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指挥调度场景应用研究(下)
2020-11-04刘玉超马文学赵志强
刘玉超,马文学,赵志强
(1.一体化指挥调度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 100190;2.北京市维纳智能指挥调度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190)
(接上期)
4.2.3场景应用方案
4.2.3.1 目标驱动的协同应急
(1)事前准备:不同类型灾害由应急管理部、公安部、卫健委等不同部门管理,需分级整合区域数据建立大情报平台,将资源在信息域一体化,由各主责部门协助地方政府进行管理,为风险治理提供统一支撑;另外,制定预案过程要重视预案中部门间协同内容,使各部门明确不同事故或灾害参与应急救援的程序;最后,对风险的监测预警不可将所有监测预警都放在后方指挥中心,要贯彻前端监测、前端预警、属地管理原则。
(2)事中处置:自接警开始按照统一指挥原则构建指挥组织,由政府牵头协同各部门针对事件以决策支持系统为辅助手段制定具体目标并实施:协同工信部、通信管理局以及通信运营商重建损毁严重的通信设施,确保指挥网络通畅;指挥救援组织(包括国家救援队、各地区各领域救援队)以人为本实施救助;通过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权威预警信息以及灾情处置信息确保公众知情和社会稳定。以一体化通信为支撑,各部门及时反馈任务执行效果,便于指挥机构衡量偏差并动态调整任务,保持任务结果和目标的一致性。
(3)事后恢复:指挥调度平台保存从预警、接警到结束的完整的突发事件处置链,在对事件进行调查评估时可进行溯源分析、对指挥调度过程进行复盘,将结果形成知识并完善预防措施以及应急预案。
4.2.3.2 社会参与
(1)应急管理专业服务:发挥行业协会以及龙头企业带头作用,整合安全评估机构、安全领域专家等力量打造应急行业智库,以数据和平台为基础开展风险评估、隐患监测治理、教育培训、发展研讨、行业咨询、专家服务等各类形式的应急管理专业服务,所形成的知识反哺平台,为应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2)社会化应急救援:应急十三五规划明确了通过有偿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发展,围绕“互联网+应急”把社会力量整合进平台,平时通过培训、知识共享、技能考核等形式提高社会应急力量素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需要将任务发送至终端,在平台中互信机制保障下将任务接收方纳入应急力量进行调派,并将事件信息及态势等切片赋能至任务方,为任务执行提供保障。
5 社区治理指挥调度
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从单位制、城市街居制再到社区制,国家在深化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这种转变本质上体现的是G端向C端思维倾斜,在统一的体制框架内发挥群体智能优势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
5.1 数字化场景
社区治理是多元化主体参与的复杂系统,本质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所开展的全局协调式指挥,在该种模式下,目标、总体方向以及信任关系的建立是主轴,其数字化场景较为复杂,需掌控关键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持续刻画完善。
5.1.1 场景构成
社区治理指挥调度数字化场景可抽象为场景主题、参与者、安全要素,其中场景主题包括居住社区、商业社区、交通社区、网络社区等;参与者包括政府、行业部门、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公众;安全要素主要包括“人”和“门”,其中,社会治理的核心在人,而最有价值的场景化画像其入口是带有人员身份信息采集的各类物理门和虚拟门。
5.1.2 安全问题分析
(1)场景主题方面:当前我国基层社区治理主要有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社会自治、专家参与等模式,各种模式与不同场景主题纵横交织催生海量需求,包括居住社区的助残、养老、扶贫、安防等需求,商业社区的招商引资、环卫、创业等需求,交通社区的车流量控制、交通协查等需求,以及网络社区的舆情管控、网络扫黄等。解决这些问题应考虑不同社区治理模式所面临的差异化诉求,灵活构建千人千面的应用。
(2)参与者方面: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自上而下管理理念为核心,而智慧社区建设则是自下而上服务群众理念为核心,两者并未形成完整闭环,这就导致了政策的下达和反馈通道并不畅通、基层政府在信息化体系中缺位、群众参与程度较低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体化的社区治理平台和社区数据中心,汇聚各类社会应用产生的数据,用数据发力,对政府提供政策制定所需的信息,对社会组织和群众个性推送政府公告、消费行为分析、旅游建议、店面选址、居家养护等信息。如图6所示。
图6 治理理念引导下的社区治理
(3)安全要素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民利益复杂多变,社会治理的安全要素也日益增多,偷盗抢劫、群体上访、仇富攻击、有害言论等各种负面新闻屡屡见报,在诸多安全要素中最关键的是人员流动性所导致的信任问题。需要基于社区治理平台以点带面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基础关系网络,以“门”为中心把控住社会治理场景化入口,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支撑对社会运转的分析研判,进而精准决策、高效行动。
5.2 解决方案
5.2.1 数据整合方案
建立云数据中心到边数据中心的数据存储体系,城市大数据中心作为数据存储的核心应汇聚政府公共数据及各业务条线数据,包括户籍数据、身份证数据、车驾管数据、互联网数据等,对社区数据中心切块赋能;社区数据中心应以政策和利益为手段协调物业、产权单位等部门,整合社区数据,包括各类社区实有人口数据、社区车辆数据、社区卡口数据、社区教育数据、社区卫生数据、社区商业数据等,在利用这些数据做好社区服务工作的同时向上汇聚至城市大数据中心,为各业务条线提供支撑。
5.2.2 平台支撑方案
(1)社区信息采集系统:社区信息从内容角度来看则包括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其中静态信息采集主要以各种调查为主,获取包括居民区、社区人口、人员关系、车辆(人车关联)、楼栋、社区公共设施、商铺等信息,动态信息则以人、车为主,建设带有人脸识别和车辆识别功能的智能摄像头、小区通行卡口等物联感知手段,识别重点人员和车辆(例如犯罪嫌疑人、被通缉人员等重点人群)。所有采集的基本信息、关系等,在社区数据中心自动完成社会治理基础关系网络构建,支撑社区全方位服务。
(2)社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以GIS地图为基础,将居民区、商业、公司、人、车、房、路、设施等带有地理信息的要素整合至地图,实现社区信息一张图管理,同时,政府各业务条线可以通过相应授权机制直接访问社区相关数据,避免了政府各条业务线直插到底所引起的数据反复上报、标准不一等问题。
(3)社区党建系统:党建是保持在社区治理场景内指挥调度力量思想统一的重要手段,平台应提供党组织管理、党员管理、党员教育、党员活动、示范带头、交流研讨等功能,实现对在职党员和流动党员从意识到行动的一体化管理。
(4)社区服务需求系统:立足民生,采用微服务架构搭建“居民吹哨-社区响应机制”的服务平台,社区居民可在平台提出自己需求和问题咨询,社区对这些需求进行甄别并根据需求性质执行派单任务,本级无法解决的问题则转交至上级相关部门解决,任务执行完毕通过反馈和打分机制进行效果的评估,并持续完善服务流程。所有相关问题积累一定规模后,街乡对其进行综合研判分析,找出社会热点和政策发力点,使政府在施政时精准高效、契合老百姓。
(5)社区安全管控系统:以各类“门”的管理为抓手,用电子围栏技术建立社区周界防范系统,以无人机器人(具备巡逻、喊话等功能)、智能摄像头(具备人车识别功能)等技术建设无人值守的小区安全点位部署,确保人车留痕。采用区块链技术对社区人口进行管理,打造基于信任的管理模式,减少社区出入检查靠“熟悉”,保安更换则带来一堆“需要重新认识”的问题,缩小检查范围至访客。
(6)社区共治系统:以积分奖惩等措施为手段建设包括政策宣贯、市长/街乡领导在线、投诉建议、风险识别、居委活动规划、志愿者/领域能人报名、楼长管理、居民需求承接等功能于一体的的社区共治系统。使用“志愿者报名”对热衷于社区服务的志愿者以及生活领域能人进行管理,“居民需求承接”则以社区服务需求系统所发布的吹哨任务为目 标,由志愿者接单、社区审核(志愿者素质和技能方向等)。以友邻社区服务共享为目标预留信息通道,在共享服务的同时提升社区间友好度和粘合度。
5.2.3 场景应用方案
5.2.3.1 自上而下赋能型政府
(1)业务赋能:政府以街乡为指挥调度末端,通过政策宣贯、业务指导、人力物资支持等措施将其在总体规划、总体设计、法律法规、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切块赋予至基层,由基层因地制宜构建社区微循环,最终实现社区治理的“政策-实施-反馈-调 整”闭环,提升社区治理指挥调度灵活度。
(2)技术赋能:发挥政府在数据、系统等方面的强整合能力,以大数据和云平台为依托,将区域数据、大数据分析、通信支撑、存储能力等赋予至基层,补全街乡和村社基础设施水平偏低的现状。
5.2.3.2 自下而上的聚能型社会
(1)数据汇聚能力:在基本公共服务应用全覆盖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个性化应用,针对不同社区治理模式提供差异化应用和个性化服务,在应用和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是社会末梢能力的重要表达形式。另外,发动群众以移动终端为手段上报如邪教聚众、非法传销、口传舆情等物联感知终端无法直接采集的信息,完善情报收集机制。
(2)应用支撑的“智治”能力。汇聚并发挥社会各领域能人、志愿者能力,基于“共治”、“服务需求”等系统推动社会末梢解决问题的能力,减轻政府压力,实现社区治理的良性循环。
6 结束语
一体化指挥调度通过信息化理论、技术和手段解决安全问题,从公共安全业务场景中提炼和积累的指挥调度、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应用技术,一体化、扁平化、属地化、服务化的业务运行机制,跨区域、跨部门、跨平台的共享服务模式,力量 到边的赋能体系与力量无边的数据体系相结合的方法论,不仅可以服务于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城市治理,同样适用于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