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2020-11-04

北方音乐 2020年24期
关键词:昆曲艺术

袁 媛

(宿迁市宿豫区实验高级中学,江苏 宿迁 223000)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昆曲有六百年的古老历史,它的起源、兴盛到衰败,直至今日,这些都依然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2001年,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成为了全世界的共同财富,这表明中国昆曲的价值已经被全世界公众所认可。在此背景下,保护、继承、发展和弘扬昆曲不仅要解决昆曲所面临的困境,还要把昆曲艺术推入公众视野,让昆曲走进学校与社会中,做到人人心中有昆曲。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因为昆曲的宝贵价值,政府一直肩负着保护昆曲艺术的重要责任。根据中知网以及查阅图书馆资料发现,大部分资料描述的是昆曲发展历史,以及当今的继承和发展,还有一部分资料是对昆曲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吴新雷的《中国昆曲艺术》主要研究昆曲发展史,详细叙述昆曲的起源、兴盛。郑雷的《昆曲》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丛书之一,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套专门介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丛书,主要描写了昆曲的历史,以及全盛时期的作品。

在昆曲的研究上,大多集中在昆剧史和昆曲传承方面,刘明澜在《论昆曲唱腔的艺术美》中阐述道:唱腔是最能体现出中国古典音乐线条的美,唱腔在昆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念白也很重要。袁文琴的《昆曲生脚念白》表明:在昆曲演唱中,念白比唱曲更加难。

李洪义在《浅谈昆曲艺术资料的抢救与保护》谈到:昆曲学生的来源已成为十分棘手的现实问题,可表明昆曲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柯凡在《昆曲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中提出:艺术应该代代相传,之所以昆曲一直保持了艺术的新鲜和文化的传统,是因为历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程星在《非物质遗产视域下昆曲当代传播研究》中也表明:昆曲只有代代传承,昆曲才能保持艺术的新鲜,同时不断创新,使得昆曲变得更加青春活力。

一、昆曲的发展历史

(一)昆曲的起源

昆曲起源于元末苏州昆山地区,在明代万历之前昆曲还只是流传于世的“小集南唱”的清曲。明朝嘉靖年间,经过了音乐家魏良辅、张野塘等人的悉心改革,在原昆山腔的基础上,汇集南北各种曲调的优点,同时借鉴了江南民歌和小调,融合出不同以往的新曲调,这就是昆曲。在改革昆山腔的过程中,民间音乐家张野塘全力帮助魏良辅将北方曲调吸收到南方的昆曲中,昆曲的唱腔风格因此变得婉转细腻且悠远,主要是因为他将三弦与箫、笛、拍板、琵琶等乐器共同用在昆曲的伴奏上,之后这种声腔被世人称为“水磨腔”。这种新腔的曲子一经推出,立即征服了广大听众,给魏良辅带了极大的荣誉。

(二)昆曲的盛极而衰

到了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昆曲日益走向艰难的境地。在昆曲初步发展形成的过程中,民间艺术家起了关键性作用。明代戏剧家梁辰鱼创作了《浣纱记》的同一时间段,李开先的《宝剑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出世,这两部作品与梁辰鱼的作品影响同样大。大约明代末期,伟大的剧作家汤显祖诞生,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至今汤显祖的“临川四梦”还广为人知。康熙年间,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也相继问世。随着大量优秀作品的出现,许多地区出现了专门演出昆曲的民间职业戏班。明晚期时,昆曲进入宫廷,与此同时,昆曲在北方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昆曲在经过了三百年的兴盛繁荣之后,在清代乾、嘉时期则开始走向衰落。汤显祖、孔尚任等引领过时代思潮的知识精英消逝在历史的地平线之后,他们的后继者鲜有达到他们的艺术水准。在艺术上,细腻幽雅的昆曲开始远离大众欣赏,观众难以接受昆曲缓慢的节奏。接着对昆曲的前途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花雅之争”开始激烈上演,结果是以京腔、秦腔、梆子腔、弋阳腔为代表的“花部”击败曾经一枝独秀的“雅部”昆曲告终,昆曲渐渐消失在世人眼前。

(三)近现代的昆曲

从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昆曲文学创作一直不尽如人意,虽然他们从未停止,但多数人已经脱离了舞台艺术实践。到了民国时期,深受大众欢迎的著名京剧演员推崇昆曲,对昆曲大加赞赏,为昆曲进入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演出创造了条件。1915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在北京先后上演了昆曲折子戏《水斗》《断桥》《思凡》等,立刻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昆曲的影响因此得以扩大,群众开始重温长期被忽视的昆曲,昆曲得以短暂复兴。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的戏曲事业开始了新的篇章。由演员、剧团和政府三大主体共同承担起传承发展昆曲的任务,政府在昆曲命运里起着领导的角色,昆曲因此改变了近代依赖民间艺人力量自发发展的局面。直到1956年《十五贯》的轰动演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昆曲才真正呈现在众人视线中。新世纪之后,青春版《牡丹亭》的重洇血色,更让昆曲重现了往日的辉煌,同时也积极推动昆曲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二、昆曲的艺术特色

(一)昆曲的念白

念白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它经常与戏曲中的歌唱相互联系,并做陪衬,形成能表达戏曲人物内心情感的独白。李渔于在《闲情偶寄》中说到:唱曲难而易,说白易而难。所以,昆曲念白比唱曲更加难。昆剧的唱腔之所以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是因为昆曲从吴中地区发展起来的。由于地方方言等因素,昆曲的唱腔在所有的戏剧中最有特色,昆剧的念白也是它的独特之处。戏曲中的昆曲大多数使用定场诗词、四六句,偶然也有以对偶句的形式出现,它的文学性更强,不容易理解,且在昆曲中多数使用文言语言,语言简洁精炼。昆曲念白所表现的句子音高特征是“由轻到响,再由响而收”“音量两头细,中间大”的橄榄形状,只有念白是以句子的形式表现出橄榄形状的音高,并非单个字呈橄榄状。昆曲的念白多数情况是没有乐器伴奏,全靠演员自己掌握音量、音高、速度等。

(二)昆曲的唱腔特点

六百多年来,昆曲的演唱风格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世界,使人们陶醉其间,忘乎所以。昆曲有着优美动人的演唱风格,它注重歌唱技巧中节奏、咬字吐音和声音的控制。魏良辅等人改革昆山腔的主要成果是“水磨腔”,“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昆曲对每一个字要求也非常的严格,平、上、去、入要一一考量,每当唱一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就是吐字、过腔及收音。昆曲演唱的特点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中,它详细表现在延缓节奏和放慢拍子,它通常在旋律中使用装饰性花腔。除了一板三眼(4/4拍)、一板一眼(2/4拍)外,又出现了“赠板曲”。所谓的“赠板曲”是将4/4拍的速度放慢成8/4,之后声调变得清柔委婉又悠远。这增加了整个音乐布局的空间,又突出了唱腔的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取决于戏情和角色的需求。

(三)昆舞与说唱结合

在昆曲中,身段是一种舞蹈元素,而昆曲舞蹈作为戏曲表演的一部分,是戏曲创造动态美的一种手段。昆舞表演最大的特点是动作细腻,抒情性强,歌舞结合且巧妙而和谐,其舞蹈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为了配合唱词的舞蹈,其舞蹈精湛,既表达了人物的性格心灵,又突出歌词的含义;另一种是由手势发展起来,着重在于写意的舞蹈,在说话时必然伴有表情和肢体的语言,即使没有念白与唱词,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也会表达他们内心感受:一是日常生活行为的身段;二是描述内心活动、表现其情绪方式的身段;三是表达唱念词句含义的辅助的身段;四是辅助性的手势。在昆曲中,表现唱念词句含义的身段,把唱词句的意思用身段做一定程度的图解,增强形象性,这在昆剧表演中比较常见,就像生活中说话时用手势比划增加理解程度是一个道理。

三、昆曲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一)昆曲中舞台艺术的创新

戏曲舞台艺术指表演戏曲的舞台或场地的美学范畴,现代有剧场舞台,古代也有戏台或茶楼戏园等,它包括与戏曲舞台表演相关的各种艺术,如化妆和造型、剧组特效、穿关、脚色等。

现代舞台上就像青春版的《牡丹亭》,其最大特征是将古典与现代创新相结合。全剧符合当代青年观众的视觉要求,同时又完好地呈现了昆曲艺术的古典气质。《牡丹亭》的舞台风格抛弃了平时的帷幕布景和实景设计,追求极其简单的美丽,单面面向观众,采用渐明渐暗的灯光效果制造出空间感。为了配合复杂的舞蹈动作,昆曲的传统服饰多采用宽大设计,而青春版的《牡丹亭》一改传统的宽袍大袖的设计,修身的剪裁更符合青年男女洒脱灵动的身体特征。昆曲的没落有多重原因,西方文化和当代消费的冲击使得现代人无法静下心来欣赏节奏缓慢的昆曲,所以昆曲舞台美的创新更多是照顾到现代人的审美心理。

新昆曲《醉心花》更是打破了中国民间故事的传统框架,将西方经典戏剧结构渗透其中,又遵循昆曲古典叙事套路,改编了莎士比亚经典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并引入西方管弦乐器伴奏,然而演唱形式和舞台美术却是完全的昆曲。《醉心花》以年轻演员为主要演员,为传统戏剧吸收新鲜血液,并开拓了年轻观众市场。

(二)昆曲艺术的保护和振兴

新中国成立前夕,昆曲濒临灭绝,但新中国的成立给昆曲带来了新的生机。1949年,周总理邀请散落在北方的昆曲艺人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教;1956年,浙江昆剧团导演了昆曲《十五贯》,《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声明,在中国引起了的巨大反响。随后,北方昆曲剧院、湖南昆剧院、浙江苏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上海青年京昆剧团等也相继成立。这些昆剧院团为培养昆曲人才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由此产现了一批音乐及昆曲表演艺术人才。2001年,中国昆曲被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2年11月,苏州举办了“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这次演出评奖了32位优秀的老艺人和21位优秀的青年昆曲演员,更加激发了后生之气。

近年来,对昆曲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尽管昆曲面临的困境有所缓解,但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甚至严重影响了昆曲保护和振兴的正常进程。

一是传统剧目已经严重丢失。昆曲艺术在三百年的辉煌期间有无数的剧目,而现在只有近百个能真正演出。

二是编剧人才严重短缺。目前昆曲院团的编剧人才很少。

三是昆曲学生生源严重短缺。近年来,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学习和从事昆曲行业,为了解决这日益显现的问题,各种昆剧院团都招募了大量昆曲学员。然而,戏曲学校的高学费是一笔很大的负担,而且学习时间又长。

四是昆曲普及和观众培养任重道远。我们在培养优秀昆曲人才的同时,要大力培养昆曲观众,大力开展昆曲的普及工作,走出剧院、深入学校,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昆曲艺术教育,争取新一代的昆曲观众。

(三)昆曲进中小学音乐课堂

由于苏州开展的“昆曲为在校学生公益演出普及工程”,几乎每所中小学都有自己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十多年来,普及工程已覆盖苏州市100多所学校,为中小学生提供2000余场公益演出,传统古戏逐渐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2019年5月,由昆山市教育局、昆山市文广新局主办,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承办的昆曲走进校园活动,在昆山通海实验中学举行,给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昆曲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本次活动中,优秀的昆曲演员为大家带来了传统的经典选段《乾元山》,李伟老师扮演的哪吒动作轻快敏捷,尤其是他的舞枪弄棒和单脚玩乾坤圈的本领更是赢得了喝彩。通过不断地向校园送戏,苏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昆虫”,他们不是被动的观看和学习,而是真正懂得昆曲之美。2019年10月18日下午,湖南省昆曲艺术团走进校园小分队来到了郴州市三完小,向大家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三完小两百多名同学聆听了讲座。国家一级演员、非遗传承人傅艺萍老师对昆曲人物形象进行了生动细致地讲解,使同学们对昆曲有了初步的了解。上海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吴双老师,将昆曲魅力传播到了卢湾中学,卢湾中学大礼堂教室座无虚席,所有六年级学生认真观看了昆曲表演艺术家带来的表演。学生们被昆曲优美动听的唱腔和细腻柔和的动作所吸引,个个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精彩的部分不时拍手叫好。学生近距离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进一步地加深了对昆曲的了解,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昆曲走进校园,让青少年走进昆曲,促使艺术美育与学校德育有机融合。

“昆曲走进校园”让我们找到了一条传承昆曲的路径,让戏曲成为教育的一部分,要根据不同剧种的不同情况,我们应该为昆曲找到最适合它的生存环境和推广手段,挖掘更多适合孩子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剧目。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对昆曲的历史发展、近代状况、演唱特色、继承发展以及在中小学课程中的学习等方面做了初步研究。昆曲从六百多年前传承至今,在完好地保留了其独特艺术特色的同时,又继承地加以创新,让昆曲日趋完美,在被更多年轻人接受的同时,继续弘扬发展。不论是从历史发展,还是从艺术特色等方面,昆曲的魅力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也是由于其自身的魅力,让社会、政府越来越关注昆曲的发展与传承。随着社会越来越快的发展,以及人们现阶段对美好生活与事物的向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传承发扬的同时,也受到了更多不同文化的影响,让人们不再只驻足于我国传统文化,更愿意接受多元文化。因此,作为中国音乐艺术中的灿烂明珠,希望昆曲文化能够在更多喜爱与欣赏它的人中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昆曲艺术
昆曲史中流脉问题的学术检讨——以北方昆曲的名实为例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