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图:构建时空观念的抓手
——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教学为例
2020-11-04刘燕
刘 燕
(广州市南沙区朝阳学校,广东广州 511458)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一段长期分裂的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是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理解这一特征要求学生具备非常强的时空观念,否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凌乱。因此,在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学习时,应该帮助学生构建好时空框架,以便更好地掌握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引导学生自主形成时空观念。对于这一动荡混乱的时代,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的历史地图无疑是构建时空观念的抓手。而什么时候构建?怎样更好地构建?在构建的过程中又怎样帮助学生厘清线索、理解时代特点呢?笔者认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这一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建契机,运用历史地图是解决以上问题最好的选择。
本文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整合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单元教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人口迁徙、民族交融、江南地区的开发等等。由于历史线索复杂,学生时空观的树立显得困难又必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前做好单元设计。
(一)紧扣课程标准要求设计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南,不能偏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紧扣课标要求来设计。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于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第一个要求便是:“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1]充分说明掌握这一时期时空线索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整合教材内容设计
1.为什么要整合教材内容
统编历史教材由于受到篇幅所限,往往把生动的历史浓缩成碎片化、纲要化的历史,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时空线索没有在一课中呈现,而是分散到单元的前四课中,虽然教材都给出了明确的主题,整体上体现了各时期的基本特征,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打破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连续性,存在引起时空混乱的几个问题:单元内各课呈现的时空线索互相联系,却又存在重复;本来是连续的时空线索却跨课呈现;西晋以后的历史呈现难以体现南北政权的并存。
如果按照正常课程来展开教学,教师不提前帮助学生构建时空框架的话,对于历史基础差、联系能力弱的初一学生来讲,在学习过程中会明显感到吃力,学生思维的混乱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2.如何构建时空框架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单元中不利于构建时空线索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在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最后一个内容时构建时空框架,可以避免混乱冗杂。
首先,实现短暂统一的西晋在整个魏晋南北朝中有着承上启下、转折性的作用,它的建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格局,它的灭亡又开启了另一段分裂混乱的时期。因此,学好西晋这一课,有助于理顺西晋之后的线索,理解南北方政权的基本特征与差异。
其次,西晋之后的政权分立呈现着南北并存的特点,学生把握三国、西晋的时空概念容易,一到西晋之后就难,“教学内容的逻辑越严谨、合理,就越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认识”[2],再次说明西晋之后的时空框架要提前建立好的必要性。
最后,这一课本身呈现的政权多,知识拓展的内容为十六国、北朝政权更替的情况,基本展现了西晋以及西晋之后北方的政权更替情况,只需结合第18课中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第19课中淝水之战涉及的线索内容就可以构建框架了。
当然,能够在这一节课上构建时空观念还包括本身课程容量少等原因,让构建框架有了时间的保证。框架构建后,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仍需不断温故,以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
二、加强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主形成时空观念
梁启超曾在《中国地理沿革图》一书的序言中指出:“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也。”[3]这充分说明了历史与地理之间的关系。教师结合地图就一些相关的历史问题做深度的探讨,既活跃气氛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下面,结合笔者在教学《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课时的设计来谈谈利用历史地图构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空观念的方法与思考。
(一)活用《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打开时空观念构建的突破口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见图1)是本课主要的学习资源,在讲述完西晋的建立与统一等史实之后,笔者就出示了教材上的该图。
图1
根据分布图,笔者设置了一些问题来帮助学生解读地图,突破本课主要知识点(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在设问时,笔者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民族内迁引出西晋衰亡、十六国与东晋的建立,让教学思路更加清晰。问题及设计意图见表1。
通过问题,基本解决八王之乱的背景、影响以及少数民族内迁情况、十六国与东晋建立的史实,为时空观念的建立提供了充分的知识准备,使得本单元的框架逐渐清晰,历史线索逐渐明朗。
表1
(二)对比联系两晋南北朝的形势图,建立时空框架的关键一环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的解读还不足以体现整个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此时还需结合其他地图,比如《东晋十六国形势图》(见图2)、《东晋前秦形势图》(见图3)等。所以,在解读完《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之后,笔者让学生结合图2和图3,说出西晋之后的政权或时代的名称,并完成表2的内容填写(斜体字部分为学生所填)。
图2
图3
表2
通过地图比较,学生很清晰地掌握西晋之后南北方政权的变化,并且明确西晋短暂统一、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十六国中前秦曾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对峙等史实。这时,学生的时空观念初步形成。
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图3,让学生说出东晋、前秦曾爆发淝水之战,再抛出疑问:淝水之战,前秦大败,北方又再陷入分裂,东晋不久也灭亡了。如果这里还有一个地图,同学们能否说出前秦、东晋对峙后南北政权有什么变化吗?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不难说出淝水之战后,北方进入多个政权更替的北朝时期,南方前后经历四个王朝的更替,总称“南朝”。最终,学生的时空观念基本形成。
(三)由历史地图生成朝代更替示意图,巩固魏晋南北朝的时空观念
在使用地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地图虽直观生动,但始终是辅助性的资源,我们对知识进行书面表达时,不可能把地图画出来。所以,在构建完时空框架后,我们还需要把地图内化为实质的示意图,由地图的形象化变为知识的具体化,以巩固理解、加深记忆。
图4 是展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最常用的一种示意图。
图4
图5是较为简单的示意图。
图5
三、利用历史地图构建时空观念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强调地图与地图之间的变化
在使用地图构建时空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政权并立、时空重叠等问题,如南北朝不是一个政权或王朝的称谓,而是南北出现不同政权的总称。如果南北分开来看,南朝四个政权是依次继承的关系,北朝存在政权并存且继承的关系。如果南北结合来看,北魏曾先后与宋、齐并存,后东魏、西魏曾与梁并存,最后北齐、北周又与陈并存。可见,我们使用的任何历史地图都不能完全反映时代变化的全部过程,只能反映大致的变迁情况。
(二)明确时空变化不仅是简单物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在阐述时空观时,教师还得明确时空变化不仅只有朝代或政权更替,还包括疆域变迁、人口迁移、战争发展形势等等,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全面的时空观。
(三)单纯构建时空框架不能真正形成时空观念
单纯构建时空框架也不能说明学生已经形成时空观念,学生还得具备相应的图示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地图或者示意图,结合已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才算把课程标准落实到位,真正形成相应的时空观念。
综上所述,由于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频繁,采取单元整体设计,利用历史地图来构建时空框架,对厘清这一时期的历史线索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历史地图的使用,以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为深入学习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