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成功实现首次火箭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

2020-11-05

发明与创新 2020年37期
关键词:研究

图/新华社

9月15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黄海海域,采用“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地将“吉林一号”高分03组卫星送入535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

这是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执行的第二次海上发射任务,也是第一次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此次发射瞄准太阳同步轨道。据介绍,太阳同步轨道的发射任务比较频繁,且陆地发射残骸落区选择越来越困难,海上发射的成功实施将进一步突显轨道适应性更强这一优势。目前,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已创造了十战十捷的佳绩,展现出了“快响利箭”在商业发射中高可靠性和灵活多样的发射能力。

我国新增3个自贸试验区

日前,国务院印发《中国(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以下统称《方案》)。

《方案》明确了各有侧重的改革试点任务。北京自贸试验区提出了营造国际一流创新创业生态、创新服务贸易管理、探索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等方面的具体举措。湖南自贸试验区提出了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实现湘粤港澳服务业联动发展、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安徽自贸试验区提出了推进科技金融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布局未来产业等方面的具体举措。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展区域提出了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的具体举措。

此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上海、广东、辽宁、海南、山东等18个自贸试验区。

新型纳米药物有望成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福音

日前,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津教授团队探索研发新型纳米药物,有望成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思路。

目前,该病尚无治愈方法,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和新陈代谢下降,人脑中金属离子聚集和乙酰胆碱失衡是诱发阿尔茨海默病的两大重要因素。

常津团队将能有效抑制金属离子聚集的氯碘羟喹和调节乙酰胆碱失衡的多奈哌齐这两种药物“同时包封”在人血清白蛋白纳米颗粒内,再通过纳米颗粒表面修饰跨膜肽TAT和靶向制剂,以提高其入脑效率、投药准确性和脑内滞留能力。根据阿尔茨海默病小鼠实验结果,这种新型纳米药物有效改善了小鼠神经元形态学改变,挽救了小鼠记忆障碍,减缓了发病进程。

基因编辑让猪能抗三种重大疫病

图/《科技日报》

中国农科院近日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等,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获得全球首例抗三种重大疫病猪育种材料。这种猪能够抵御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德尔塔冠状病毒等三种重大疫病,同时保持正常生产性能。

基因组精准编辑可删除介导病毒入侵的猪受体基因,让病毒无法进入猪体内,从而有效预防这些疾病。研发团队以大白猪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编辑技术同时对CD163基因第七外显子和pAPN基因第二外显子进行编辑,使病毒受体CD163和pAPN蛋白失活,成功获得CD163和pAPN双基因编辑猪。

通过多年饲养观察、繁殖和国家种猪测定中心性能测定及屠宰实验,表明该双基因编辑猪繁殖及生产性能正常。

全球最大沙漠集中式光伏发电基地即将并网发电

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近日发布消息称,由其子公司中建中环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内蒙古达拉特旗光伏发电领跑奖励基地1号项目顺利建成完工。项目装机容量69.03兆瓦,建成后与基地内一期光伏电站连成一体,占地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年发电量可达20亿千瓦·时,产值6.2亿元,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沙漠集中式光伏电站。

据介绍,该项目并网发电后在节能减排效果方面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66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65万吨、粉尘45万吨,将有效改善内蒙古自治区能源结构和生态环境质量。

金丝猴祖先或被找到:640万年前中猴化石现身云南

最近,科学家研究确认,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水塘坝社区发现了640万年前最接近金丝猴祖先的化石。这项成果形成的两篇论文已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人类进化杂志》。

20世纪末,多项研究推测,亚洲金丝猴的祖先应是类似中猴的古灵长类,但古生物学者一直没有找到化石证据支撑。2012年,分子生物学的一项研究推断金丝猴最早的祖先应是在距今670万至730万年间由中国云南地区的一种猴科动物演化而来。昭通水塘坝发现的化石证实了上述推断。

未来,研究团队还将寻找更多的年代更晚的演化“缺环”,进一步追踪亚洲环境变化与生物演化的耦合现象。

图/新华社

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秘“精细结构”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兰娟院士课题组联合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李赛研究员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真实新型冠状病毒全病毒三维精细结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分辨率,对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生物特性、疫苗设计、抗病毒药物研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冠状病毒因其如日冕般外围的冠状而得名,这些冠状物质叫作刺突蛋白,是一种糖蛋白,是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钥匙”。该研究直接在病毒上开展科研工作,原位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表面刺突蛋白的天然构象和分布。这对灭活病毒疫苗、基因工程重组疫苗以及中和抗体的研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权威刊物《细胞》上发表。

科学家揭秘4亿年前几丁虫身世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梁艳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就几丁虫的生物学属性提出了新的看法。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地质学》上。

几丁虫体型微小,生活在4.8亿至3.6亿年前的远古海洋中,能帮助人类找到石油等矿产资源,还为科学家破解物种大灭绝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但它本身的生物属性,人们一直所知甚少。

此次研究发现几丁虫更可能为一类独立的原生生物,而非后生动物的卵或卵囊。梁艳表示,弄清几丁虫的生物学属性,对年代地层和微体生物进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首个微芯片内集成液体冷却系统问世

图/EPFL官网

近日,《自然》发表了一项电子学重磅研究,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研究团队报告了首个微芯片内的集成液体冷却系统。他们此次描述了一种全新的集成冷却方法,对其中基于微流体的散热器与电子器件进行了共同设计,并在同一半导体衬底内制造。研究人员称其冷却功率最高可达传统设计的50倍。

研究人员认为此次新成果可以使电子设备进一步小型化,有可能扩展摩尔定律并大大降低电子设备冷却过程中的能耗。他们表示,通过消除对大型外部散热器的需求,这种方法还可以使更多的紧凑电子设备(如电源转换器)集成到一个芯片上。

全新磁驱动高速软体机器人问世

对机器人产业而言,要在机器人身上实现类似自然界生物的高速、灵活的行动能力,一直是一个难度颇高的挑战。而据英国《通讯·材料》杂志9月24日发表的一项机器人最新研究,德国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多夫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研发出了一种磁驱动的新型高速软体机器人。

研究人员在机器人体内嵌入微小的磁体,快速响应磁场,使机器人可以根据它们具体的形状移动,并高速完成行走、游泳、漂浮和捕捉活体苍蝇等运动。研究人员表示,这种设计取得了迄今已报道的软体机器人最高的比能量密度,这对于低磁场下的高速驱动很关键。未来,这种机器人将在生物组织工程与生物力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新算法有助自动驾驶汽车行驶安全

据英国《自然·机器智能》杂志最近公开的一项人工智能研究,德国科学家团队描述了一种算法,能保证自动驾驶汽车无论使用哪种轨迹规划都不会导致事故。

研究人员假设其他交通参与者遵守物理和法规限制,这种算法可以在突发事件中计算出能紧急求助的安全规划。为了测试这一方法,研究团队利用在城市环境中记录的真实交通状况,对这个算法进行回放。他们发现,在所有情况下,算法都不会给出任何不安全的路径建议。

金星大气中首次探测到磷化氢

《自然·天文学》近日发表一项行星科学最新发现,英国科学家团队首次于金星大气中探测到了磷化氢气体,目前研究表明其不可能在没有生命形式的行星上产生。

但金星的地表条件对生命并不友好,研究团队考察了可能产生磷化氢的不同方式,最终,他们无法确定这些微量磷化氢的来源。研究人员目前认为,探测到磷化氢尚无法作为存在微生物生命的有力证据,但可以表明金星上可能发生着未知的地质或化学过程。

图/ NASA

全球首批32亿像素照片出炉

图/SLAC官网

日前,美国能源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科学家拍摄出了首组32亿像素的测试照片。这组照片由世界上最大的数码相机拍摄,需要378块4K超高清电视显示屏才能显示一张照片的全尺寸。这组照片分辨率极高,放大能看清24千米外的高尔夫球。

拍摄这组照片的世界上最大的数码相机,将被放置于智利正在建设中的大型综合巡天望远镜上。在相关天文台安装完成后,相机将在10年内拍摄整个南半球天空的全景图片。科学家希望借助所拍信息,使他们能更接近暗物质和暗能量真相。

胰岛细胞皮下移植动物试验成功

据英国《自然·代谢》杂志近段时间发表的一项医学研究,美国科学家报告了一种胰岛细胞皮下移植的新方法,可以让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血糖水平保持稳定,并已在部分灵长类动物中测试成功。该研究成果对改善这种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现阶段人类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对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将胰岛细胞移植到肝脏中是一种治疗手段,但这种疗法会导致出血、形成血栓、移植物排斥等并发症。此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将胰岛细胞包裹在一种新的胶原基质内,克服了这一问题,这种基质能帮助细胞在皮下移植后存活。

研究人员总结称,尽管仍需开展进一步研究,但胰岛皮下移植的出现,将能为1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发怒

一项新研究显示,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发怒。该项研究由美国睡眠医学研究院发布在期刊《睡眠》上。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202名大学生的日记发现,睡眠不足的人会有更多的愤怒情绪。此外,还进行了一项涉及147名社区居民的实验。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两个小组,一组保持正常的睡眠时间,一组在两个晚上只能睡5小时。在这种安排之下,睡眠不足的受试者暴露在刺激性噪声环境中,更容易被激怒。这表明缺乏睡眠破坏了人在情绪上对糟糕外界环境的适应。

维京人群基因“足迹”遍及欧洲

图/《科技日报》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发表的一项针对400多例欧洲古人类的基因组分析,揭秘了跨千年的遗传学构成。这一研究显示,正是不同的维京人群影响了欧洲各地区的遗传学组成。

研究人员发现,在“维京时代”,来自南部和东部的外源基因流入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此外,还有证据证实维京人曾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外移动。不过,他们的基因分析中也包含了与欧洲西部边缘的现今瑞典人群以及东边的现代丹麦人群具有亲缘关系的血统样本。研究人员认为,这些个体来自拥有混合血统的社群,通过跨文化和跨大洲的复杂贸易、定居发生了进一步融合。

在此次基因分析过程中,研究团队还在数据集中找出了另外两对亲属,但这些有亲缘关系个体的发现地相距几百公里远。结合以上的研究结果,团队认为其可以说明当时的确存在个体的移动迁徙。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