产生的碎屑。

研究区近喷口端的活动喷口处(33I-TVG07)和220 m(26I-TVG05)处样品中均发现有上述砾—粗砂粒级的碎屑物质(图5a、5b),而在远喷口端的1.84 km(26I-TVG04)和6.05 km(33I-TVG11)站位样品中未见。同时,统计结果显示,物理迁移对活动喷口处(33I-TVG07)的影响最为显著,对西南侧距喷口220 m 处的26I-TVG05 站位的物质输入相较前一站位减半,但仍有较大影响,对1.84 km 处的26ITVG04 和6.05 km 处的33I-TVG11 的影 响 极小。(图3)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随着与热液喷口的距离增加,沉积物中垮塌来源的物质输入减少,相应的砾—粗砂级热液成因碎屑物质丰度迅速降低(图7)。

图4 各站位沉积物样品中粒径<1 mm 矿物的X 射线衍射分析图谱a.33I-TVG07 站位,b.26I-TVG05 站位,c.26I-TVG04 站位,d.33I-TVG11 站位。Iso-等轴古巴矿;Sph-闪锌矿,Py-黄铁矿,Po-磁黄铁矿,Lz-利蛇纹石,Ctl-纤蛇纹石,Cal-方解石,Qtz-石英。Fig.4 XRD patterns of sediments ( grain size <1 mm) from different sampling stationa.station 33I-TVG07,b.station 26I-TVG05, c.station 26I-TVG04,d.station 33I-TVG11.

但值得考虑的是,物理迁移的距离是否会受到海底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前人研究发现,TAG 热液区丘状体直径200 m,垂向高度50 m,丘状体西、北、东侧均为陡坡,陡坡顶底垂向高差约20 m,可见硫化物垮塌扇,从硫化物丘底部向外延伸近百米;南侧为缓坡,垮塌碎屑堆积范围明显小于前者[28],反映了地形陡缓程度对物理迁移距离确实存在影响。研究区活动喷口向北为重力势能降低的方向,西南侧距喷口220 m 处与活动喷口处高差约为27 m(图1),由于存在重力作用,从低处向高处搬运时,地形对物理迁移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存在明显的垮塌成因物质输入(图3)。此外,在活动喷口西北侧1.84 km 与活动喷口高差约为−107 m 处,其物理迁移输入的信号极小。上述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形的影响作用受到与活动喷口的距离的制约。因此,与活动喷口距离仍是垮塌成因热液成因矿物丰度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砾—粗砂级热液成因碎屑物质是热液活动的直观信号,对热液堆积体及热液喷口的位置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4.2 羽流沉降成因矿物的分布规律及其指示意义

Feely 等[29]在对东太平洋Juan de Fuca 洋脊ASHES喷口区的研究中发现,矿物在羽流运移过程中保持持续生长,当其重力大于羽流浮力时沉积至海底面,发生沉降的矿物粒径普遍为2~500 μm,少数可达到900 μm[29]。由此可推测,天休热液区及其周边区域<1 mm 的热液成因矿物主要形成于羽流沉降过程。同时,Feely 等[29]对羽流中颗粒物的矿物类型进行了观察鉴定,总结得到羽流中热液成因矿物主要包括重晶石、硬石膏等硫酸盐矿物、Cu-Zn-Fe硫化物矿物和Fe 氧化物等。这与研究区<1 mm 的沉积物中存在的热液成因矿物类型较为一致。

图5 沉积物中粒径>1 mm 的碎屑矿物的典型显微照片和能谱图a 和b.33I-TVG07 站位粒径>1 mm 的矿物集合体,c-h.a 和b 的局部放大图像及对应能谱图,a.双目体视显微镜镜下图像,b、c、e 和g.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的二次电子图像;Cub-古巴矿,Lz-利蛇纹石,Fe-O-铁的(氢)氧化物。Fig.5 Microphotos of typical minerals and their EDS data in sediments with grain size >1 mma, b.mineral aggregates from station 33I-TVG07 (grain size >1 mm),c-h.enlargement of image a or b and corresponding EDS figures,a.images taken by optical microscope,b, c, e and g.SEM images.

此后,German 等[30]对大西洋中脊羽流沉降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元素的沉降具有多阶段性。Rudnicki 等[31]将Fe 元素的沉降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在热液羽流上升阶段主要形成硫化物矿物和氧化物,而后到达中性浮力面并发生扩散沉降,产物主要为氢氧化物。Feely 等[32]认为,在热液羽流上升初期,Cu、Zn、Fe 等元素同时发生沉降。根据上述研究不难发现,沉降成因的热液成因矿物在以活动喷口为中心的开放区域会形成较为显著的空间分带特征。研究区粒径<1 mm 的热液成因矿物分布具有以下特征:Cu-Zn 硫化物矿物,如等轴古巴矿和闪锌矿等集中分布于活动喷口周围(图7),Fe 元素在喷口周围以硫化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在远喷口端仅以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形式出现。该分布现象与前人报道的羽流中元素的沉降规律[30-32]较为一致。

热液成因矿物的数量统计结果显示,随着与活动喷口的距离增加,热液羽流沉降来源的热液成因矿物百分含量呈现先快速减少,后基本不变的整体趋势(图3)。与活动喷口处相比,距离活动喷口约220 m 处的表层沉积物中,热液成因矿物类型和丰度均明显降低,远洋沉积的影响有所增加。随着与活动喷口的距离继续增大(在220 m~1.84 km 的区间内),热液成因矿物类型和丰度进一步减少至趋于稳定,接近1.84 km(26I-TVG04)外的极低值。

此外,近喷口端的表层沉积物中普遍存在有半自形的等轴古巴矿(图6e)和磁黄铁矿(图6b)等硫化物矿物。等轴古巴矿是现代海底硫化物矿床指示高温的标型矿物[3,33-34];而磁黄铁矿的形成温度与晶体对称性相关,六方晶型的磁黄铁矿形成温度高于308 ℃[35]。因此,在近喷口端沉积物中发现上述晶型矿物(图6b、6e)指示了天休热液区存在高温热液成矿作用。

图6 沉积物中粒径<1mm 的热液成因矿物典型扫描电镜形貌和能谱图a-f.33I-TVG07 和26I-TVG05 站位粒径<1 mm 的硫化物矿物和氧化物矿物,g 和h.分别为f 的局部放大图像及其对应能谱图,i-l.分别为26I-TVG04 和33I-TVG11 站位铁的氢氧化物和能谱图,a-f 和g.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的二次电子图像,i 和k.双目体视显微镜镜下图像。Sph-闪锌矿,Po-磁黄铁矿,Py-黄铁矿,Iso-等轴古巴矿,Fe-O-铁的(氢)氧化物。Fig.6 SEM Photos and EDS data of typical hydrothermal minerals in sediments with grain size <1 mma-f.sulfide and oxide minerals at station 33I-TVG07 and 26I-TVG05,g.enlargement of image f and h is corresponding EDS figure,i-l.oxide minerals at station 26I-TVG04 and 33I-TVG11, a-f and g.SEM images, i and k.images taken by optical microscope.

图7 天休热液区热液成因矿物运移方式及分布特征示意图(修改自文献[8])Fig.7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mig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hydrothermal minerals in Tianxiu Hydrothermal Field(Modified after reference [8])

表2 粒径<1 mm 沉积物中主要矿物半定量统计分析Table 2 Abundance of major minerals in sediments with grain size <1 mm

5 结论

(1)该热液区表层沉积物中的热液成因矿物可分为两类:①海底热液硫化物堆积体(如硫化物烟囱体)失稳垮塌产生的碎屑;②热液活动产生的羽流中沉降的热液成因矿物。前者多为砾—粗砂级棱角状的矿物集合体,后者多为砂—泥级单矿物或细粒矿物集合体。

(2)垮塌来源的热液成因矿物在活动喷口附近大量堆积,其分布主要受到与喷口距离的制约,随距离增加,丰度迅速下降。羽流沉降的热液成因矿物的分布具有规律性,Cu-Zn-Fe 硫化物矿物(等轴古巴矿、古巴矿和闪锌矿等)集中分布于活动喷口周围,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在近喷口端和远喷口端均有出现。随着与活动喷口的距离增加,羽流沉降的热液成因矿物数量百分比呈现先快速减少、后变化缓慢的整体趋势。

(3)围绕热液堆积体及热液喷口,沉积物中热液成因矿物的类型、粒度、丰度具有的规律性分布特征可以对未知的活动和非活动热液区提供良好的指示。

致谢:中国大洋33 航次第一航段和26 航次第一航段全体参航队员对样品采集给予了支持,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为本文样品分析测试提供了实验支撑,本次实验所用样品由中国大洋协会提供,在此一并感谢!

猜你喜欢

羽流喷口热液
喷口形状对喷水推进器性能的影响
水下羽流追踪方法研究进展
利用旋转平台模拟双河口羽流相互作用的研究*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热液蚀变类型及蚀变流体的分带特征
反向喷口密封技术助力环保
热液锆石鉴定特征及在热液型金矿床年代学研究中的应用
隧道火灾羽流质量流量计算公式的研究
喷口前馈线对航空发动机加力接通结果的影响
嫦娥五号全尺寸羽流导流综合验证试验首战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