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德化陶瓷发展历程
2020-11-05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徐 瑾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在欧洲和美国,被称为“中国白”(法文“Blanc de China”)的陶瓷即为福建省德化县生产的白瓷。虽然以前荷兰人是中国瓷进入欧洲的主要进口商,但第一个系统写出“中国瓷”的却是法国人,“布兰克帝支那”(“中国白”)是德化瓷的法语名称,其汉语名称是“优质白瓷”。
福建地处沿海地区,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且技艺精湛,陶瓷一直占有一席之地,整个福建有成百上千个窑址。在最近的调查中,人们对德化有着这样的写实印象:(如图1)到处可见碎陶瓷片和废品,匣钵被用来砌地基的墙(它们对普通泥砖有增加强度的作用,建工厂时可挖出数量上千的碎片,这些碎片都在窑址,堆积层厚达60多厘米)。
德化陶瓷像一条稳定的白瓷河流,由于地理位置、人民秉性、品位及材料的限制,没有受到太多皇家品位的影响,亦没有昙花一现。相反,德化陶瓷在历史的长河中鲜少受到影响,它重视“线”的作用,凭借器型的美感,合理地运用并顺应材料的特性,充分展示了德化瓷的特点,从而散发着吸引力,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
图1
一、德化窑的创烧及早期发展
“德化”这个地名可以译成“品德的感化”,位于福建省的中部、厦门以北直线距离约110千米处,公路里程160千米左右,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建置沿革历史的古县。
“古代中国手工业在一方的兴盛,往往肇始于地缘”,德化之所以能成为陶瓷产区,与这里具备丰富的瓷土材料、优质的水源及高覆盖率的林木息息相关。明嘉靖《德化县志》记载:“瓷产程田寺后山中,穴而伐之,绠而出之,碓舂细滑,淘去石渣,飞澄数遍,倾石井中,以漉其水,乃塼埴为器。[1]”德化瓷土几乎不含铁,是一种烧制白瓷最理想的原料,磨细漂净即可直接制坯。目前,德化发现的高岭土矿藏总储藏量达到1亿吨以上,矿点多且分布广,这为德化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研究证明,德化在西周时就已经开始制瓷。2014年10月,福建博物院、泉州市博物馆等单位对德化县三班镇三板村附近的辽田尖山原始青瓷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后,推断辽田尖山原始瓷窑址的建造时间主要在西周中早期。这一发现修正了人们原本的认知,将泉州地区的制瓷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余年。
到了唐代,德化陶瓷生产已初具规模,开始烧制青釉瓷器供本地人使用。这一时期的胎釉结合技术尚不完善,釉常有脱落。在此基础上,颜化䌽编撰了第一部陶瓷专著《陶业法》。记录了从西周到唐代为德化窑的创始阶段。
二、宋元时期
宋代,由于远离北方的长期战乱动荡,福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加之宋室南渡,福建陶瓷无论在造型上,还是纹饰上都有了明显变化。建阳的“建窑”黑釉是宋代陶器的精品。而水路相通的德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要的发展机遇,生产规模得到了扩大,技术也有了显著提升。德化陶瓷开始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外。
这一地区从宋代起便一直生产一种白瓷,釉色清澈明快,装饰多样,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
元代,德化陶瓷在原本繁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屈斗宫窑生产的白瓷成色明显优于前代,朱培初在《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中提道:“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已经进贡朝廷,得到帝王的赏识。[2]”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旅行记》中盛赞德化“瓷市甚多、制作精美”,可以说明德化陶瓷在宋元时期逐渐向外走去。
三、明清时期
明代,在闽北的“建窑”黑釉瓷逐渐失传后,“德化窑”占据了福建陶瓷的代表地位,无论制瓷技术还是造型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时期,德化瓷称为“建白瓷”,胎质细腻致密,釉层莹润,胎体与釉层的结合浑然一体。这一时期器皿造型繁多,装饰技法多样。除此之外,瓷塑艺术取得了显著成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陶录》里记载:“佛像塑像尤为精美”,而其中又以观音像为经典之作(如图2),四方承袭、名声远播。
这一时期的造型塑像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除内外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得益于当地天然的优质原材料。自宋元开始,泉州成为著名的港口城市,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德化的瓷器外销开始兴盛起来,刺激了当地的瓷窑发展。尽管明成化八年(1472)福建路市舶司被迁至福州,但福建地区的其他几处港口随之兴起。福建地区一直以雕刻见长,无论石雕、木刻还是泥塑,无不人才济济。各窑场拥有一批能工巧匠,特别是明代瓷雕艺术大师何朝宗的各类德化白瓷雕塑,将德化白瓷细腻温厚的瓷质与高超的雕塑技艺结合至新的艺术高度,他对自己的创作很严格,时常“废寝食而苦思之”,创作出的作品享有“天下共宝之”的美誉,对后来的德化陶瓷塑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清代,釉变成了一种更冷、更蓝的白釉,莹润可爱,釉层较厚时呈水青色。自从福建瓷器在欧洲享誉盛名后,德化的日用器皿及陶瓷雕塑就在出口贸易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陶瓷工人也常常接到欧洲商人的订单[3]。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外销市场的变化,青花瓷逐渐成为清代德化窑生产的主流。通过在德化境内的调查得出,全盛时期清代窑址多达177处,有一些直到今日依然在烧窑。
结 语
德化瓷的窑火始烧于西周,闻名于宋元,在明清达到顶峰,德化靠陶瓷被世界所知晓。它是古代两个由陶工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窑口之一,这一窑口没有得到皇家的资助,受到外界影响也比较小。德化瓷在造型设计、质感上有自然的变化,但保留了工艺的气息,不仅作为日用品改善了古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又通过精彩的形态和文化内涵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东方文化的魅力,是中华灿烂文明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