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心理学 有效管理好学生
——《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读书笔记
2020-11-06乐欢
乐 欢
·沟通管理·
书籍名称:《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第二版)
作者:迟毓凯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
内容概述:本书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学生管理实践,探讨心理学理念的具体操作方法。教育是教师逐步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过程,而影响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教师的自身定位、相关的影响策略和管理的情景因素,三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一、如何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
一般而言,教师都会有这样几点困惑:要做学生喜欢的教师,还是让学生害怕的教师;要对学生严格一点还是宽松一点;是民主一些好,还是专制一些好……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作者提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是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过程。教师首先应该定位在能对学生起良好的作用,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才是让学生喜欢。
作者提出可以通过几个原理让教师在学生眼中更具有人格魅力,受他们喜爱。因为人们都喜欢喜欢自己的人,所以通过适当的赞美表达对对方的喜爱能收到很好的成效。人们同样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因为一个与自己有共同点的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和认可,所以教师可以尝试寻找与学生之间的共同点来拉近彼此的距离,如可以这样说:“老师在大家年轻的时候也……”而教师自身过硬的专业能力也是让学生钦佩和信服的一个关键因素,这几点都非常易于转化为行动,对于提升教师在学生眼中的人格魅力很有帮助。
最后,在“威慑力”和“亲和力”的关系上,虽然这两者看似冲突,但是如何和谐地做到既“威”又“信”才是关键。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身份,把握好自己的尺度很重要,最好的状态是平衡“威”与“信”,最终做到严慈相济。
二、如何应对“破罐子破摔”的学生
我在平时的工作中发现,对于同样的一个错误,不同的学生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对于自认为是好孩子的学生,如果犯了错误,教师不用过多批评,只要点明他的错误,他就会懊悔不已、深感自责,随后改正自己的行为。而对于“破罐子破摔”的学生,他做起“坏事”也心安理得,任由人处置。作者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对这些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分析。费斯廷格认为,我们可由一个要素导出另一个要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认知要素就是失调关系。因此,对于学生犯错误,好学生之所以会深感自责,是因为心中存在“好学生不能犯错”“我犯了错误”两种失调的认知,而“破罐子破摔”的学生之所以无所谓,是因为在其心中存在的是“后进生常犯错”“我犯了错误”两种并不失调的认知。
既然知道了原理,那如何应对这类学生就有思路了。一些学生之所以犯错之后还丝毫没有悔改之心,恰恰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用一个较低的自尊心来达到与犯错行为的协调,所以他才能保持这样的行为而毫不愧疚。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先帮助学生重拾自尊心,然后再指出他的错误。我们可以通过赞美表达对他的认可,提高其自我认知,而认知的改变会带来行为上的最终变化。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除了改变行为以外,还包括改变认知,如通过死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来平衡自己的高自尊;或者增加新的认知,如“谁都会犯错”,获得新的平衡;或者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如降低“犯错误”的权重来平衡高自尊,形成“我是个有自尊的人,我犯了错误,但错误不大”,从而达到心理平衡。所以,除了通过赞美建立学生的自尊心外,还需要帮助他们形成合理的认知。
三、如何更有效地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
日常教育中,一直让我觉得非常挫败的是:改变学生不良行为的一次次努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明明学生当天已经幡然悔悟了,可第二天还是延续以往的不良行为习惯。书中给出的两种方法发人深思。
第一种方法是“承诺”。根据书中的一个心理学小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论好人还是坏人,都希望自己言而有信。要想学生发生转变,应该从承诺开始。教师可以从“不承诺”到“小承诺”,从“小承诺”到“公开承诺”,再从“公开承诺”到“行为转变”,循序渐进进行引导。并且这个承诺不应该是教师强迫学生做出的,而是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基于自身情况做出的承诺。但是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视,正是教师最开始的小要求引发了学生的承诺,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改变要求,学生逐渐提高承诺的标准,最后达到行为改善的目的。
第二种方法是“成功”,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希望,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动力去改变、去努力。所以,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给那些缺乏自信、很难依靠自身因素改变的学生设置有希望成功的任务,让他们在一次次依靠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体验中收获希望感,这比口头教育以及赞美更能激励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