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终末期肾病行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影响
2020-11-04张晓利
张晓利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肾病风湿科,河南 新乡 453000
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炎症反应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对于炎症的控制有可能不到位,导致患者感染发生率大大增加,所以临床通过有效的手段对患者炎症反应以及感染进行预测,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对提高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2]。有报道[3]显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标志物具有相同的效果,可以用于评估患者发生的炎症反应,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患者发生脱水、血液处理等情况下仍能够保持稳定,相比其他炎性标志物更具有优势,因此开展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终末期肾病行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影响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4月于某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176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48~64岁,平均年龄(58.29±8.44)岁,其中男性患者89例,女性患者87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发生感染的81例患者为观察组,未发生感染的95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年龄48~64岁,平均年龄(58.44±7.39)岁,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4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8~64岁,平均年龄(58.12±8.56)岁,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42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对于终末期肾病的诊断标准[4];②均于我院接收血液透析治疗;③无心力衰竭、无心肺功能障碍;④预计生存期≥6 mon;⑤治疗前未发生急性、慢性感染;⑤未服用抗炎、抗感染药物;⑥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实验并同意参与。排除标准:①患者治疗前已发生急性或慢性感染;②近三个月内有出血史或输血史;③有免疫系统疾病;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肝肺器官疾病。
1.2 方法
1.2.1 血液透析
使用费森尤斯透析机(德国,型号4008S)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透析器为聚砜膜14L、F15,碳酸氢盐透析液标准为:HCO-3,0.5 mmol/L;K+,2.5 mmol/L;Na+,140 mmol/L;Ca2+,1.5 mmol/L。
血流量控制为200~300 mL/min,透析液温度控制为37 ℃,透析液流量控制为500 mL/min,使用2 000~5 000 IU/4 h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每周进行血液透析3次,每次4 h,控制患者2次透析之间体重增重幅度不超过5%。
1.2.2 血液指标检测
患者空腹抽取3 mL 静脉血置于真空管中,离心操作后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的检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罗氏公司),检测方法为比色法。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1检测使用全血细胞分析仪(希森美康公司)。血常规检查采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分析。
1.3 评价指标
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血红蛋白、白蛋白、血钾、矫正血钙、血磷、血镁、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水平;探究以上指标与患者感染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终末期肾病行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感染的回归因素;统计感染患者病原菌菌种及分布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本指标比较
基本指标比较发现,2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血钾、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矫正血钙、血磷、血镁、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以及超敏C 反应蛋白与对照组比较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清白蛋白、血镁、超敏C 反应蛋白以及白细胞介素-6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本指标比较
2.2 相关性比较
以上指标与患者发生感染的相关关系比较发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清白蛋白、血镁、矫正血钙、血磷以及超敏C 反应蛋白与患者感染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指标与血液透析感染相关性比较
2.3 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
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终末期肾病行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中性粒细胞与比值、血清白蛋白、血镁以及超敏C 反应蛋白是终末期肾病行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
2.4 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
感染患者病原菌统计发现,共检测出11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37株,占比32.5%,革兰阴性菌64株,占比54.4%,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为主,见表4。
表4 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
3 讨论
本研究以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为判定指标探究其对终末期肾病行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矫正血钙、血磷、血镁、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清白蛋白、血镁、超敏C 反应蛋白以及白细胞介素-6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提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终末期肾病行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感染之间存在某种关系[5]。通过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清白蛋白、血镁、矫正血钙、血磷以及超敏C 反应蛋白与患者感染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中性粒细胞与比值、血清白蛋白、血镁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是终末期肾病行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由此可以发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能够作为预测指标对患者是否发生感染进行有效预测[6]。目前临床认为,中性粒细胞能够分泌大量的炎症介质,而且中性粒细胞的半衰期相对较短,因此在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组织损伤时,有可能诱发中性粒细胞水平增高,同时由于免疫反应会导致体内的淋巴细胞数量大幅降低,因此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会明显升高[7-8],可以起到良好的预测效果。
综上所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终末期肾病行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感染有密切关系,是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可对此加以控制以降低患者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