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充市主城区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监测及评价

2020-11-05王素华韩长龙

绿色科技 2020年18期
关键词:环境噪声噪声污染南充市

王素华,刘 巧,吕 娟,韩长龙,舒 丽

(1.南充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四川 南充 637000;2.南充市环境信息管理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0)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逐年增长,高密度的人口、建筑、交通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等导致近年来环境污染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点问题[1],其中噪声污染也在其中占比较重,噪声投诉问题居高不下,如何有效的进行管理和治理已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南充市作为四川省8个全国环保重点城市之一,区域(网格)环境噪声共设置网格205个,昼间监测每年一次,夜间监测每5年1次(每个5年规划年第3年监测);交通噪声共设置测点54个(9条交通干线),昼间监测每年一次,夜间监测每5年一次(每个5年规划年第3年监测)[1]。本文根据近年来尤其是2019年南充市城市区域声环境监测数据和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数据,分析了声环境污染监测现状,提出了改善声环境质量的相关建议。

噪声监测结果一般以A计权噪声级表示,所用的主要仪器是噪声声级计。监测技术规范及评价标准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2012)[3]等。

2 主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环境质量

2.1 评价标准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按表1进行评价。区域环境噪声按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暂行技术规定》(总站物字﹝2010﹞241号)的要求进行评价,将整个城区所有网格监测点测得的等效声级分昼间和夜间分别进行算数平均,按下面公式进行算术平均运算,所得到的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和夜间平均等效声级即代表城市昼间和夜间的环境噪声总体水平[5]。

(1)

表1 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等级划分 dB(A)

2.2 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及评价

表2 2014~2018年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统计

从2015~2019年的监测数据显示(表2),平均等效噪声级Leq范围为51.2~56.3 dB(A),5年平均等效噪声级为54.2 dB(A),达到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等级二级水平,总体评价为“较好”,区域环境噪声在整体稳定的情况下总体是一个降低的趋势。峰值平均噪声级L10、中位数平均噪声级L50、背景值平均噪声级L90的变化趋势均与平均等效噪声级Leq相同,整体呈现一个逐渐降低的趋势。

由于时效性,本文着重针对2019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南充市暴露在不同等效噪声级下的人口分布状况见表3、表4。

图1 2015~2019年南充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变化趋势

表3 2019年南充市城区区域声环境质量监测结果

表4 暴露在不同声级下的人口分布状况

可以看出,南充市主城区区域环境噪声中网格噪声昼间在≤50.0、50.1~55.0分贝覆盖的人口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22.2%和54.3%。与去年相比较,网格噪声在≤50.0分贝覆盖的人口比例下降38.7%;网格噪声在50.1~55.0 dB(A)、55.1~60.0 dB(A)、60.1~65.0 dB(A)覆盖的人口所占比例均上升,分别上升22%、13.9%、2.8%。

区域环境噪声集中在55.0 dB(A)以下,其覆盖人口比例在75%以上,其中区域噪声低于50.0 dB(A)覆盖人口15.55万人,昼间等效声级范围在50.1~55.0 dB(A)的覆盖人口38.1万人;25%以下的居住人口暴露在昼间等效声级55.0 dB(A)以上,其中,等效声级范围在55.1~60.0 dB(A)的覆盖人口13.14万人,等效声级范围在60.1~65.0 dB(A)的覆盖人口3.36万人。

3 主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环境质量

3.1 评价标准

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按表5进行评价。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暂行技术规定》(总站物字﹝2010﹞241号)的要求,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的等效声级采用路段长度加权算术平均法,按下面公式计算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5]。

(2)

式(2)中:L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dB(A);l为监测的路段总长,m;li为第i测点代表的路段长度,m;Li为第i测点测得的等效声级Leq,dB(A)。

按超过70 dB(A)的路段长度及其占监测总路段长度的比例来计算超标率。

我们只要肯定语言间的差异,那么不可译性就是要面对的问题。对于语言不可译,文化不可译,通常可以采取如下几个翻译策略。

表5 道路交通噪声质量等级划分 dB(A)

3.2 道路交通噪声噪声监测结果及评价

南充市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监测范围为主城区主要的9条交通干线的54条路段,监测总长度57100.0 m,平均路宽为32.9 m。2019年南充市因城区部分道路封闭施工无法进入进行监测,实际监测交通噪声点位49个,监测路段总长度为50000.0 m。城区交通噪声监测结果及年度对比见表6、7和图2。

表6 2019年南充市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结果

表7 2019年南充市城区交通噪声监测结果及年度比较

图2 2018年与2019年南充市城区区域声环境质量与道路交通噪声年均比较

由表7、图2可知:2019年南充市城区交通噪声49个监测点位昼间等效声级范围为63.4~74.2/dB(A),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8.9/dB(A)[2018年66.8dB(A)],与2018年相比等效声级上升2.1/dB(A);昼间全市大型车平均车流量为44辆/20 min,轻型车平均车流量为678辆/20 min,平均车流量为722辆/20 min;超标路段比例明显上升(全年昼间超标路段17700.0 m),为35.4%(2018年为7.5%)。根据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总体水平等级划分标准评价,主要道路昼间交通噪声强度整体为二级,道路交通噪声环境质量属“较好”级。

按照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对道路交通噪声的路段监测结果进行划分,可以反映出交通噪声暴露在不同等效噪声级下的路段分布状况(表8~10)。2019年道路交通干线噪声强度等级集中处于一、二级强度,其中,昼间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暴露在68.0dB(A)以下的路段长度为13000 m,占被测量总路长约26.0%,暴露在68.1~70.0 dB(A)区间的路段长度为19300 m,占被测量总路长约38.6%。南充市主城区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在≤68.0、68.1~70.0/dB(A)覆盖的人口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28.9%和50.2%。

监测的49条路段中,根据其道路平均等效声级,均整体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4类区标准。

表8 2019年南充市城区交通声环境质量监测结果

表9 暴露在不同等效噪声声级下的路段长度(昼间)

表10 暴露在不同等效噪声声级下的人口分布状况(昼间)

4 南充市城区声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城市环境噪声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城市基础建设,城市规划、工业、交通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社会生活习惯和文明程度都密切相关。依据南充市环境质量报告书分析结果,引起南充市城区环境噪声污染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1)机动车保有量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出租车、载货汽车、私家车数量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已成为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2]。

(2)汽车鸣笛现象日益增多。在车流高峰路段,人车混杂,秩序混乱,更加重了噪声污染。尤其是在高坪区各路段、白土坝、五星花园一带等路段噪声超标较严重,2019年共查处机动车乱鸣喇叭6285起。需加强这些路段的交通疏导管理和汽车禁鸣措施。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充市的城镇化率大幅提升。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就是建筑工地数量增多、规模增大。建筑工地施工作业情况参差不齐,施工噪声特别是夜间施工对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噪声扰民现象不断发生。

(4)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情况严重,城区广场舞、KTV音箱扰民情况日益增多。2019年该市城管指挥中心共接到市民噪声扰民投诉2620件。市县两级相关部门及时查处噪声扰民行为2500余起,查处噪声污染案件350余起,依法处罚严重噪声污染26起,查处周边涉嫌噪声污染行为118起。2019年该市共实施20余个城市公园建设(提升),增添绿植、建筑小品,尽可能减少市民“广场舞”等噪声扰民。

(5)随着南充市建设进程的加快,规划区和建成区面积与第一次划分声功能区时相比已大大增加。目前的区域噪声、道路交通噪声的监测范围主要覆盖范围较小,已不能完全代表当前南充市噪声的时空分布状况,不能真实反映南充市中心城区声环境质量,导致主管单位不能整体全面的把握城区的声环境质量现状。而且相关单位对噪声污染控制缺乏综合长效的有效管理机制,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健全,是噪声污染时有反复的重要原因。

5 对策建议

5.1 交通噪声管理

一是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控制限制性能差、噪声高的车辆进入;二是加强道路交通噪声治理监管力度。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市区主干道设立禁鸣标识,在各学校所在路段和办公场所等敏感区域附近设禁鸣区和限速区,加强对乱鸣笛现象监管。

5.2 施工噪声监督管理情况

建筑施工项目依法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督促施工单位优先选用低噪声施工机械、设备,对主要声源采取隔声、消声、减振等措施,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凡居民区进行噪音工作,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合理选择施工机械,对超过国家标准的机械禁止其进入施工场地。

5.3 社会生活噪声监督管理情况

严格按照社会生活噪音边界标准规范要求,城管与环保、文化、工商等相关单位实施联合治理,对餐饮店、歌城、影院、工地等场所实施环境监测,对超标的单位、企业通过关停整治、限期整改等措施进行整改。

5.4 工业企业噪声监督管理情况

加强源头管控。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阶段严格把关,严格要求企业合理布置噪声源、采取降噪措施,将工业企业噪声污染减到最低。强化监督管理,通过“双随机”监管、督查检查等方式,夯实工业企业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猜你喜欢

环境噪声噪声污染南充市
环境噪声监测中的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噪声治理不应止于“民不举,官不究”
有惊无险
田间趣事
Analyze the Limitations of Study the Oral Feedback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1/5欧洲人受噪声困扰
Research o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dback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噪声污染公益海报设计
环境噪声监测中应注意的问题探析
我国的环境噪声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