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深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政策建议
2020-11-03李固
李固
摘要: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是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时代要求。与浙江等先进省份比,山西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农民内生动力激发不够、资金投入缺口较大等问题。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补上农村人居环境这块“短板”,山西紧紧抓住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三大重点任务,并在体制机制建设与资金投入方面探索了新的路径和有效可行措施。
关 键 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
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是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时代要求。与浙江等先进省份比,山西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农民内生动力激发不够、资金投入缺口较大等问题。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补上农村人居环境这块“短板”,山西紧紧抓住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三大重点任务,并在体制机制建设与资金投入方面探索了新的路径和有效可行措施。
一、“四分法”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当前,山西107个县(市、区)已经初步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有1213个行政村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四分法”经验。
(一)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
1.强化保洁抓分类
积极开展好村庄保洁,进一步扩大垃圾分类减量村庄数量,持续推广“四分法”(渣土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引导和规范村民正确投放生活垃圾,自觉参与维护村庄公共环境。各县不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制度,分类后的垃圾按照要求无害化处置。
2.科學确定收运处置模式
坚持收运处置模式多样化,分类型、分区域治理,科学区别县城周边村庄、距县城较远连片乡镇及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人口稀少村庄的处置方式,避免资源浪费。每个乡镇基本具备生活垃圾转运能力,坚决杜绝因收运能力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垃圾露天堆放、随意丢弃等现象。
3.健全运行管护制度
建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置等作业标准、监督、考核管理机制,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设施建设和管护,也可以采用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模式,让专业的队伍来干专业的事。
(二)全面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任务
1.整治存量
剩余7%未整治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都是形成时间长、规模大、难以整治的硬骨头,县级主要领导主抓,强化部门协同,确保存量整治任务全面高质量完成。
2.控制增量
进一步加大城镇垃圾违法违规向农村转移的监督力度,加强对主要干道两侧农田、山边、沟谷等区域的重点巡查,特别注重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违规倾倒行为,坚决曝光一批负面典型。对出租或承租土地违法违规掩埋垃圾的行为,依法坚决取缔。
3.防止反弹
加强整治后场地管理,对已经完成整治的场地,划定管控范围,明确管理责任主体,做好移交和后续管理;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定期开展污染和风险后评估,组织开展“回头看”,对整治效果不理想、产生新的污染或安全隐患的坚决进行整改;注重还绿还草,强化风貌整治。
(三)及时补齐终端处置设施短板
每个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立足城乡一体化,加强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比例。以市为单位,统筹布局一批垃圾无害化焚烧项目,强化共建共享、高效运行。鼓励积极探索使用一些低成本、高效率、无害化、小型化的处理设施,形成分散处置与集中处置相结合的处理模式。但是,设备工艺必须符合环保要求,不得随意使用没有稳定达标和运行实绩的工艺,严禁露天焚烧或利用耕地、山谷、河塘沟渠等直接堆放、填埋农村生活垃圾,有效防止生活垃圾“大转移”。
二、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人口集聚城度较高的中心村、移民村、旅游村及沿河村等是农村生活污水重点村治理,坚持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应治尽治。
(一)编好规划
各市、县根据国家有关要求,紧密结合农村改厕相关规划,按照近期和远期相结合的原则,先环境敏感区、水污染严重区,后一般区域的次序,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加强调查研究,科学评估,确保把需要治理的村庄全部纳入到规划中来,避免脱离实际硬上项目,造成浪费。
(二)选好技术
进一步修订完善《山西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指南》,筛选适合山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和典型模式,积极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为各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供技术指导。
(三)建好设施
严格执行新修订的山西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坚持因地制宜,以城带乡、就近联建、独立建设的原则,对靠近城镇周边的村庄,将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对规模较大的独立村庄或有条件的相邻村庄,建设或联合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工程;对位置偏远、规模较小的村庄,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强化建管同步,确保“建成一个、运行一个、见效一个”。
(四)立好机制
县级行政主体对不运行或运行不好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开展“回头看”,找出问题症结并有效解决。进一步明确设施运行管理的责任主体和资金渠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管护队伍培训,强化监督管理。
三、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山西农村厕所革命建设分类稳步推进,一类县(太原6城区)农村要基本实现无害化;有条件的二类县(17个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稳步推进有条件的三类县,到2020年底,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5%左右。改厕任务采取自下而上自愿申报,不压任务、不定指标、不赶进度,强调量力而行,更强调尽力而为,为今后大面积厕所革命积累经验。
(一)立足长效抓质量
立足改厕后农户实用、好用、耐用,严把改厕质量“六关”(模式关、产品关、施工关、标准关、管护关、疾病防控关)。把好模式关,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基础上,因村而异、因户而异选模式,不搞强制,不搞“一刀切”。把好产品关,招标要公正公开公平,防止低价中标,以次充好。购买厕具要选择有资质、质量有保障、后期能维护的正规企业。把好施工关,强化过程监管,除了工队有监理外,农户必须参与自家厕所改造的监理工作,这要形成制度。同时,县里要加强对村级施工队伍的技术培训力度。把好标准关,严格按照卫生厕所标准抓改厕,改一座、成一座,不能以非卫生厕所充当卫生厕所。把好管护关,坚持建管结合,确保“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液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效用”。把好疾病防控关,坚持改厕与防控粪污病菌传播相结合,厕所改造必须把如厕口密封、防臭和粪污无害化处理作为硬性要求。
(二)嚴格监管资金使用
2020年,全省“厕所革命”各级财政资金总量达到10多亿元。确保使用阳光透明、廉洁高效,资金使用受到严格监管。同时,认真调查研究,科学组织,避免因技术模式或产品选择不当,造成浪费。全省里安排了3000万元用于试验示范,以试点示范探索一套好模式、好经验。
(三)强化群众主体参与
农户是最终使用者、受益者,要多听农户的想法,动员农户深度参与,从方案的确定,到质量的监管,到群众筹工筹劳,都要让群众有义务、有责任、有行动。另外,山西部分县市没有统筹到农业农村厅主抓,需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进一步理清理顺工作体制机制。
四、积极探索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资金投入问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之年,总体上看,路、电、水、网等基础设施都建的不错,但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设施欠账多、差距明显,各级政府积极发挥“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有效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积极探索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流域治理等内容有机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打包一批整治项目。全省共有13个县(市、区)的垃圾治理采用第三方城乡一体化运营;污水治理第三方整县运营的不多,但采取第三方运行的设施也不少。这方面有不少经验可以借鉴,像阳曲县的垃圾治理、河津市的污水治理。阳曲县垃圾治理采取PPP模式,县政府与深圳龙澄高科技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项目公司(太原市首邑龙澄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政府出资比例20%,合同期限16年,工程总投资9604万元,资金全部由项目公司自筹,政府分期还款。主要盈利工程建设收益和运营年收益。河津市污水治理采用PPP模式,政府与山西黄河水务生态环保控股有限公司等4个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项目公司(河津市黄河生态农村污水治理有限公司),政府参股比例10%,工程总投资2.1亿元,合同期限30年。主要盈利点有工程建设收益、项目运营收益和投资年利率收益。运营费用(包括电费、人工费和维护费)由农户承担10%、村集体承担10%、乡镇政府承担10%、县级财政兜底70%。这些运营模式因地制宜,有效解决了资金投入问题。