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义美的人物画线描作品有感
2020-11-05林彦彦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林彦彦 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陶义美,是一位为人宽厚、平易近人的书法家、艺术家。还记得第一次见陶义美老师,借由贾平凹先生在《张之光画集序》道:“我请教他有关画的学问,他也不善言辞,又多谈画外之事,我就觉得他最能体味到知非诗词。”正如陶义美本人一般,其线描人物作品也充满着散淡适意、不善言辞的文人气息。在“以书入画”“以线为骨”与骨法用笔的画面中笔墨线条洋溢着千般万般的人生滋味,也因为线的风深骨气滋润,形成了富有自我个性的画面风格。
唐君毅曾提出:“人对自然物,简单说有三种态度。一种是利用厚生的态度。一种是加以欣赏或以之表现人之情感德性之审美的艺术态度。一种是视之为客观所对,而对之惊奇,求加以了解的态度。只有第三种态度,可产生纯粹的客观的自然思想。”陶义美的线描人物画作品多表现的是广西少数民族,创作题材多以侗、苗、壮、瑶等少数民族为主,他多次到广西少数民族聚居的隆林德峨、南丹、融水等地采风、写生,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感受他们的民族情感与精神,收集与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与资料。他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环境既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特定人文生态的重要前提与依托,而某一地域的艺术生成与发展则同此自然的、人文的因素密切相关。潘德良曾在《浅谈绘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中提出:“绘画创作是一种艺术,其离不开情感,只有将情感投入绘画创作中,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进而通过作品展现的感情去感染观者,让人得到精神的启迪。”例如,作品《山家烟起翠中》表现了一户人家在翠绿的山林之中,在依山傍水的树木间若影若现,在人家的上空,渺渺云烟在飘荡。画面不仅为山水间美景增添一丝生活气息,更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陶义美的作品在表达了自身对人文的关怀之外,其对线描的运用与处理也颇有建树。“用毛笔画线,其粗细变化,转折进行,可以异常灵活自由,而且形态万方,它的走动、动势、力度等,如音乐一样,可以直接与情感联系。”李泽厚先生所提正是中国线描艺术审美所在。中国画线描的艺术美感,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例如,原始岩画、彩陶纹样,古代瓶画、壁画、帛画等。张彦远提出“运墨而五色具”即山水中五色,随着阴晴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的呈现,如果用墨把变化的特征大体表现出来,就会产生山青、草绿、花赤、雪白等效果,不必涂上石青、石绿、丹砂、铅粉等颜料。同理,陶义美在继承中国画传统线描理法的基础上,充分拓展了线的性能与表现力,同时也恰当地融入了现代视觉审美元素,用沉稳而有节奏的线条刻画出广西少数民族人物画的内在性情,用浑圆的粗笔形式来展现男子特有的粗犷和淳朴。例如,作品《长大了我也要穿百褶裙》,此画创作于2008年,在首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中获得了优秀奖。画家不局限于人物的造型,在线条语言方面也做了很好的诠释。点线面的分布、画面节奏感及韵律的掌控,使画面的形式与韵味感形成个人特色。
在中国美术史上,顾恺之曾提出的绘画理论重点表现生活内容和塑造形象手法,使线描这一绘画手法得到了更大的创新与发展。首先,画人物想要传神,必须重视点睛,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他认为只有将人物的神情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才能算是一幅传神的作品。其次,要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其中北齐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密体)、盛唐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疏体)笔法最负盛名。
这些从自然生活和书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线描程序,形成了传统中国画线条造型的规范,标志着中国画线描技法的高度成熟,但也束缚了中国画线描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正如现代中国美学家宗白华所说:“中国的素描——线描与水墨——本为唐宋绘画的伟大创造,光彩灿烂,照耀百世,然宋元以后逐渐流为僵化的定型。绘艺衰落,自不待言。”即便如此,陶义美依然走在中国画人物线描的道路上,身体力行,在艺术创作上从不停息,坚持创作,没有因为周围人的存疑声和阻挠而放弃线描艺术作品的绘制,并接连创作出如《汗马逐风》《隆林苗族老阿婆》《年丰人乐芦笙会》《牛角声震瑶春山》等优秀作品,其刻苦坚韧的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从2005年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至今,陶义美的艺术道路已经探索了10余年。这份对艺术持之以恒的热情与他的绘画作品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质朴与纯真不无关系。陶义美的朴拙,是不加修饰的自然流露,正如他本人一样为人和善、性情淳朴。除此之外,陶义美是一个勤奋的画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时的他无论行政事务有多繁忙,教学工作有多繁重,总要抽空在线描人物绘画探索之余,坚持写生、创作,使其在人物画创作时能够游刃有余。相信陶义美还会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图2 陶义美 《隆林苗族老阿婆》240cm×120cm 2009年
图3 陶义美 《年丰人乐芦笙会》(局部) 180cm×90cm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