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土有责,初心不变
——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吴安华
2020-11-05
他是勇敢的“逆行者”,是湖南支援武汉的首位医务人员;他在武汉奋战72天,和全国专家一起,创造了全国支援湖北医疗队员4.2万余人无一人感染的“中国奇迹”;他是全国医院感染控制培训“第一人”,23年来,为国家培养2万多名专业人才……许多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吴安华。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南大学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首席专家吴安华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两项殊荣。9月9日,首届“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颁奖典礼暨庆祝第36个教师节大会上,他荣获首届“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特别奖。
“光荣属于过去,获奖就是起点,责任就是未来。”鲜花和掌声之后,吴安华仍如往日一样平静淡定。从颁奖现场回来,他一头扎进了人声鼎沸的门诊大厅,心心念念的还是他的病人,他的那片“责任田”。
吴安华 (图/掌上长沙)
挺身而出,因为“守土有责”
1月21日,一张长沙到武汉的高铁票刷爆朋友圈。当大多数人在为迎接春节做准备时,58岁的吴安华受国家卫生健康委指派,独自登上了赴武汉的高铁,成为湖南逆行武汉抗疫第一人。
为什么是吴安华?
其实在业内,吴安华有一个“大咖”头衔: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而在此之前,为人低调的吴安华曝光率低,并不为大众所知。
“当时以为只是去几天,拿了个小包就走了,在车站买了两个面包当午饭。”吴安华回忆。
下午4点抵达武汉,吴安华马上投入“战斗”。新冠肺炎是传染性疾病,首先要防止它在医院里扩散,要尽快制订出医院内新冠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指南。他和其他专家一起日夜奋战。1月22日,这个全国指南就发布了。
“我们提出,所有医护人员必须先培训再上岗。”吴安华说,越来越多医护人员从全国赶来支援,队员们对于新的传染病防护不熟悉,再加上每天工作超负荷,容易被感染。
但前线的医院感染管理(简称“院感”)专业人才太少了。于是,他和其他专家一起,当起了“培训师”。为了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他每天都在赶场,午饭和晚饭都在车上解决。事后统计,在武汉的72天,吴安华讲课102场,培训了125支医疗队共1.4万多人。最多的1天讲课7场,共培训9支医疗队、1182名医疗队员。
因担心吴安华的身体,甘肃省人民医院感控处处长张浩军提出替他几场,吴安华婉拒了:“你有你要站的岗,我有我要站的岗,大家都守土有责。”他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构筑起了前线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墙,一起创造了“中国奇迹”:全国支援湖北医疗队员4.26万余人,实现“零感染”。
武汉战斗72天之后,“硬汉”吴安华并没有停下来。4月16日,从武汉凯旋解除隔离第一天,国家卫生健康委派他奔赴哈尔滨市,指导黑龙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5月10日,他又奉命从哈尔滨市转战吉林省,指导舒兰市聚集性疫情防控;7月中下旬,辽宁省大连市突发聚集性疫情,身为全国学科带头人,他又义无反顾地出征了。
其实吴安华身体并不是很好,曾因心梗放过3个支架,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但他总是把抢险救人放在第一位。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2014年抗击埃博拉和禽流感疫情,每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都主动请缨,冲锋在前。
4月1日,吴安华(中)抵达长沙南站 ( 新华社 陈思汗 摄)
台前幕后,始终坚守初心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吴安华从幕后走到台前。而23年前,因为“事情总要有人做”,他从台前走到了幕后。
1997年,吴安华的老师——中国医院院感专业奠基者之一、湘雅医院徐秀华教授找到正在当感染科医生的他,“希望你能转行去做院感工作。”
与临床医生相比,院感工作属于“幕后”。医院里有成千上万的病人,有的病极具传染性,院感工作就是采取严格措施,防止病菌传播,预防感染。
“事情总要有人做。”没有豪言壮语,吴安华就这样转行从事了医院感染控制事业,并扎下根来。20多年来,从“白手起家”到桃李天下,他填补了我国系统培养医院感染控制人才的空白,成为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的“引路人”,近2万名学员遍布全国。
“院感无小事。”吴安华总是要求学生抠细节、追根究底,因为凡是涉及患者与医护人员安全的事都是大事。
有一次,吴安华发现一位病人在手术之后,眼结膜出现了充血现象,但没有分泌物,也没有其他不良反应。作为院感专业人员的他却警觉起来:会不会是细菌感染或者病毒感染?
学生有点不理解,吴老师是不是太“大惊小怪”了?然而,随后又相继有数位手术患者出现了相同的症状,气氛这才紧张起来。
为迅速查找原因,吴安华带领同事和学生们没日没夜地调查病人的手术记录、手术程序,查看手术器械、手术室环境,排查药品、针管、输液程序等,但都没有发现可疑因素。后来,他们几乎调出了当时所有进行过手术的病人资料进行详细分析,花了10天才终于发现这件事与一种生物制剂的一个批次有关。最后厂家反馈,药厂在生产这一批次制剂的过程中,在某一个环节少用了两层滤纸过滤,其他批次产品无类似情况报告。找到根源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与肉眼见不到的细菌、病毒、真菌打交道的同时,吴安华仍坚持看门诊、临床会诊看病人。同事们称之为“临床情结”,但在他看来,是源于自己的“初心”。
“会诊是在向病人学习,提高医生的水平。”吴安华解释,做院感要高度关注细节,除了治好病人,还要考虑为什么会感染?如何阻断传染途径?感染还可能会在哪里出现?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从患者身边去挖掘。他和他的团队每年要临床会诊5000多人次,协助各科室病房解决高危病情,救病人于危难。
正如吴安华的名字所寓意的一样,这位58岁的师者、医者始终坚守“一生所学,报效国家”的信念:育桃李,安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