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人物画大家黄羲
2020-11-05
20世纪中国画坛是大动荡的时代,是西学东渐、中西绘画激烈碰撞、融合的时代。人物画在中国画三科中变化尤为激烈。传统文人画、旧院体画,新学的科班画、民间画,都在强化、融合、变化、求异中呈现。
一
黄羲(1899—1979)福建仙游人,号大蜚山人。黄羲先生是20世纪成就骄人的古典人物画大家,优秀的美术教育家。他能工擅写,尤精兼工带写仕女画。
黄羲先生一生的艺术道路,浓缩着20世纪中国画发展的特点,他根植于福建八闽画派的地气,经历了传统文化和中国画正脉的哺育,文人画理论蒙养,在西学东渐中他又受到新学的洗礼,这为黄羲艺术风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羲的艺术历程促使他的艺术修养十分深厚。他不但人物、山水、花鸟皆擅,工笔和写意技法精到,理论研究深入,最令人瞩目的是他在不懈努力、探索下将古典人物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呈现了独具个人特色的境界。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是成就突出的代表性人物。
福建绘画人称为“闽派”,其人物画发展有着十分清晰的文脉,既有中原的历史传统,又有本地的地域特色。明代即有李在、曾鲸、吴彬三杰,清代的上官周、华新罗、黄慎三大家在全国和八闽大地均影响深远。近现代福建仙游的李霞、李耕,他们承接上官周、黄慎的传统正脉,又有民间意味浓烈的特色。黄羲少年时代即师从李耕,后又受李霞直接提携影响,因此他的人物画一开始就打下良好的传统根基,形成接地气的民间艺术特点,充满地域文化魅力。题材上与先贤一样多画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麻姑仕女、文人高士等,这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深刻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文脉,也反映了黄羲的内心情怀和审美取向。
黄羲先生古典人物画表现的形式语言主要有工细的工笔画和兼工带写两种形式。
工笔一路代表作《九州禹迹图》以《尚书·禹贡篇》之意创作,它一共长十八米,分十幅(每幅180cm×50cm),每幅分若干不同主题,并摘录“禹贡篇”文字做题跋。画面表现了远古洪荒时期大禹引导众人劈山伐木、疏流引水和远古先民按不同的自然条件进行农耕渔猎、养蚕制皮等生活劳动场面,生动描绘了百余位不同身份、不同情态的形象。
作品继承了传统壁画将不同时空、不同情境巧妙地集中在一个画面上的连环图式,显示了画家驾驭宏大场面的构图能力和人物、山水、花鸟、禽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技法修养。《九州禹迹图》不但继承了李耕、李霞工笔画大幅作品的文脉,还明显呈现了上官周、吴彬、李在的遗韵。更可贵的是他重视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这幅作品中许多生动的生活劳动场面无不是在生活中捕捉的典型瞬间,他在“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的社会气氛下坚持“以形写神”的传统线描笔法概括对象,图中许多打赤膊的先民,其动态造型生动无比,那健壮体魄与力的表现可清楚地看出是传统画作表现语言的融合与升华,这些人物造型显现出传统人物画传神的魅力和特色,古韵十足。画面发扬了院体画结构严谨的特点,色彩在装饰风中将色墨的平涂、分染、点染和点写相结合,大大升华了色彩的格调。文人画的笔墨更增强了工笔画中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凸显了工笔画融进文人画书写雅逸的高妙。
可以说《九州禹迹图》是黄羲先生的精品力作,更是一幅反映农耕文明,具有时代意义的鸿篇巨制(图1)。
图1 黄羲《九州禹迹图》局部
中国文人画强调书写性和笔墨趣味,强调诗书画印结合。明清时代山水和花鸟画得到空前发展,而人物画领域因其严谨复杂的造型笔墨不易自由发挥导致发展相对滞后,有擅画人物的画工也因缺乏诗文、书法的修养而望而却步,真正意义以文人写意人物画为主,成就突出的在清朝有扬州八怪的黄慎、闵真和任伯年。近现代闽中李霞、李耕亦有相当成就和影响。黄羲更以兼工带写人物画誉满画坛,其作品以麻姑仕女和文人高士最为突出,笔墨程式受李霞、黄慎影响较大。代表作有《李时珍先生采药图》《苏东坡笠履图》《麻姑晋酿》《旨酒延年》等,他一生创作麻姑仕女不下数百幅,对传统仕女的形神探索不遗余力,从他留下的众多画稿和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付出的心力,真是幅幅均有不同神韵。黄羲笔下的麻姑仕女一扫清末仕女画的病态美,也没有观世音菩萨式的女性之神秘莫测,他作品中仕女纯朴优雅的情态完全是人世间女子的再创造,是东方女性的典型之美。画中仕女行笔提按顿挫极富韵律节奏,衣纹疏密有致,洗练精到,沉着朴厚中流露出飘逸的神采,设色典雅清丽,对仕女脸和手的描绘往往天衣无缝地融入西方绘画造型因素而更显精致和深刻,整幅画面的笔墨醇厚典雅,充满时代的审美,突破师辈而独领风骚(图2)。
黄羲先生描绘的高士,个性刻画入木三分,羲之爱鹅的高雅脱俗,东坡宦途失意的神情,李时珍著书的专注,无不栩栩如生。画面笔调苍劲浑厚,极富金石味,墨色干湿浓淡,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在笔墨书写的韵律中,增加了绘画性的塑造之美,充分展现他所具备院体的功力和优长。如果说黄羲笔下的高士多是表达了其个性之美,那么他追求的麻姑仕女的形象则是东方女性共性的神韵,无不是他心中流淌的歌,是人们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经典之作。
图2 黄羲 麻姑晋酿
二
传统中国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着要表现新生活的转换问题和如何表现的问题。
一段时间中国画在美术学院的课程中被取消,传统古典人物画被严重边缘化,素描造型被无限抬高,中国画视为生命的笔墨被居于次要地位。
1956年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民族传统文化,传统中国画重新得到重视。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潘天寿担任了浙江美术学院副院长的领导职务,为纠正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对中国画的教学进行一系列新的举措,聘请了著名古典人物画大家黄羲先生到浙江美术学院担任国画系人物画导师,以增强、丰厚传统人物画的教学,纠正过于西化的现象。当时黄羲先生58岁,从理论到创作都已经十分成熟,他的古典人物画成就和对传统人物画技法的掌握,在全国少有。黄羲先生为增加青年教师和学生对传统人物画笔墨技法的了解,在浙江美术学院举办了古典人物画的观摩展,几十幅作品让师生耳目一新,充分显示了古典人物画笔墨神韵。像一股清新的东风滋润着当时过分西化的中国画教学现状。
人物画的衣纹线描是中国传统人物画最核心的要素,历代人物画家都不遗余力地探索传统人物画衣纹线描的奥秘,黄羲教授为了克服西方明暗素描作为一切专业造型基本功的影响,紧紧抓住人物画衣纹十八描这一传统基本功,重新绘制了古典人物画十八描,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材,它是作者对传统人物画衣纹规律总结的新认识,结合自身几十年人物画创作经验和用笔的体会重新创作,行笔自然生动,极富节奏韵律。是学习传统人物画极佳的教学范本。许多著名画家和后学者都得益于此十八描范本。
黄羲教授在浙江美术学院任教的五六十年代,一直进行传统中国画笔墨如何表现新生活的探索,他曾以传统折芦描技法作写生,表现现代人物的作品数幅,画面一扫以素描关系皴擦的西化影响,完全以传统的笔墨书写性表现,线条浑厚灵动,笔墨韵味十足,是一组转型期不可多得的中国人物画写生精品。它清楚地表达了传统笔墨技巧对提升现代人物画写生作品的艺术品位和格调的重要性。
黄羲教授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但随潘天寿等老先生一起到多地深入生活走走看看,还常与学生一道下乡,到生活中采风、写生。前后创作出一批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如《牧羊女》《采茶》《教爷爷识字》《农耕图》《山溪竹筏》等,这些作品可以看成是他古典人物画技法的延伸,证明了传统笔墨的强大生命力,是黄羲教授从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十分宝贵的探索,在表现新对象中无一不是以书写性线条的粗细长短、轻重缓急、正侧互用的形式美组合。墨色干湿浓淡互衬,积墨破墨,变化无穷,尽显传统笔墨的审美魅力,极大丰富并提升了传统笔墨技法的表现力。它与北派重视素描关系以塑造客观对象的用笔用墨显然不同,拉开了很大距离。
应该说黄羲教授在潘天寿院长的领导下身体力行,对传统古典人物的坚守、传播、教学示范、理论总结、释疑解惑,以及表现新生活的实践和创新,对新浙派人物画的形成、发展和成熟起了极大的影响,真可谓功不可没!
三
黄羲教授对古典人物画的巨大贡献,不光是在作品中体现出诗书画印的全面修养和精湛的技艺,更可贵的是善于在创作实践、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思考与总结。
他在《人物·山水·花鸟基本教法》一文中提道:“书有‘八法’布白之美,在画亦如之”。论述中十分深刻精到地点到了“布白”和“留”“动”为书与画的审美核心,更精彩的是他将书法运笔如籀之笔留、篆之笔圆、隶之笔方、楷之笔锐、草之笔动的论述进行书与画的图例比较说明,生动而一目了然。
黄羲强调中国画在运墨中应处处见笔、以笔见墨的特有技法和审美做了极为精彩的解读。
文中概括的书与画之布白美、书与画之书写美、中国画运墨之笔触美,以及中西画法对明暗调子和黑白用笔的不同理解与表现,都体现了黄羲教授在创作实践和教学实践中对传统笔墨的精准把握与揭示。
黄羲在《谈人物画的传统》文章中总结道:“线条即是中国人物画的体魄,所谓‘骨法用笔’之事。然它与书法是有血肉的关系,如人物衣纹的‘十八描’,以笔调归类之,可以归纳为‘折钗股’与‘屋漏痕’两法,而‘琴弦’‘兰叶’两种可以为其他诸描绘法之纲。”1
这些衣纹与书法关系的形象描述,只有长期从事人物画创作,才能有为此精深的体悟。这对提升人物画线描品位、丰富衣纹多样风貌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黄羲在《论神似》一文中对理、形、神、笔法、气韵的辩证关系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强调了笔法、气韵为传神写形的关键和核心,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造型的最主要特征,也是中国绘画艺术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核心与灵魂。
他在《用笔》中论述书法与画法之间的关系,深刻分析了笔法之势对状物传神,表达画面气韵的奥妙和魅力,对笔势表达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实为句句精论,对人物画用笔传神有重要指导意义。
从以上多方面、多角度的总结文章中可以看到黄羲教授一生在古典人物画创作与教学中所进行的理论探索与总结都紧紧地围绕着笔墨这一核心环节展开,他以人物画的十八描为重点对书法与人物线描关系做了全方位解读,提出了许多带有前瞻性的论述,所论及的课题仍对今天的人物画创作和教学有重要启迪。
注释:
1.黄国培主编,福建省文史馆编:《黄羲画学研究集稿》福建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