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程物联网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020-11-04解亚龙王万齐尹逊霄江若飞
解亚龙, 王万齐, 尹逊霄, 江若飞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1)
0 引言
随着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的开展及数字建造技术的广泛应用,施工现场产生大量的安全质量监测数据,这些数据具有海量、异域、异构等特点。对安全质量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大数据应用,对于提高工程建设的施工效率和质量,以及辅助管理决策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铁路工程现场智能化设备的不断增加,为更好地利用智能化工装感知工程现场动态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有必要建立全路统一的物联网云平台,实现各类监控监测设备快速接入和数据综合分析,提高铁路工程建设管理能力。
在原中国铁路总公司印发的《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铁总信息〔2017〕152 号)中,物联网被确定为我国铁路行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点应用方向[1]。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对物联网在铁路行业的应用开展了探索和研究:史天运等[2]提出铁路物联网的定义、概念辨析,分析了铁路行业应用情况和案例,对物联网总体框架提出构想;王都等[3]提出铁路物流领域物联网总体框架,并对铁路物流领域的应用场景和技术进行分析;陈燕等[4]提出研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工机具管理系统,以更好地规范工机具管理;李亚群等[5]对物联网在铁路灾害监测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但是,在铁路工程建设领域尚未提出物联网云平台的构想和方案。
借鉴国际上对物联网概念的定义,结合铁路工程实际特点,对我国铁路工程物联网作如下定义:铁路工程物联网是指依靠身份识别及标识(二维码、RFID等)、激光扫描器、可穿戴设备、生物特征识别、智能传感器、数字化工装机具、智能生产设备、卫星定位等信息感知设备,按照约定协议,通过网络连接各种铁路工程的人员、设备、环境、材料及工程本体、大临设施等,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对铁路工程对象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测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和技术,是实现铁路智能建造的重要支撑。
1 需求分析和建设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业务管理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基于数据治理需求,铁路相关利益方对铁路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迫切需要面向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字化管控方案,解决数据的缺失、重组、传递等问题。近几年,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快速发展,施工现场积累了大量数据,但对数据的利用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这些数据仅实现了与设计、施工规范的实时比对分析,确保规范在现场有效执行,但未对数据进一步深入分析,尤其缺少跨工序、跨专业、跨周期、跨地域的大数据相关性分析,缺乏对既有海量数据的深层次挖掘和价值利用;其次,数据集中在施工现场的某些环节和某些要素上,未实现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分析和现场状态的全面感知与管控。铁路工程物联网云平台重大需求分析示意见图1。
为了进一步适应铁路建造能力快速发展的形势,有必要建立全路统一的铁路工程物联网云平台,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图1 铁路工程物联网云平台重大需求分析示意图
(1)为铁路工程现场各类终端设备、数字工装提供统一的接入工具包,实现监控监测数据集中接入、存储和分发;
(2)构建覆盖各级管理机构和各参建方的铁路工程物联网平台,帮助管理者洞察现场动态,为建设管理提供新手段;
(3)实现工程现场各类信息采集设备的统一管理,采用灵活的分类结构实现智能终端设备和应用的管理;
(4)构建铁路工程物联网感知数据资源湖,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监测感知数据的统一分析,向业务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为建设、运维阶段的大数据分析决策等提供技术支撑。
2 系统架构
构建铁路工程物联网的关键包括云、管、端3个部分。云是物联网的大脑,是物联网数据处理的核心,利用云计算平台为物联网提供数据分析、存储、计算,甚至是远程控制和决策;管是联系终端与云端的重要通道,目前有Wi-Fi、蓝牙、NB-IoT、eLTE-IoT、互联网等接入方式;端是物联网的感知触角,是物联网数据的主要来源,根据现场应用场景的不同,终端形态也各不相同,为降低终端入云的门槛,通过提供SDK等方式屏蔽底层物联网终端的多样性[6]。
铁路工程物联网云平台主要服务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铁路公司、建设指挥部/项目部及施工单位标段等用户,并面向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集团公司及其下属企业提供数据服务。
铁路工程物联网云平台的技术架构分为设备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1)设备层。即各种终端设备,通过传感器、测量仪器及智能终端设备采集各类数据信息,并通过内置SDK处理消息,再由网络发送至物联网云平台。
(2)平台层。进行数据解析,实现数据云存储、流式计算、消息分发和规则处理,形成数据汇集资源湖。
(3)应用层。在平台统一处理、数据服务的基础上研发的基于Web 和移动终端的客户端,通过调用各种RESTful API对平台数据进行提取和展现。
铁路工程物联网云平台技术架构示意见图2,该架构方案可实现物联网设备与云平台的结合,实现远程监管和控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易用性,通过应用层的灵活组织,使各级管理者实时掌握现场动态,有效提升铁路建设项目管理能力、工程建造能力和信息共享能力。
图2 铁路工程物联网云平台技术架构示意图
铁路工程物联网云平台的数据架构包括数据采集、加密传输、鉴权验证、流式处理、队列缓冲、数据存储、数据服务等。数据采集是通过工程现场的传感器、智能设备、智能网关等实现源头感知,经过智能终端的现场计算和处理,通过内置SDK 进行安全加密传输,确保数据安全。当数据传输至平台端,进行接口的认证检验和数据的安全校验,然后按照平台内置规则进行流式计算和数据判识处理,经计算后将数据放置于消息队列中进行后续的数据存储。数据存储中心建立了面向各类数据的存储方案,包括元数据库、内存库、NoSQL数据库、DFS文件存储、关系数据库等多元数据存储中心,无论何种数据类型全部通过元数据进行统一规范,确保数据的共享和联合分析。数据服务是为了方便后续数据价值利用和分析,通过RESTful 数据接口的方式为各类应用提供数据服务。铁路工程物联网云平台数据架构示意见图3。
图3 铁路工程物联网云平台数据架构示意图
3 功能设计
在技术架构和数据架构的指导下,铁路工程物联网云平台承担了数据采集、汇集、存储和服务等职能,为各类智能终端提供了方便接入的SDK 开发包。铁路工程物联网云平台业务应用架构示意见图4,其具体功能如下:
(1)提供面向各类终端的SDK 开发包,提供设备注册登记、授权码注册管理、数据安全传输等API,通过SDK 统一数据传输标准,支持各种终端设备数据接入和上传,兼容各类数据格式,简化开发;
(2)实现智能设备的注册和管理,包括终端设备基本信息和现场安装信息,主要有安装位置、监测内容、专业分类、项目名称、项目编码、终端应用、使用期限、授权码数量等,生成唯一的UUID 授权码,终端设备绑定授权码后才可接入平台上传数据;
(3)实现接入应用的注册及管理,对应用基本信息、开发单位信息、应用部署信息、硬件资源信息进行汇总登记;
(4)提供统一的数据采集接口管理功能,实现接口注册及管理、接口基本信息登记、接口调用情况监控及统计分析。接入数据包括人员、材料、设备、环境及工程本体等各类监控监测数据,如人员考勤、人员健康、设备轨迹、围岩量测、超前地质预报、安全步距、拌合站、试验室、沉降观测、变形监测、健康监测、生态监测等;
(5)提供统一认证功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统一登录入口、为各类终端提供统一的授权管理、为各应用提供统一的展示门户;
(6)利用异构分布式数据库实现数据的统一存储,具备元数据库、内存库、NoSQL 数据库、DFS 文件存储、关系数据库等多源异构数据存储能力;提供原始库和运用库2 个数据资源湖,原始数据经过数据清洗、过滤后,转入运用库,为数据分析、展示、挖掘提供高质量数据,为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服务;
(7)平台内置大数据分析的工具、基本模型和算法,提供大数据分析基础能力和数据资源服务,业务系统可跨专业、跨周期获取物联网监控监测数据,为应用开发和大数据分析提供数据基础和平台工具。
图4 铁路工程物联网云平台业务应用架构示意图
4 关键技术分析
4.1 兼容多类设备的接入能力
铁路工程建设推行标准化管理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技术和作业标准,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理念就是通过作业过程中的创新、技术进步和新材料新设备等的使用,为标准的不断升级提供支撑,从而形成联动创新、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做好“工装保工艺、工艺保质量”这条行之有效的深化标准化管理途径。随着铁路工程建设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各专业、工序积极采用新的工装提高施工工效和质量,提升标准化管理能力。通过建立铁路工程智能装备云平台,提供面向现场工装设备接入管理的SDK 开发工具包,无论智能设备系统是基于PLC、ARM、FPGA、DSP 等嵌入式系统,还是智能化水平更高的WinCE、Windows、Linux、Android 等机载系统,平台可提供面向多种智能设备的接入手段,从而实现所有智能设备的注册管理和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并通过监测实现工程进度和工序质量的有效评价。铁路工程智能设备管理云平台原理示意见图5。
图5 铁路工程智能设备管理云平台原理示意图
在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应用的设备类型多种多样,有些设备已经具备智能化能力,有些设备经过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后,具备信息监测和传输能力。据不完全统计,铁路桥梁、隧道、路基、轨道、四电、站房各专业工装机具多达200多种,利用这些设备收集现场实时数据,基本可实现对工程现场生产要素和工程实体的全方位感知。
4.2 基于MQTT协议的传输体系
MQTT 协议是1种基于TCP/IP 网络连接的消息传输协议,使用发布/订阅的消息模式,具有开放、简单、轻量、易于实现的特点,该特点使其适用于各种受限的环境,如低宽带、网络不可靠、嵌入式处理器和内存不足等情况,是物联网架构的理想选择[7]。
由于采用发布/订阅模式,MQTT协议解除了通信双方应用程序间的耦合,同时在服务质量(QoS)消息交付质量级别有如下3个等级:
(1)0:表示至多只发送1次,不保证消息可靠性,消息可能会丢失。
(2)1:表示至少发送1 次,客户端或服务器确认收到消息,但消息可能会重复。
(3)2:表示精确发送1 次,确保客户端或服务器仅1次收到消息,可根据应用场景和发布消息的重要程度合理选择,在满足传输可靠的情况下实现协议交换代价的最小化[8-9]。
虽然MQTT协议保证了传输质量,但协议本身没有提供消息的加密和验证功能,在传输过程中存在遭到篡改和攻击的可能性。因此,提出基于HASH加密的安全方案,满足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制度的网络安全要求。
MQTT 协议的消息最多由固定头部、可变头部和有效载荷3部分组成(见图6)。
图6 MQTT消息报文结构
固定长度占2 个字节(16 bit),其中第1 个字节的4—7 位表示控制报文类型,0—3 位表示每个MQTT 控制报文类型的特定标志,包含DUP flag、QoS level、RETAIN 字段,另外1 个字节表示Remaining Length 字段,Remaining Length计算可变头部和消息体的总长度,最小长度为1个字节,最大为4个字节,所以Remaining Length 的最大长度为:128×4=512 Mbit。MQTT 固定报头格式见图7。
图7 MQTT固定报头格式
在智能设备终端发送MQTT消息报文之前,将报文拼接1 个32 bit 的字符串Salt 进行撒盐加密,不同的消息模块Salt 值不同,将拼接后的报文进行HASH 算法加密生成128 bit 消息验证码,将验签拼接在待发送消息报文尾部进行消息发送,同时修改MQTT消息固定报头中的Remaining Length 字段值,完成待发送加密报文组装,然后发送。
在平台端收到消息报文时,对接收的报文进行验证。首先,对接受的消息报文进行切片,切分为“MQTT 原始消息报文+128 bit 的消息验证码”,同时更改Remaining Length 长度值;然后,根据将使用Salt 字符串拼接在原始消息报文尾部后进行HASH 算法加密,将加密后的值与切分提取的128 bit 的消息验证码比对。比对一致,则说明消息可靠、未经篡改,正常接收报文;若比对失败,拒绝接收该报文。
4.3 面向设备和用户的认证体系
铁路物联网云平台统一认证系统作为安全设计的重要组成(见图8),主要包括以下3个部分:
(1)统一登录。为各应用提供一致的登录入口,包括基于账号和密码的登录、基于手机号和短信验证码的登录、全局退出登录(用户从一个系统退出则同时从所有系统退出)及访问日志记录。
(2)统一网关。面向各类终端提供受控的IT 资源访问授权,全面管理平台上所有的数据和服务访问权限,以统一的视图展现整个平台中所有终端和应用的授权情况。其功能包括:角色组和角色管理、授权管理、授权监控、授权服务、资源包管理、分级授权等。
(3)统一门户。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入口,提供页面内嵌功能,并为各应用提供统一的集成展示门户,提供集成展示的API方案,使其他应用的功能页面统一在门户中呈现,功能包括主题管理、菜单管理、操作日志等。
4.4 云端协同判识的质量控制体系
大数据的计算模式主要有批量计算和流式计算。批量计算是先对数据进行静态存储,然后对存储的数据进行计算操作;流式计算则无须直接存储,而是对动态流入系统的数据提供连续、动态的服务,对数据进行实时计算[10-11]。
图8 铁路物联网云平台统一认证系统架构示意图
按照铁路工程物联网云平台的数据架构,在云平台内置流式计算引擎和规则引擎,采用基于“边缘计算+流式计算”的“云+端”协同判识的质量控制技术,在平台端建立统一的质量研判规则库,通过流式计算引擎调用规则库,对采集数据进行实时判识,流式处理完成后发送至数据队列进行分类持久化存储。
同时,智能设备具有一定的边缘计算能力,在各个终端设备中自建质量规则库,终端规则库保持与平台规则库的数据通信,平台规则库更新后,可统一下发至现场各类采集与控制设备,各类终端系统依据规则进行自动研判和实时提醒,由于终端的计算能力有限,只能开展单专业和特定工序的质量判别与控制,同时依托云平台强大的处理能力,开展多专业综合质量研判和基于大数据的多维趋势研判,形成云端协同判识的质量控制技术。
4.5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安全预警技术
铁路工程建设中现场监测信息分布广泛、设备多样,具有实时、跨域、海量、多源、多维、多粒度等特点,采用海量数据异常事件提取技术,有效聚合多源异构的数据资源,通过快速识别冗余、修正错误等方式进行数据预处理,过滤采集过程中的干扰和噪音数据,形成可供计算分析的有效数据,根据采集的质量数据的属性标识和分类,建立基于元数据的目录交换体系,实现多源海量数据的融合分析,为基于全面物联感知的质量控制体系提供技术基础。
基于施工现场海量安全数据,结合跨区域、跨部门、跨业务信息需求,构建了危险源辨识、安全隐患预警、形变监测、危大工程识别等大数据分析模型,采用聚类分析、线性和非线性回归、道格拉斯-普克抽稀、相似匹配、频繁项集等算法,对工程实体部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推演可能出现的最终值及影响范围,实现风险源事前预判,有效解决现场人员对危险源监控不到位、隐患排查不到位等问题。
5 应用情况
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平台自2014年推广以来,逐步构建了铁路工程物联网云平台,实现对各建设项目的管控,采用层级架构为国铁集团、建设单位、参建单位提供面向工程现场的监控和管理决策,在西成高铁、京沈高铁辽宁段、郑万高铁河南段、京张高铁、京雄高铁等2.1万km新建铁路、129个工程项目、79个建设单位全面应用。实现对4 066 座隧道的17 452 个工作面、7 817 台拌合机的3.5 亿盘次(约6.5 亿方混凝土)、4 214 台万能机和3 510 台压力机的1 916 万次原材料试验、13 987 km的线路沉降观测、1 398座连续梁线形监测、128 座梁场生产过程、1 000 万份隐蔽工程影像信息采集等多源信息的采集和监控,形成铁路工程建设数据资源湖,通过数据实时采集分析,实现对施工过程关键工序的质量管控、工程进度的动态管理,提升了铁路工程施组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全路工程实体质量的提升起到支撑作用,有效降低了现场安全事故发生率。
6 结论
结合铁路工程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铁路工程信息化发展需求,开展铁路工程物联网云平台的应用和关键技术研究,形成如下结论:
(1)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和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发展需求,首次提出铁路工程物联网定义,提出铁路工程物联网平台建设目标,实现更便捷的设备接入和更全面的现场感知,支持铁路工程大数据的综合分析,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提出铁路工程物联网云平台的技术架构、数据处理架构和功能架构,详细描述了平台功能组成;
(3)对铁路工程物联网关键技术进行分析,通过SDK 实现铁路工程各类智能装备随时接入,屏蔽了终端设备的多样性,为设备入云提供了便利;通过HASH加密算法,实现基于MQTT协议的安全数据传输,为数据安全传输提供了安全管道;在端、云协同处理方面,利用端侧的计算能力,开展数据实时判识,并利用云侧的流式计算和规则引擎,实现多工序、多专业的协同分析和计算;利用数据预处理模型过滤原始数据的噪音和干扰,确保汇集数据的有效性,为海量数据分析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样本,利用大数据分析模型指导风险源辨识和安全隐患预警,提高工程安全管理能力。
目前,铁路工程物联网数据采集依然存在工序覆盖不全、数据分析不透彻、数据价值未充分挖掘等问题,随着铁路工程物联网云平台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对铁路智能建造的支撑价值将愈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