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源头活水 享受快乐写作

2020-11-03张红玲

启迪·中 2020年5期

摘要 :本文立足于如何扎实写作积累,提升写作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素材,热爱阅读,习得方法,提升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扎实写作积累 提升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中,教师的积极性很高,传授了很多写作技巧和方法,然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爱写,不愿写。结合自身从教的经验, 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培养习惯,传授方法,热爱阅读

读是写的基础,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生动揭示了读对写的指导意义。

我尝试每周设置专门的阅读课,内容定为“名著推荐与阅读”篇目及其相关作品,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名篇佳作的永恒魅力轻易地吸引了学生,一旦学习阅读热情被激发,他们明白了如何从作品中寻找美,自己就会想方设法扩大阅读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从最初的读故事情节,读人物形象,渐渐深入到读格式,读语言,读表现方法,读技能技巧等。同时还能用课外的读带动课内的学。读出其“义”,悟出其理,那写作岂不是小事一桩?

二、注重积累,调动学生,主体参与

“言为心声”,写作其实就是一种倾吐。正如古人所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干钧任翕张。”

初中学生活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主体参与,进行资料收集。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资料收集册,并给它取个生动形象的名称,对于自己的作品,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火花集》、《智慧树》、《锦言宝囊》等精彩名字层出不穷。

教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收集教材中的名言警句,对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整理摘抄,并熟读成诵;鼓励学生充分利用阅览室、班级订阅的报刊等条件,学习课外语言,通过读报、读书、听广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博古必能通今,学会运用字典、词典,学习成语、歇后语、古代诗词。厚积薄发,积累多了,写作自然能“左右逢源”

三、善于观察,捕捉灵感,坚持日记

魏书生老师把写日记称为“道德长跑”,既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大有裨益。生活中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具体的景物,以及对观察事物所赋予的浓厚情感体验,都是写作时的情感基础。

例如,一次游记写作,为了让学生感受平时被忽略的家乡魅力,我提前做了些准备,将校园附近的山、水、菜地等用相机一一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多媒体教室展示出来,到现在还依稀记得当时学生发出的惊叹声,仿佛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的家乡,由于对家乡有了新的认识,再加上細致的观察,那篇文章有不少同学写得相当的出彩。

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教师要做到不急不躁,对学生中的闪光点要及时发现,并加以肯定鼓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重视口头,说写结合,能力提升

“我口说我心,我手着我文”,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重视笔头写作,而忽视了口头作文。其实口头作文不仅适合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的心理特点,而且能使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发散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利用课前3分钟的活动时间,开展口头作文训练,训练以层进式为目标,实现胆量到能力的提升。

七年级说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同时鼓励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尝试表达读故事后的感受,以点带面,大部分学生依葫芦画瓢,也会在叙述完成之后适当议论,提升主题,这在无形中就完成了叙与议结合的教学;八年级属于发展阶段,以训练他们的分析能力为主,内容:学生自选身边事、身边人作为引发点发表评论,即什么事,怎么看,怎么做三步骤,既是道德教育,也是情感教育,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九年级属提升阶段,目的:训练他们的组织能力,这一阶段孩子的心智更为成熟,可由教师、学生共同筛选多个话题,要求贴近生活,具有实际意义。

五、互批互改,扬长避短,自我完善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假如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作文的互批互改,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而且学生在一人多批,互批,自批中,完善自我,自补不足。

在参考了魏书生老师的作文批改法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些调整:

1、班级学生按A、B、C、D四个等级依次平均分成四个小组,小组同学互批互改,写评语,打分数,并签上名字,确保小组内的每篇作文都得到组内每位成员的批改;

2、小组推荐优秀作文,全班宣读;

3、小组评价推荐作品;

4、作者自评,说审题、说立意、说构思;

5、师生共评优秀作品;

6、发还作文到作者手中,自我评议反馈,写出自评意见。六个步骤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他人的长处,作文也就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俗话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我相信水滴必能石穿,只要坚持,我们就能让孩子爱上写作,让每一篇文章都是孩子心灵的袒露和对生命的感悟。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探索》---------魏书生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

2.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走向》. 《学科教育》2013年5期.肖静芬

福建省三明十二中 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