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各类辅具,搭建有效支架
——以辅读学校体育课《从高处跳下》为例
2020-11-04陆冬晴上海市浦东新区辅读学校
陆冬晴 上海市浦东新区辅读学校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中提到,课程要坚持育人为本,根据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辅读学校学生在体能、智能以及情感发展等方面都落后于普通儿童,他们个体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认知能力弱、理解能力缺乏,以及身体机能上的一些障碍,使得他们参与运动的兴趣不高,运动水平的提升缓慢。
笔者从事十多年特教体育课教学,发现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丰富的辅具、多元的支架是提高他们参与兴趣、运动体验、技能掌握的重要保障。本文将从辅具支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运用方法以及成效与思考三方面来阐述如何巧用各类辅具,为特殊学生搭建有效的支架。
一、辅具支架在辅读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特殊儿童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一是认知能力较弱,对复杂的技术动作难以理解,二是身体机能的障碍,使他们甚至无法完成一些小动作幅度、小运动负荷的动作,三是部分特殊儿童情感细腻,自卑与焦虑的心理,常常使得他们还未参与便开始退缩,畏难、消极情绪突出。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在细读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探索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结合辅具支架的运用,帮助特殊儿童走出体育学习的困境。辅具支架的设计基于以下三原则为基础:
(一)安全性原则
特殊儿童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较弱,无法正确预估运动的后果,所以在体育课堂上,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安全的保障是放在首位的。因此体育教师在选择辅具时要做到课前进行质量检查,课中正确使用,课后及时维护。这也是让特殊学生能够走出运动第一步的保障。
(二)直观性原则
特殊儿童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他们对一个问题的思考通常都是单向的,无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一个问题或看待一样事物。基于这个特点,体育教师选择的辅具不能过于复杂,最好选用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物品,且使用的方法也是易于掌握的,同一个辅具支架的搭建可以适用于课堂中的大部分学生。
(三)趣味性原则
特殊儿童在一节课中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他们常常会被特别的声音、色彩鲜艳的事物所吸引。体育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在课中依据学生的年龄以及兴趣点选择能够吸引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辅具搭建支架。
二、辅具支架在辅读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基于辅具选择的三原则,巧妙地将各类辅具与支架式教学相结合,并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在特殊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搭建辅具支架,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从“面对问题”到“解决问题”,帮助和促进他们从“现有水平”提高到“潜在水平”,充分发挥辅具的价值,进一步提高练习的成效。
笔者以五年级《从高处跳下:双脚跳下20-30厘米高》这一课为例,结合不同辅具支架的特点,从内容、方法以及效果等来阐述搭建各类辅具支架的巧妙之处。
(一)巧用媒体辅具,从单一到循环的表现
体育课中,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是通过身体练习的方式,这就是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最根本区别。运动技能的掌握、身体控制的要求,单用口头的讲授和简单的示范,对特殊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动作的连贯、力度的把握,则更为抽象。巧用媒体辅具,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是带动特殊学生从体验到感受、从内化理解到外化技能的过程。
1.媒体辅具的内容
(1)动作视频
结合运动课中跑、跳、投等技能学习的要求,设计完整的示范视频,学生能感受动作的整个过程;还可针对一些动作,设计分步骤、不同角度、聚焦重难点解决的示范视频,实现对不同学生的分层分类指导。
(2)情境视频
教学设计时,教师可有意识地穿插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视频。源于实际情境的动态视频,对于引导特殊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高处跳下》一课设计时,教师选取了特奥赛场上运动员参加体操平衡木比赛的一段视频。比赛结束前,运动员“从平衡木上双脚跳下”的动作规范优美、引人入胜,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2.媒体辅具的运用与效果
(1)引导规范,自主练习
媒体辅具一般在技能新授和练习巩固环节中运用较多。新授环节,学生通过观摩完整视频,对学习的规范动作有整体的认知。练习巩固环节,媒体辅具对学生自主练习提供指导,循环播放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反复观摩正确的技术动作,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学习和练习。
《从高处跳下》一课教学中,这类辅具充当了一位助教的角色,在它的引导下,所有学生跃跃欲试,都跟着一块跳起来,多频次的体验,学生对于“双脚跳下”的动作,从生疏到熟练,从被动到主动,自主练习的效益真正得到了实现。同时,教师可以解放出更多的时间关注班中能力最弱的C组学生,在集体教学中有机渗透个别化指导,全方位为学生服务。
(2)突破重点,自我纠正
媒体辅具可以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进行播放速度以及频率的调整。尤其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与掌握的技能,抑或一些转瞬即逝的微小动作变化,均可通过停顿、重播、调整播放速度等方法,反复强调、重点突破,让特殊学生也能学会自查自纠。
《从高处跳下》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落地屈膝缓冲,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在跳跃时,出现落地时身体后倾、脚跟着地的现象。这类学生往往在教师讲解和示范时并没有完全理解动作的要求。此时,滚动媒体辅具支架的搭建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观看局部的慢动作播放,再结合教师的语言提示,他们能够更精准地纠正跳跃动作。
(二)巧用图片辅具,从抽象到具体的呈现
辅读学校五年级的学生动作技能发展还不够成熟,学习跑、跳、投等基础动作时不够扎实。课堂中除了媒体辅具的协助,体育教师还可以在课中动态搭建图片辅具,将一些专业的体育名词以及难以感知的运动轨迹用图片的方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1.图片辅具的内容
(1)分解挂图
体育课中的分解图示是最直接、最简单的动作技能呈现方式。此类辅具支架通常在课的新授环节使用,让特殊学生了解动作技术,初步建立完整动作的表象,然后再进一步进行讲解和示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情境图示
无论是跑步、跳跃还是投掷,所有的技术动作都是连贯不停顿的。特殊儿童的运动能力大多都停留在反射动作阶段,无法做到将多个单一动作有效整合,形成一种新的动作习惯。情境图示就在多个单一动作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提供给学生动作链接的具体内容。
2.图片辅具的运用与效果
(1)逐一分解,建立表象
每一个运动技术动作都由几个步骤组成,例如《从高处跳下》这一课中跳跃的动作就分为起跳、腾空和落地。体育挂图有着直观性和静态性的特点,在新授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分解挂图讲解技术动作。
(2)攻破难点,动态搭建
图片辅具的搭建并不是集体同时使用,而是课堂中个别化教学的一种动态辅具支架。课前教师会基于学情预设问题,再结合预设问题准备图片辅具支架。当学生在自主练习时出现问题,教师就能快速准确地给予他们图片辅具的支持。
跳跃落地时,前脚掌先着地是《从高处跳下》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此难点的突破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感知从前脚掌先落地,再滚动到全脚掌的运动轨迹。在练习时学生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无法准确指认前脚掌的位置,二是无法感知落地时前脚掌先着地。此时教师用前脚掌图片请学生看一看、指一指,明确位置;针对一部分视力障碍的学生,教师将更大更直观的彩色胶布贴在学生的前脚掌位置,帮助他们有意识地去感知跳跃时落地的运动轨迹。
(三)巧用测量辅具,从泛化到量化的实现
特殊儿童的情感体验长期处于低级阶段,主动性不足,导致经常无法达成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目标。为了保障特殊儿童在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体育教师们经常会采用一些计数、测距等测量辅具监测他们在课堂中的运动负荷,同时也能提升他们在课堂中参与感和体验感。
1.测量辅具的内容
(1)计数工具
体育课共计35分钟,除去20分钟的新授、集体练习纠错部分,剩余的10分钟特殊儿童会通过自主练习的方式巩固提升运动技能,教师则会进行巡视指导。为了保障和提高学生在这一环节内的运动负荷,通常会采用一些标识来统计他们的练习次数,例如奖励性贴纸(大拇指、五角星等)、套圈等,让整节课的运动负荷实现量化。
(2)测距工具
体育课上除了练习次数的要求,每一次运动技术的达成距离也是检测学生掌握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特殊儿童对距离、长度和高度缺乏理解,体育教师通常可以采用标识桶、彩色卷尺等测距工具来培养学生简单的距离感,从而提升每一次的练习效果。
2.测量辅具的运用与效果
(1)个性需求,目标攀登
每节课教师都会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制定分层目标,在自主练习环节,A组学生提升技能,攀登高一阶目标,B、C组学生巩固技能,达成课时目标。
《从高处跳下》这一课中教师采用一个呼啦圈、套圈计数辅具(如图示)引导不同层次学生开展自主练习。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跳跃落地的动作轨迹,因此教师通过套圈计数辅具支架的搭建帮助B、C组学生提高练习频率,从而巩固跳跃落地技能。A组学生在集体练习中已经达成课时目标,因此教师用呼啦圈作为测距辅具支架给A组学生设立跳跃远度的目标任务。通过两个测距辅具支架的搭建让学生从各自的现有状态跨越到了分层目标状态。
(2)精准统计,有效提升
测量辅具的搭建能够让一节课的练习效果精确到每一次,练习结束后教师也能根据支架的数量或距离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客观的量化评价,课后准确计算出整节课的运动负荷。第二,辅具支架的搭建能够将学生的兴趣始终保持在比较高的状态,让他们的游戏体验从枯燥单一的练习方式变得有趣,提升了每一次的练习效果。
在《从高处跳下》这一课中,学生每一次跳跃练习都有一个目标任务,套一个圈或者跳到呼啦圈设定的距离。因此,学生在自主练习的10分钟内并没有出现懈怠的现象,反而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这种氛围延续到了最后的统计环节,学生统计、测量加上教师的评价让这一环节的练习达到最佳效果。
三、辅具支架在辅读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成效与思考
(一)辅具支架在辅读学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成效
1.丰富课堂,提升体育教学有效性
在辅读学校每班每周设置三节体育课,保证特殊学生的运动时间,那么如何调动特殊学生在课堂中的运动积极性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是我们一直要解决的问题。有了丰富的支架,引发了各层学生的热情,也为他们能参与课堂、体验活动提供了各种可能,练习的广度、密度都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就提升了;丰富的支架让教学的目标也有了落实的抓手和载体,基于学情分析设计的支架使得各类、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发展的空间,教学的有效性就提高了。
2.积极补偿,促进“最近发展区”发展
特殊儿童自己能够达到的成就和在教师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成就之间的距离就是他们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笔者不断为每位学生找寻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并在帮助他们跨越这重要一步的过程中,探寻有趣、有益的教学辅具支架,最大可能发挥其教育的作用。
在运用了辅具支架后,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补偿性功能得到了体现。自闭症学生严重的注意力缺陷,对于教师的示范和讲解熟视无睹,此时媒体辅具不断再现的画面补偿了他们这部分的缺陷,通过另一种方式打开了感知觉刺激的通道,认知习得的大门打开了,跨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重度智力落后学生不理解“屈膝缓冲”以及无法感知前脚掌滚动到全脚掌的运动轨迹,图示类辅具支架的搭建能够及时进行填补。
除了体育课堂中的补偿性功能之外,特殊儿童还可以通过特奥运动训练发挥个体的优势。大量的案例证明特殊儿童经过系统训练后他们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阳光和自信,无论是在沟通交往能力,还是身体素质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说明运动训练对特殊儿童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辅具支架在辅读学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进一步思考
1.注重评估,实现运动康复目标
辅具支架的搭建是否有效,离不开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精准评估,评估的内容除了与体育课程相关的运动能力基础之外,还应结合不同障碍类型(自闭症、唐氏综合征、脑瘫等)学生的特点开展多方面的评估,例如情绪问题、认知能力、社交能力等。依据评估的结果,教师制定运动康复目标,再搭建适合的辅具支架来帮助特殊儿童跨越现有状态,达成目标。
2.自制辅具,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特殊儿童个体间的运动能力差异大,同时他们对常用的现成体育器材兴趣逐步降低。根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情况,体育教师们可以通过改造和拓展现有器材的功能来提升它们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使辅具支架作用最大化;还可以利用和开发生活物品的价值,根据它们的特性为学生定制个性化辅具支架进行力量训练、手眼协调训练、体能训练等。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辅读学校体育课教学活动时运用辅具支架,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活用辅具,巧用辅具,善用辅具,为特殊儿童在体育课堂学习中搭建起一个个有效的支架,从而推进教学创新,显著提高辅读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