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文学翻译
2020-11-03李艳云
李艳云
[摘 要:无论在文学还是翻译领域,儿童文学翻译都长时间的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并且理论发展也相对落后。本文以E.B.怀特的童话《精灵鼠小弟》,任溶溶译本为例,探讨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通过对实例的具体分析,说明了目的论的确对儿童文学翻译起到了指导作用。]
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群体的文学作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儿童文学的翻译也有别于成人文学,在翻译时必须以目标语为中心,将目标读者的需求放在首位,因此译者应更加关注儿童,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1简介目的论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是由弗米尔和莱斯创立的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认为,翻译是基于源文本的有目的且注重结果的行为,必须通过不断协商来完成。该理论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第一原则,它确定了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策略。目的论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理论,而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明确的目的,即为儿童带来种类丰富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因此目的论适用于儿童文学的翻译。
2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精灵鼠小弟》的翻译实例分析
2.1简介《精灵鼠小弟》
《精灵鼠小弟》是E.B.怀特于1945年创作了第一个童话,被誉为“二十世纪读者最多、最受爱戴的童话”之一,并且已被好莱坞改编成著名电影。利特尔家的第二个孩子斯图尔特生下来只有两英寸高,模样活脱脱就是一只小老鼠。这位鼠小弟心地善良、聪明伶俐。斯图尔特乐于接受挑战,永不屈服。我国杰出的儿童文学翻译家及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把这位闻名世界的鼠小弟带到了中国读者面前。他众多的翻译作品对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2目的论视角下的案例研究
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为儿童服务。在此目的指导下,译者应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了解儿童文学的语言特征,从而创作出真正适合儿童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翻译具有教育性和生动性。
2.2.1儿童文学翻译的教育功能
首先,儿童心理不成熟性决定了儿童文学应重视教育功能。文灵芝和王艳认为:“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儿童文学因为儿童教育的需要而产生并最终独立起来”。(2010:8)
2.2.1.1 “I guess theres nothing I can do about it,” he thought hopelessly. “I will just have to sit here bravely and die like a man.” (P185)
“我想我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他毫无希望的想着。“我只好勇敢地坐在这里,死得像个男子汉大丈夫。”(P53)
斯图尔特面临着危险,死亡的气息像他袭来。他虽然绝望,害怕,但他想守住他最后的尊严。“die like a man”直译是“像男人一样死去”。 在中国,儿童对“男人”这样的抽象概念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但是译者将其译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很符合中国的传统教育及表达习惯。中国家长常用这个词语来教育孩子,希望他们可以坚强,勇敢,无畏的成长。译者就试图给读者这样的心理暗示,教育儿童在之后遇到危险时,要坚强,勇敢地去面对,并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2.2.1.2 “Then so do I, “cried Stuart, loyally. (P156)
“那么我也讨厌她,”斯图尔特忠心耿耿地叫道。(P29)
四字成语在汉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字成语可以使文章充满文学性且更具说服力。斯图尔特希望船只的主人可以雇佣自己,他想开“黄蜂”去航行。因此当店主说他讨厌一个人时,斯图尔特也给出了自己的态度。 “loyally”的意思是“忠诚地”,但译者使用“忠心耿耿”一词来表达斯图尔特的内心的坚定,语气更加强烈,使读者对这样肯定的态度感同身受。这句话有了取悦主人的言外之意,从而帮助他获得这份工作。简单的四字成语不会给儿童的理解带来很大的困难,但可以扩大儿童读者的词汇储备,并学以致用。教育的目的得以实现。
2.2.2儿童文学翻译的生动性
儿童文学翻译作品要一样生动有趣才能吸引小读者。田华认为:“儿童文学语言在选词上有不同的特点。在汉语中,经常使用大量的声音,颜色和口语词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实体词的使用也很常见。这些单词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符合儿童语言的特征。” (2007:2)
儿童文学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词汇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增强故事的画面感,例如动词,拟声词和语气词。
2.2.2.1 Stuart had taken such a hard jump that it started the shade; with a loud snap the shade flew up clear to the top of the window, dragging Stuart along with it and rolling him up inside, so that he couldnt budge. (P141)
斯图尔特跳的太用力,这一跳让卷帘动了起来;它很响地劈里啪啦一直卷到窗顶,把斯图尔特一块儿拉了上去,还把他卷在里面,害得他连动也没法动。(P17)
原文本中的句子冗長复杂,译者在翻译时将长句化短句,以此来降低儿童的理解难度。在翻译过程,“跳”,“动了起来”,“卷”,“拉了上去”,“卷在”,“动也没法动”等一连串动词,明示了动作和事件发生的逻辑顺序。读者可以顺着动作先后,想象主角是如何一步一步被困在卷帘中,无法动弹的场景。这些动词的使用使故事充满了趣味性,使故事主人公更加真实生动。
拟声词生动地模拟事物的特征,人物的心情和动作状态,从而使读者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with a loud snap”译为“很响地劈里啪啦”,使卷帘弹起来的声音变得具体而直观,脑补到事情发展的迅速,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是笔者认为“劈里啪啦很响地”似乎更适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
When Stuart got home that night, his brother George asked him where he had been all day.
“Oh,knocking around town,” replied Stuart. (P169)
“噢,就在城里閑逛呗,”斯图尔特回答说。(P40)
语气词常被放于句子的结尾或句子的停顿处以表达各种情态。斯图尔特参加了帆船比赛并赢得了比赛。他出色的水手精神受到所有人的好评。晚上他回到家,哥哥对他提问,他的回答很有趣。一个“呗”字的使用使目标读者更加直接的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喜悦和自豪,使主角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
毕翠萍(2007:127)认为修辞手法赋予了作品人性和灵性,并使其在音乐和形式上变得美丽。
2.2.2.2Towering above the Wasp like a mountain, the wave came crashing and pilling along the deck. (P163)
巨浪像座山一样在黄蜂号上面压下来,哗啦啦汹涌地冲过甲板。(P35)
这句话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译者使用直译的翻译方法来表明这艘船正面临着难以承受的重量,就像山顶翻倒要压向小船一样。比喻可以突出巨浪的威力巨大且破坏力极强,这样的形容使文章生动有趣。
2.2.2.3 Im chilled to the bone. (P173)
我都冻到骨头里了。(P42)
斯图尔特被困在冰箱里很长时间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更加表明了这种非常寒冷的状态。译者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将其翻译成“冻到骨头里”,大大降低了儿童的共感能力,而中国人常说“快冻死了”“冻死我了”,笔者认为这样的意译可能会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3结论
任溶溶强调儿童读者的重要性,他翻译的目的是为儿童提供更多优秀的作品。他经常使用浅显,简短的语言以及简单语法,这样不会给儿童带来过多的阅读和理解障碍。而且,他专注于翻译作品的教育功能和生动性,是作品富有童趣。
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稳定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自身的翻译经验,知识储备以及运用双语的能力选取合适的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致力于产出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White,E.B. Stuart Littl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74.
[2]毕翠萍.从接受美学理论看儿童文学修辞的使用[J].现代语文,2007(12):126-128.
[3]E.B.怀特著,任溶溶译.《精灵鼠小弟》中英双语珍藏本[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4]任慧芳.安徒生童话《冰雪王后》翻译策略[J].语文建设,2017(17):73-74.
[5]田华.儿童文学语言的选词特点[J].学语文,2007(02):31-33.
[6]文灵芝,王艳.论儿童文学中的教育功能[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