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化元素在楚雄州新农村建设中的运用研究
2020-11-05双春艳尹艳琼
陈 跃,双春艳,尹艳琼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1 引言
楚雄州,作为我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彝族文化颇为浓厚,有“东方人类故乡”“世界恐龙之乡”“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三张名片之称。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发明了富于特色的各式民居[1]。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彝族文化元素在彝族村落规划与建设中的应用和影响难点,将彝区新农村建设与彝族建筑文化产业结合培育可靠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彝区农村可持续发展。
楚雄州地处滇中腹地,位于北纬24°13′~26°30′、东经100°43′~102°32′[2],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普洱市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市相望。境内地势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从南北展开看,具有中部高、南北低、北部比南部稍高的特点;从东西展开看,东西稍高、中部低缓。
2 调查方法及内容
2.1 调查方法
普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主要通过走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新农村进行重点调查。
2.2 调查内容
楚雄新农村规划、设计。
2.3 调查地点
调查范围:楚雄鹿溪益村、楚雄挖铜村、禄丰碧城下村、禄丰洋溪冲村。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1)楚雄市鹿城镇富民社区鹿溪益村居民小组位于(周溪河)村小白坝,该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庄的规划设计主要采用彝族人民喜爱的红、黄、黑作为入村大门(图1)及路灯设计的主要色调。村庄规划主要是行列式(图2),建筑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色彩以白、青色为主(图3),配以红黑黄为主要色彩的边纹为装饰。由于彝族传统民居以土坯或木结构为主,为了看起来保持有木结构的纹理采用壁画的形式进行表达,除此以外主要以壁画形式(图4)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火的崇拜以及以漫画形式表达了彝族人民美好生活的状态。
图1 楚雄鹿溪益村大门
图2 鹿溪益村行列式布局
(2)楚雄州禄丰县碧城下村、洋溪冲村规划以行列式与自由式结合为主,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以自主设计为主,缺乏彝族文化元素的运用(图5,图6)。
图3 楚雄鹿溪益村民居设计
图4 楚雄鹿溪益村墙面装饰
图5 禄丰碧城下村
图6 禄丰洋溪冲村
(3)楚雄市挖铜村属于云南省楚雄市子午镇,原是楚雄市1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目前村镇规划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通过建筑外立面将彝族的色彩文化、虎文化、火文化[1]、植物文化及彝族同胞日常的生活状态,如跳舞、劳作、嫁娶、庆祝等生活仪式通过壁画形式展现(图7),由于彝族的色彩文化较艳丽所以具有很强的识别性。除此以外,建筑的结构一般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基本保持“一颗印”这种具有围合结构的传统云南民居(图8),另外一种是独幢的瓦房或土房。
图7 建筑外立面的壁画
图8 挖铜村民居
(4)通过调查,在新村规划建设中一般有两种情况:易地搬迁及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修缮。在改造过程中对于易地搬迁更多是采用钢筋混凝土进行建造且规划、建筑构造、建筑外立面等相对统一;对于部分修缮建筑主要就是加固及建筑外立面的设计。彝族传统的垛木房、青棚、土墼房、闪片房[3]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由于居住的舒适性几乎不再在新村建设中看到,仅仅在一些未改造的建筑(图9)及用于商业的客栈、餐馆(图10)等偶然见到。建筑形式在同一个村庄甚至很多新村建设中,模式化较明显,识别度有所降低。
图9 传统垛木房
图10 改造后的餐馆
(5)新村规划中公共空间的规划、景观设计的使用视觉识别还有待提高,部分村庄甚至出现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宽敞道路上偶有垃圾出现的情况。植物崇拜是中国民族民间自然崇拜的一个重要内容[4],马缨花被看作“恩人”“花神”或“送子神”而得到楚雄彝族的崇拜,除此以外,云南山茶花、葫芦、云南松、米饭花等也是楚雄彝族崇拜的植物,但这些植物更多是以壁画的形式展出,在绿化过程中忽略了这类植物的使用导致现在大部分居民对彝族的植物崇拜了解较少。
4 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使设计与人们的需求协调统一,规划设计时以村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尽管传统民宅由于舒适度相对较弱,但可以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外立面使用木材片、土坯等做法增加建筑的艺术感及最大限度保留原始居民对传统建筑的想念。在规划建筑时坐北朝南设置,在南向设置窗户,保证良好的采光和通风;建筑形式上遵循村镇传统,保留堂屋,在对室内的各个房屋的空间的进深和开间都进行设计,让居民达到良好的人体尺度感受,拥有一个舒服的居住环境。青棚、闪片等可用在景观建筑或景观小品中,使彝族传统建筑形式得以传承。
(2)村庄规划设计要传承当地特色的彝族文化,不能因经济发展而破坏环境或遗失当地风俗习惯。可在建筑的外立面上绘制了虎图腾、火纹、羊角纹和红、黑、黄等彝族元素,将彝族文化在建筑外立面上体现出来,让人看到建筑就能够联想到彝族文化。
(3)村庄空间规划最重要的是规划具有实用性和舒适性,在对新村规划设计时对村庄传统产业专门设置畜牧养殖区、住宅区和休闲娱乐区等布局形式,主要是方便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从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加强与现代村庄公共空间的融合。
5 设计案例
村庄是城镇的拓展和延伸,是地域文化的源头和脉络;村庄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基和血液,更是彰显一个地方魅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元素[5]。民族文化特色对于村庄居民而言是其最本质、最熟悉的生活方式,以民族文化规划村庄,就是将祖辈流传下来的东西进行再现和再创造,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将文化与生活结合,使少数民族人民以更加舒适和习惯的方式进行生活生产。民族村庄的形象不仅体现在村庄的建设和环境,更体现在村庄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将文化融入建设之中,就是在加强村庄“骨肉筋”硬性条件下,增强其“精气神”的精神软件[6]。以下绘制3种建筑设计形式,取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该设计重在体现经济、适用、美观、特色的原则,综合考虑气候、地理条件以及地形和当地文化特色因素,因地制宜,在满足村镇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打造独具特色,提升品味与健康性,追求健康的居住环境,并营造生活功能齐全,方便舒适、环保卫生、安全节能等可持续发展的室内生活空间。
5.1 户型设计
在住宅户型设计方面,为了适应居民的需要,设计中考虑了3种类型的住宅户型,以满足不同住户的要求,以“特色、适用、美观、大方、经济”为目标。
A户型为2层的居住建筑,吸取土掌房的平屋顶作为设计元素(图11,12); B户型为2层的居住建筑(图13,14),吸取彝族瓦房坡屋顶作为设计元素;A、B两种户型以满足村民普通住户要求;C户型为1层的居住建筑(图15,16),坡屋顶,以满足村内低收入村民。
5.2 户型大小
A户型和B户型的面积一致,其中A户型六室两厅一厨一卫,占地面积为180 m2,建筑面积155.29 m2; B户型六室两厅一厨一卫,占地面积为180 m2,建筑面积155.29 m2; C户型两室一厅一厨一卫,户均占地面积120.75 m2,建筑面积71.40 m2。
5.3 建筑立面设计
村子建筑单体以彝族民居风格的建筑为主,为了突出建筑与场地相融合的重要性与建筑的独立性。建筑在立面造型上采用现代新农村建筑风格,通过屋顶、色彩、材料等处理来营造建筑既独立又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视觉要求。
建筑主色调以原木色和青灰色为主,墙体用白色涂料进行粉刷,在白色墙体上画上具有彝族特色的壁画,增强彝族特色。窗子的边框和阳台的栏杆以木质的为主,屋顶还用到了小青瓦,墙体的勒脚用青灰色水泥浆来做文化石勒脚,在墙体的表面上,设火纹、羊角纹、虎图腾等充分体现彝族特色。
屋内部的格局A、B户型有卧室、客厅、厨房、餐厅、卫生间、起居室、贮藏室,C户型有卧室、客厅、厨房、餐厅、卫生间。建筑和庭院相结合,A、B户型都设置了露台,在庭院南部开人车入口与道路相接。C户型庭院用栅栏进行围合,简便简洁,以紧凑的经济平面布局、完善的功能分区和安全卫生的居住环境,提供给规划地经济条件有限的居民使用。
图11 A户型一、二层建筑平面
图12 A户型建筑效果
图13 B户型一、二层建筑平面
图14 B户型建筑效果
图15 C户型一层及屋顶建筑平面
图16 C户型建筑效果
6 结语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的结晶,优秀的传统文化不管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是无法替代的瑰宝[7]。因此在规划设计新村时,彝族民居需要借用当地的彝族文化,通过抓住当地特色的彝族文化和当地独有的生活元素,找寻到彝族文化在建筑上的投影,进而识别村庄空间组织的深层结构。在建筑的外立面上设计出能代表彝族文化的图腾或者文字,在建筑色彩上面,选取具有彝族特色颜色,在公共环境规划设计时注意实体形式的表现,通过多种形式保留文化形态,这样既能传承彝族文化,又能尊重当地居民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